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十三杰个人资料(隋唐第十二杰一生三大战)
隋唐十三杰个人资料(隋唐第十二杰一生三大战)此后,梁师泰跟李元霸东征西战,但李元霸实在是太过神勇,梁师泰可以露脸的机会并不多,因此,他的人生终结一战,也就成了他的第三次重要单挑——挑战伍天锡。此战的背景是隋炀帝杨广下旨,要让天下英雄来扬州比武夺玉玺,以便将之一网打尽,但为了筛选来人的实力,靠山王杨林特意聘请了伍天锡,作为天昌关的守关人,因为伍天锡是天下第六条好汉,能打败伍天锡的,当然是值得隋朝去集中对付的英雄。就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李元霸马前开路将军的梁师泰跟伍天锡碰上了,结果伍天锡很轻松地镋击挂锤庄庄主,终结了这位高手的性命。当然,如此一来却也激怒了李元霸,隋唐第一好汉一怒之下,撕了伍天锡,为梁师泰报了仇。因为在隋唐的神话传说系统中,伍天锡是雷神转世,所以我们也可以理解成,梁师泰“末战遭雷崩”。小说作者之所以将隋唐第十二名好汉的位置给梁师泰,主要参考他可以轻松打败单雄信,又被伍天锡轻松斩杀的战绩。当然,梁师泰的这些故事不可能是隋唐历
隋唐演义系列小说,有一个很有争议的设定,就是由作者给书中的高手名将直接确定了武评排名,认可这种做法的人,认为这样会使书中的英雄更有特点,条理更清晰;批评这种做法的人则认为,名将之间不可能有那么严格的高低限制,而且有了这套系统后,各位高手的对决,都缺少悬念看点了。
但不管怎么评价,熟悉并喜欢这套书的人,对这个排名也很熟悉,虽然不同的版本,出现了不同的榜单,但是前八的顺序基本没什么差异:榜首是毫无争议的西府赵王李元霸,第二天宝无敌大将军宇文成都,银锤太保裴元庆位列第三,紫面天王雄阔海稳居第四,第五是北枪王南阳侯伍云召,伍云召的堂兄伍天锡排名第六,最有人气的冷面银枪俏罗成处于“C位”第七名,第八则是隋朝最后的忠勇老臣靠山王杨林。等到杨林之后,这个排名就比较乱了,但最后收尾的一定是秦琼和尉迟恭这两大门神。而这种排名的基础,源自最早的十八条好汉说法,不过在《说唐》中的十八人大榜单也有一个天然的“bug”,那就是排名靠中后的人,根本不知道是谁!因此,后世艺人们开始给这个榜单填空,将各位实力出众的人物排进其中,也就出现了四猛十三杰,十六条好汉等不同的说法,甚至还有人将缺失的十八条好汉排序给补全了。
其实能排进其中,且名次相对靠后的不过是魏文通、尚师徒、新文礼、左天成这些隋朝干将,或者是王君可、王伯当、单雄信等瓦岗虎将。但在这些人当中,有一个是比较特殊的,他就是可以在不同版本中都能排名至第十二名的铁锤将,梁师泰。大家对梁师泰最直观的认识,当然是他可以跟李元霸、裴元庆、秦用三大猛将组成四猛八大锤,虽然比李元霸和裴元庆差点,但是跟秦琼的干儿子秦用还是实力接近的。但这只能证明其地位,无法证明其实力,所以只有靠真实的战绩,才能凸显梁师泰的本领。而纵观梁师泰在小说中短暂的履历,可以说他一生只有三战,而且可以形容为:首战胜青龙,次战拜金鹏,末战遭雷崩。这是怎么回事呢?或者说,这种形容有道理吗?那就让我们仔细整理一下这三战吧。
首战胜青龙的意思是,梁师泰第一次出场,就遇上了攻打铜旗阵不利,败退下来的单雄信,慌不择路逃到了挂锤庄,也就是梁师泰的家——按照最大的隋唐英雄榜单来看,单雄信是排名第十八位的“最后一名好汉”,其实力当然不俗,但在手拿一百六十斤重铁锤的挂锤庄庄主梁师泰面前,完全没有招架之功,可见梁师泰的实力之强,而按照民间的传说,单雄信是“青龙星”,所以我们才说这叫梁师泰“胜青龙”。次战拜金鹏,也是跟单雄信这次败仗有关,因为他败退后,巧遇李元霸,按照这套传说系统,李元霸是金翅大鹏转世,虽然这些富有神话色彩的说法并不可信,但这也说明了李元霸的超强实力。结果,被单雄信请来帮忙报仇的李元霸,只用半锤,就让第二次跟人动手的梁师泰,输了一个心服口服,并且死心塌地拜服在李元霸脚下,给西府赵王当了一个忠诚的马前开路将军。
此后,梁师泰跟李元霸东征西战,但李元霸实在是太过神勇,梁师泰可以露脸的机会并不多,因此,他的人生终结一战,也就成了他的第三次重要单挑——挑战伍天锡。此战的背景是隋炀帝杨广下旨,要让天下英雄来扬州比武夺玉玺,以便将之一网打尽,但为了筛选来人的实力,靠山王杨林特意聘请了伍天锡,作为天昌关的守关人,因为伍天锡是天下第六条好汉,能打败伍天锡的,当然是值得隋朝去集中对付的英雄。就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李元霸马前开路将军的梁师泰跟伍天锡碰上了,结果伍天锡很轻松地镋击挂锤庄庄主,终结了这位高手的性命。当然,如此一来却也激怒了李元霸,隋唐第一好汉一怒之下,撕了伍天锡,为梁师泰报了仇。因为在隋唐的神话传说系统中,伍天锡是雷神转世,所以我们也可以理解成,梁师泰“末战遭雷崩”。
小说作者之所以将隋唐第十二名好汉的位置给梁师泰,主要参考他可以轻松打败单雄信,又被伍天锡轻松斩杀的战绩。当然,梁师泰的这些故事不可能是隋唐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但是如果没有这些故事,又有多少人会对李元霸这些名人的历史真实面貌感兴趣呢?因此,老乐说历史,虽然是以评书小说等虚构故事为载体,但老乐觉得,抛出这些虚构的“砖”之后,如果能引来一些人对真正的历史之“玉”产生兴趣,并且立志于学习研究的话,老乐心愿足矣。毕竟,绝大多数的历史学者,基本都是年少时通过这些小说故事为启蒙,才产生了对历史学的兴趣,进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您说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