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贾府最后牢狱之灾的原因(红楼梦中贾府的银库被掏空)
红楼梦里贾府最后牢狱之灾的原因(红楼梦中贾府的银库被掏空)当然这么大的家族,一年的收入大概有多少呢?这里我需要简单说一下,古代国公不一定有封地,而《红楼梦》中的公是有封地的,意思就是封地的税收全是这个国公的,并不是代表这块地就是他的。贾府当然不光是俸禄收入,还有其它的收入,封地的税收收入,比如黑山村就是一个例子,岁银子不好的年成2500两,其它可谓是一个大账单,可想而知,如果有好几处呢,岂不一年的收入很丰厚,除此之外,“护官符”下的贾府,还有各地官员给贾府办事的贿赂钱,因为各地地方官员在清朝大多有所谓的养廉银,这些银子有可能一年就是几千两,都是搜刮的民脂民膏,用来办事和孝敬这些京城的大官,贾府作为四大家族,用曹雪芹的话说,当然是不在话下……贾府的荣宁二公是开国元勋,建立了赫赫战功,得到了朝廷的封官进爵以及皇帝的赏赐,从此便有了事业和家业,自然也就有了钱财。秦制后的三公那是古代封建社会相当尊贵的职别,是众多官职中最具地位的,而贾府的宁荣二公主要业绩
《红楼梦》中贾府的银库被掏空,竟然是因为这两件大事。
《红楼梦》中的荣宁二府,虽然算不上富可敌国,也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歇,为何如此辉煌的家族,到了最后且囊中羞涩,按照一般常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贾府没钱了,一切也就随着结束了,树倒胡松散,财散众人倒,究竟因为什么让贾府缺钱,原因竟然是这两件大事。
贾府能为秦可卿这样一个晚辈举办如此规模奢华的葬礼,是不是小菜一碟,还是尽力而为?究竟能花去多少银子?那么问题就来了,贾府的收入又从何而来?
贾府的收入来源于朝廷俸禄、庄园上交以及其它收入(贿赂、当铺等)。
贾府的荣宁二公是开国元勋,建立了赫赫战功,得到了朝廷的封官进爵以及皇帝的赏赐,从此便有了事业和家业,自然也就有了钱财。
秦制后的三公那是古代封建社会相当尊贵的职别,是众多官职中最具地位的,而贾府的宁荣二公主要业绩是战功,所以为武将范畴,世袭官爵,子孙后代永享荣华富贵,而《红楼梦》的时代背景是清朝,清朝武将的一品官职有领侍卫内大臣和掌銮仪卫事大臣 ,“公”只是一个爵位,而不是官职,不过是一个称呼而已,相当于王侯将相,只有名分,没有实权,而且后辈们的爵位也是降级世袭,直到没了就算结束了。
贾府在朝廷为官也不是很多,俸禄和赏赐也是有规定的,按照清朝的规定,贾赦贾珍等都是正三品,收入一年也就几百两,加上从六品的贾政,收入也不过千两,那么他们贾府如此多的收入又从何而来呢?
贾府当然不光是俸禄收入,还有其它的收入,封地的税收收入,比如黑山村就是一个例子,岁银子不好的年成2500两,其它可谓是一个大账单,可想而知,如果有好几处呢,岂不一年的收入很丰厚,除此之外,“护官符”下的贾府,还有各地官员给贾府办事的贿赂钱,因为各地地方官员在清朝大多有所谓的养廉银,这些银子有可能一年就是几千两,都是搜刮的民脂民膏,用来办事和孝敬这些京城的大官,贾府作为四大家族,用曹雪芹的话说,当然是不在话下……
当然这么大的家族,一年的收入大概有多少呢?这里我需要简单说一下,古代国公不一定有封地,而《红楼梦》中的公是有封地的,意思就是封地的税收全是这个国公的,并不是代表这块地就是他的。
估计算一下贾府一年的收入大概在2万两左右(田地收入银子物品8千两,宁荣二府加起来就1万5左右,加上朝廷俸禄,还有其它外快,也就两万左右),当然有人会说,贾府有好几处庄园,这个有些不切实际,如果真有那么多,当初贾珍还会眼睁睁等着乌进孝的年货过年?所以宁荣二府也就是各有一出赏赐的封地。
秦可卿的葬礼花了大概多少银子呢?
