京剧爱好者演出(京剧爱好者的狂欢盛宴)
京剧爱好者演出(京剧爱好者的狂欢盛宴)京戏的“厉害”可见一斑。甚至,就连八大胡同里的妓女都有句行规——“一二三四”,即“会读一段文章,会唱两旬二黄,会喝三杯小酒,会打四圈麻牌”。(二黄即京剧唱腔的主要腔调之一)满人、旗人们见面行礼甚至都是京调京韵的道白,王爷、贝勒、将军、巡抚等,不少都是知名票友,拜师学戏、听戏听角儿成为新时尚。升平署戏曲人物谱 国家图书馆藏有品位的朋友,几乎没有不会几段名戏的。就连跑堂的、跟班的、抬轿的,忙了闲了都会情不自禁地“抖两口儿”,有的还唱得有声有色,有板有眼,有派有味的。
升平署戏曲人物谱 国家图书馆藏
京剧,作为国粹,如今的青年人或许体会不深,但往前数二百年,“满城争唱叫天儿”的时候,京剧拿的怕不是“主角剧本”。
徽班进京之后,吸收昆曲、秦腔和许多民间小调等众家之长,于是有了一个全新的剧种——京剧,此后一度使得王宫贵胄和平民百姓都为它痴为它狂为它哐哐撞大墙。
满人、旗人们见面行礼甚至都是京调京韵的道白,王爷、贝勒、将军、巡抚等,不少都是知名票友,拜师学戏、听戏听角儿成为新时尚。
升平署戏曲人物谱 国家图书馆藏
有品位的朋友,几乎没有不会几段名戏的。就连跑堂的、跟班的、抬轿的,忙了闲了都会情不自禁地“抖两口儿”,有的还唱得有声有色,有板有眼,有派有味的。
甚至,就连八大胡同里的妓女都有句行规——“一二三四”,即“会读一段文章,会唱两旬二黄,会喝三杯小酒,会打四圈麻牌”。(二黄即京剧唱腔的主要腔调之一)
京戏的“厉害”可见一斑。
进了皇宫的京戏喜欢京戏的皇帝,如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尤其是咸丰,是地道的内行,还很可能就是登台就能唱戏的“高票”。
咸丰爱京戏,那是真爱。从圆明园的同乐园唱到寿安宫、宁寿宫的畅春楼,被撵到热河,在承德避暑山庄,只有听戏才能忘却天下的烦事。
电影《垂帘听政》中梁家辉饰演的咸丰皇帝在畅音阁听戏
据晚清政论家薛福成的《庸庵笔记》记载:在热河,咸丰帝无所排解,国破山河碎,除去围猎,唯有观戏。和议刚成,即召京师升平署人员到热河唱戏,乐不思蜀,沉迷其中。在避暑山庄的烟波致爽殿,咸丰每天都要戏班承应,有时上午刚看过彩唱,中午还要传旨清唱。
升平署戏曲人物谱 国家图书馆藏
夫唱妇随,慈禧也爱京戏。当权后便立即在颐和园修了一座比故宫畅音阁还要恢弘的德和园大戏楼。
颐和园德和园大戏楼 图源蜂鸟网论坛@南得逍遥
慈禧老佛爷听戏,点的都是名角,程长庚、谭鑫培、杨小楼、王瑶卿、卢胜奎等,尤其爱听谭鑫培的戏。
“伶界大王”谭鑫培出演电影《定军山》剧照(左)和他的第七代传人谭正岩2012年在武汉琴台大剧院演出《定军山阳平关》的剧照(右)
谭鑫培博采众长,独创谭派唱法,低廻细腻,甜美滋润,抑扬顿挫,响遏行云,余音袅袅,三日不绝。慈禧亲赐谭鑫培黄马褂,可以自由出入皇宫。这是满朝文武、亲王贝勒们都没有的荣耀!
王府的堂会清末之时,恭王府、醇王府、那王府、庆王府等都有戏台,但最辉煌的还是要数恭亲王奕䜣。
恭亲王奕䜣在恭王府花园
首先人家的宅子别人就比不了,最早那可是和珅的府邸,和珅被查办后是庆亲王,然后就是恭亲王奕䜣。
恭王府
恭王府中的大戏台就是恭亲王奕诉修建的,奕诉最热衷办堂会,逢年过节、过生日、贺喜庆、办满月,只要沾上碰上靠上挨上就大张旗鼓地办堂会。
恭王府大戏楼 中国现存最早最大的全封闭戏楼
恭亲王奕䜣办堂会,满王府里张灯结彩,亮如白昼,管弦昼夜不停,达官贵人的八人大轿排满什刹海畔。
奕䜣本人就是京剧名票,不但生旦净末都能扮,而且打鼓、司琴样样通。
真人面前无假话,因此被请来来恭王府上唱戏的都是名角儿,唱的也都是名戏名段,当时最有名气的“同光十三绝”,几乎都被请到恭亲王府献艺。
同光十三绝 晚清画师沈蓉圃绘制于清光绪年间的工笔写生戏画像 该画作参照清代中期画家贺世魁所绘《京腔十三绝》中的戏曲人物 用工笔重彩绘制而成
好景不长,就在1937年春夏之交,在恭王府居住的奕沂之孙溥儒(心畬,著名画家、收藏家)和他的兄弟溥僡(叔明),为其母项太夫人七十岁祝寿,在恭王府大戏楼举办了最后一次堂会。
春波远航图 溥儒
祝寿的贺客们先到戏楼正厅给老太太拜寿,然后入座听戏。按堂会戏老例,开场必演《天官赐福》,祝寿堂会加演《蟠桃会》《百寿图》《满床笏》等。
这一天用的是富连成班底,叶盛章、叶盛长、李世芳、毛世来、黄元庆、刘元彤等演出,晚间特请外串有程继先的《临江会》、孟小冬的《骂曹》、尚和玉的《四平山》。中间穿插下海票友李香匀的《廉锦枫》。
