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曲捞原来有多少大咖(音乐学专家解读金曲捞的本原意义)
金曲捞原来有多少大咖(音乐学专家解读金曲捞的本原意义)《金曲捞》的节目创意者指出,华语流行音乐历史中,特别是在八九十年代歌坛的鼎盛时代,许多优秀的原创歌曲根本没有获得流行,被埋没,被浪费。《金曲捞》意在搜寻并重新演绎这些作品,重现其光芒。何洁与谭咏麟在节目里对唱了《把你藏在歌里面》之后,这首歌在QQ音乐里的点赞与留言骤然增长,已经快要超过谭咏麟的代表作《水中花》和《爱在深秋》了。观众很自然地开始拿这档节目与其他音乐真人秀作对比。然而这并不是换汤不换药的另一档PK选秀,它摆脱了众多节目奉行已久的PK逻辑。而且可以说它正在挑战主流节目的保守观念。因为,《金曲捞》所选择的主要是冷门的、没有流行过的歌曲,这看起来颇有点冒险。这档节目吸引眼球的关键部分不是谁晋级谁淘汰,而是一首被埋没的“金曲”能否被“唤醒”。我们常说一首金曲能唤醒人们的记忆和种种情愫,可是反过来说,“唤醒”一首金曲,就有点耐人寻味了。让“尘封金曲”被听见
看电视
江苏卫视的原创音乐节目《金曲捞》自开播以来,收获大量粉丝。节目核心旨在让“尘封金曲”被听见,但与其说《金曲捞》是在唤醒一首首尘封金曲,不如说是在唤醒我们的耳朵,唤醒一种更丰富的聆听。
文 | 周建明、郝巍
“每一期《金曲捞》都拯救了我的歌单!”——最近微信朋友圈出现了这样的感叹。江苏卫视的原创音乐节目《金曲捞》4月份开播以来,已经收获大量粉丝。
观众很自然地开始拿这档节目与其他音乐真人秀作对比。然而这并不是换汤不换药的另一档PK选秀,它摆脱了众多节目奉行已久的PK逻辑。而且可以说它正在挑战主流节目的保守观念。因为,《金曲捞》所选择的主要是冷门的、没有流行过的歌曲,这看起来颇有点冒险。
这档节目吸引眼球的关键部分不是谁晋级谁淘汰,而是一首被埋没的“金曲”能否被“唤醒”。我们常说一首金曲能唤醒人们的记忆和种种情愫,可是反过来说,“唤醒”一首金曲,就有点耐人寻味了。
让“尘封金曲”被听见
何洁与谭咏麟在节目里对唱了《把你藏在歌里面》之后,这首歌在QQ音乐里的点赞与留言骤然增长,已经快要超过谭咏麟的代表作《水中花》和《爱在深秋》了。
《金曲捞》的节目创意者指出,华语流行音乐历史中,特别是在八九十年代歌坛的鼎盛时代,许多优秀的原创歌曲根本没有获得流行,被埋没,被浪费。《金曲捞》意在搜寻并重新演绎这些作品,重现其光芒。
这种多少有点浪漫情怀的说法实际上是有依据的。可以说创意者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创意点。在各大音乐平台的留言区,最常见的留言类型之一就是:“这么好的歌为什么没人听?”或者“怎么点赞这么少”。可以说,希望好歌被听到,被分享,是一种歌迷之常情。
好歌被冷落,其实原因错综复杂。比如歌曲、专辑宣传不力;或者曲风超前,生不逢时;或者是“主打歌”当道,其他歌曲尽管优秀,也做了陪衬,等等等等。
换个角度看,“尘封”不一定是歌曲没有被认可过,很多时候是因为听众断层,经典才成了冷门。《金曲捞》在猜歌环节有一个80、90后认知度的标准,就说明“尘封”的相对性。
笔者在大学课堂里介绍艾静的《我的1997》、郑钧的《赤裸裸》、马格的《女孩与四重奏》(丁薇作品)这些九十年代红遍内地的歌曲时,发现九零后的学生竟然普遍感到陌生。这算不算“尘封”呢?