秦可卿是贾府小辈中难得的人才,貌美如花,有薛宝钗鲜艳妩媚,又有林黛玉的娇柔善感,可以说是风流袅娜,一夜成为了贾府的凤凰,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或许是真的病入膏肓,还是被人欺负为保名节而命丧天香楼,总之秦可卿就这样走了,让贾宝玉吐血,又给王熙凤托梦,贾珍悲痛欲绝……
秦可卿死后,贾府大规模行动,是钦天监阴阳给看的日子,停灵49天,108禅师,99道士,郡王出面,道设路祭,朝廷都派人来了,可想而知,其它官员,达官贵人能不来吗,加上观众和看热闹的百姓,那就是人山人海,千里送一女,就给贾蓉买官花了1千多两,还有那个棺材,最少值一千两,有了一千两也没地方买,价值连城,四十九天内的吃喝,还有葬礼的基本设施,这次葬礼的确是下了大血本。
当然如果像现代一样收礼的话,估计不亏,书中没说,也不清楚。
这次葬礼最少花去了近几万两银子,想想宁国府的家产,这可是一两年的收入,当然这时候贾珍财大气粗不怕还钱,可算是拔了几根毛,以后如果遇上不好的年成,自然就为过年发愁。
当然这次葬礼比起慈禧太后那就差远了,慈禧太后大概花去了100万两。
贾府的辉煌岁月到了贾赦贾珍贾政这一辈,可以说到了顶峰,也是到了最后,乐中生悲,兴建大观园自然与一个人有关,那就是贾元春。
贾元春作为贾政和王夫人的掌上明珠,一元复始,初一降临,和名字不期而遇,元春自幼勤学,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容貌不在话下,是一个标注的封建礼教下的才徳之女,少年便进宫,成年后得宠,贾府为了贾元春的省亲,兴建了大观园。
贾府本来就是公爵,现在又出了一个皇妃,自然是祖宗保佑,皇恩浩荡,省亲这样的面子活怎么也要撑下来,而且省亲有要求,要能够保证安全,有地方和道路布制官兵,有一座可以体面的行宫便于接待,这是贾府的荣耀,更是贾府的责任。
现代人买个房子都相当费劲,古代人也一样,大建土木工程那是要花银子的,弄不好还要劳财害命,贾府兴建大观园自然花了不少的钱。
贾元春评价: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功夫筑始成……字……但见庭燎烧空,香屑布地,火树琪花,金窗玉槛……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穿花度柳,抚石依泉,过了荼蘼架,再入木香棚,越牡丹亭,度芍药圃,入蔷薇院,出芭蕉坞,盘旋曲折……
大观园可谓是楼庭阁院,依山旁水,幽静石碣,嫣然江南美景,水乡之情,壮观天地宽,醉云心中阔,如此珲春的园林景观,能不花钱吗,还有接待时的规模,岂能是几个赏赐钱所能做到的。
这一次兴建大观园就动用了甄家的5万两,贾府自己的资金可以说用尽了,除了基本的开支外,几乎全都搭进去了,十几年的收入都不止,就在兴建大观园时的打工者都发财了,种个花也能几百两的收入,按照贾府一年的收入1万两算,十五年15万两,加上甄家的5万两,(还有贾琏去林家时的财产,估计这个也没多少了,林如海家本来就衰落了),足有20余万用在了兴建大观园和省亲上。
可省亲以后的赏赐呢?那就要看以后贾元春的本事,可以后呢?贾元春没了,再也几乎没有了以后,而此时的贾府就没钱了,太监都来剥削,能干的王熙凤只能典当,逼着干一些挣钱的事养家糊口,可好景不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撑不下去了,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一切都随着辉煌而进入末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