此后,随着清王朝的败落,皇家堂会江河日下,王府堂会败叶纷纷,德和园大戏楼有燕子筑巢,恭王府大戏楼有蜘蛛结网,全京城40家王府再也没有一家能办得起像样的堂会了。
“平民”的堂会堂会并不是皇家专属。
旧时北京的同乡、同年、同寅、同行会等,于年节时兴团拜,请京剧、昆曲、曲艺、木偶戏班等来演戏;贵邸遇结婚生子、为老人祝寿等喜庆事,也要宴请亲友并请艺人演出助兴,其中以请京剧戏班为主。为显示主人的气派,往往请名角参演。
老百姓们平时听不起戏,一些堂会就为戏迷提供了"蹭戏"的地方。
这些堂会戏大多在有戏台的贵邸、会馆、饭庄。如无戏台,则请棚铺搭临时戏台。
棚铺,老北京专为红白喜事搭建席棚的一种行当。图为现香港西九大戏棚。
贵邸中,演戏条件最好的是晚清中堂那桐的宅第和东四六条的崇礼宅。
经常举办戏曲堂会的会馆有:宣武门江西会馆、珠朝街中山会馆、后孙公园安徽会馆、前门外小江胡同山西阳平会馆、西单奉天会馆、广安门内山西洪洞会馆、西珠市口越中先贤祠和全浙会馆与至今保存完好无损的前门外西河沿银号会馆正乙祠,及虎坊桥路南的湖广会馆等。
湖广会馆内景 来自北京湖广会馆官网
什刹前海北岸会贤堂、地安门外大街庆和堂、金鱼胡同福寿堂、隆福寺福全馆、西单报子街聚贤堂、前门外取灯胡同的同兴堂、北新桥石雀胡同增寿堂等饭庄内设戏台,也常有堂会。
老北京的饭庄,以“堂”字号规模最大。所谓堂,既可办宴会,又可以唱堂会,饭庄里不仅有桌椅,还有舞台和空场,很是气派。
前海北沿的会贤堂西跨院内设戏台,只是没有台顶和楼,时有堂会戏。
杨小楼、尚和玉、王瑶卿、梅兰芳、程砚秋、程继先(程长庚之孙,故称继先,但先有时亦作仙)、余叔岩、孟小冬、李万春等名演员都曾于此演出。
会贤堂
据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记载,他在会贤堂的戏台上唱过很多场戏,他特别提到了1936年夏秋之交在这里的一次演出,他说:“那是盐业银行的经理王绍贤给他母亲做生日,富连成的班底,晚上是承华社的戏,外串余叔岩。这是几十年在北京我最后一次饭庄堂会。”
白米斜街东口以南(今地安门外大街)的庆和堂饭庄,建筑宏阔,正院有戏台,有台柱、台顶,看戏的座位有楼,常演堂会戏。许多名演员都曾到此演出。
据翁偶虹在《鼓楼三条街》记载:龚云甫、钱金福、王长林、刘鸿升、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程砚秋、小翠花等都在这里演过。名票串演有世哲生、瓣萝馆主、孙庆棠、纪文屏等。翁偶虹说,他也在这里演过《长坂坡》中的曹操,《连环套》中窦尔墩。
西单牌楼报子街的聚贤堂,三面有楼有戏台,十分气派,经常有堂会演出。京城最后一场堂会就是在这里举办的。
1949年1月,京城“四大名医”之首萧龙友先生过80寿诞,广发请帖,在西单牌楼报子街“聚贤堂”请客办堂会。庆寿之日,社会名人所赠的字画近400幅。陈半丁、汪蔼士、齐白石、梅兰芳、吴镜汀、程砚秋、徐宗浩、荀慧生等皆有佳作。此后,京城极少再有堂会了。
“民国扁鹊”萧龙友
当然,堂会上表演的也不止是京剧,还有昆曲、秦腔等,这是戏剧类。
曲艺类则有岔曲、单弦牌子曲、子弟书(东城调、西城调)、码头调、北板大鼓(梅花大鼓)、相声、双簧、联珠快书、古彩戏法、琴腔、太平歌词、十不闲·莲花落、木板大鼓及由此发展而来的京韵大鼓、乐亭大鼓、西河大鼓、单琴大鼓(北京琴书)、皮影戏等等,这些曲种的受众量在不同时代受众量有所起伏。
如今爆红的德云社,不止有相声 还有太平歌词、京韵大鼓等传统曲艺
如果在上述的曲艺节目中再加上抖空竹、耍坛子、踢毽子等杂技,就是“什样杂耍”。
随着1976年“四大名旦”最后一位尚小云含恨而终,满北京再也找不到一位,进过王府、在王爷府中的堂会上亮过“玩意儿”的名角了。
随着2013年侯仁之先生的离开,满北京再也找不到一位进过王府,上过堂会,听过“赠戏”的爷了。
时光流转,堂会已经成为历史,京剧在一批京剧人的努力下得以流传至今,希望京剧能更好更完整地传承下来,也希望京剧的受众越来越广。
说说您喜欢的京剧唱段有哪些?
本文图片部分源自网络,侵删。
参考文章:
[1] 张卫东,旧日北京堂会演出流程,《喜庆堂会》
[2] 崔济哲,消逝的堂会,《美文》2015年9月上半月
[3] 《什刹海志》159页、329页
[4] 堂会 一个阶层的新兴密码,华夏经纬网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北京传统文化联盟”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