当然,电视节目不必纠结一个词的严谨。因为这并不妨碍它传递节目理念。《金曲捞》所传递的讯息是:让好歌被听见。为什么要让好歌被听见?这么简单的讯息似乎无需多解释了(主持人和节目嘉宾其实一直在解释)。笔者却解读到更多的东西。
对“尘封”,“埋没”的挖掘虽然违背了娱乐节目追求“热点”的规律和惯性,却唤起或者说呼应了很多观众对华语流行音乐史的情怀。因为,节目试图肯定历史上那些次要的,甚至被遗忘的部分,这也必然以尊崇整个历史为前提。
当然,这也不只是情怀,因为在原创资源稀缺的当下,被尘封的金曲其实是一大笔IP资源宝藏。
何谓唤醒,为何唤醒
乡村歌手汉克·威廉姆斯于1950年代写出的歌曲《什锦菜》(Jambalaya)对我国听众来说,曾经相当于尘封金曲。但是后来它在电视剧《情深深雨蒙蒙》描绘的1930年代里,被赵薇“唤醒”成了大上海的《小冤家》。
这样的翻唱确实可以让老歌获得新生,但它也失却了原作的风格和意境,变成来路不明的口水歌。
现在的舞台上,由于翻唱而重新走红的歌曲其实很多,但恐怕大都不属于《金曲捞》所主张的“唤醒”。
罗德格里斯在美国出版的专辑发行寥寥,无奈之下只好去当建筑工人,没想到的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专辑被带到南非,却被火热追捧,甚至能够跟滚石乐队相提并论。“唤醒”作为一种主张被提出,显然与社会及歌坛的现状有着莫大的关系。
回顾十多年来,音乐真人秀的无限风光与华语乐坛的停滞困窘形成强烈反差。在这种场景下,很多节目常把拯救歌坛作为一种口号。
大家似乎一直在做一些假设,比如:找到优质“声音”就能充实和重振乐坛,或者提供高品质的现场表演,就可以引领行业的健康发展。
确实,如今的电视歌唱节目俨然已是流行音乐的核心舞台,但是质疑声也在增长,很多人指出,不管草根素人,还是歌坛宿将,好歌手一直都在那里,而真正的问题是歌坛新作越来越少。选秀节目对翻唱的依赖,很大程度上是在借歌坛往日的光辉照亮今时舞台。
应该反思的是,为什么在节目中歌手们总仿佛是自带光源?年轻一代的听众,普遍缺少对流行音乐历史的了解,翻唱往往成为他们接触歌曲的第一版本。
于是,《同桌的你》和《虎口脱险》在很多新一代听众这儿,不再是老狼的歌曲;汪峰的自传式歌曲《春天里》差点成了“旭日阳刚”的保留曲目。这类例子一抓一把,不必多说了。
当然,在大数据技术和在线音乐的支持下,也有很多歌迷愿意去搜寻原唱。而且这种版本对比成了一种听歌的乐趣,但请注意,在流行音乐创作的高峰时期,版本比较并不是听歌的一种“正确打开方式”。
欧美流行乐坛的翻唱,常常带有“致敬”意味,并不强调版本高下对比。然而,现在很多电视节目所营造的欣赏氛围无形中强调了一种对比:哪个版本唱得更好?一些主流媒体甚至发起过原唱和选秀翻唱的PK投票。在这种投票中,齐豫的《欢颜》真的会被一位新秀翻唱PK掉。因为在这种PK中,“原唱”(原作)的启发意义和经典意义是被忽略甚至漠视的。
还“原作”一份真诚的敬意
出现在《金曲捞》的每一位原唱歌手都是被充分尊重的。这种尊重并不仅仅体现在强调歌手头衔,或者历数歌手成就。
首先,节目把歌手的冷门歌曲当做“遗珠”,这已经是一种很高的肯定。其次,节目的规则里,唤醒师是被原唱“委托”(认可)的代言,而如果唤醒失败,则原唱歌手可以亲自上阵把歌曲激活。
这一规则体现的逻辑是:“经典”的原唱更有发声权。
很多人觉得真人秀歌唱节目的PK规则有点“残酷”,在某些节目里,成就斐然的老歌手也要当场面对排名和淘汰。无论节目如何掩饰,那份败阵的尴尬都在,而那恰恰是收视的噱头之一。
光良、品冠这类温文尔雅的创作型歌手在竞技逻辑下备受冷落。曾经的实力唱将齐秦加盟“中国之星”,很多老歌迷表示不解:以他的歌坛地位,理应和崔健一样作为导师出现,而不是参加新秀们的角逐。在这种角逐中,廉颇老矣的舞台表现并不会因情怀而获得谅解,却常常引起新一代歌迷的误解。
更重要的是,唱功PK的逻辑转移了人们的聆听焦点,经典歌曲的内涵变得次要,甚至被漠视。在比赛模式里,翻唱只是为了凸显歌手演绎,这就常常出现对歌曲的夸张改编和过于用力的表演,导致原作的主题和丰富的内涵被碾压而过。
很多流行音乐作品的成功,并不是因为“技艺”,而是因为它与时代的对话让人铭记。多年的电视选秀中,崔健的《一无所有》常常被翻唱成真的“一无所有”。
《金曲捞》请原唱歌手讲述作品背后的故事,可谓诚意之举。黄品源的《永远有多远》,是“夫妻”创作者爱情与生死的结晶,让人唏嘘动容。
梁咏琪把《沉迷》看做她转型失败的作品,但是歌迷却可以看到一位歌手尝试突破和丰富其音乐形象的努力。金志文对《沉迷》的“唤醒”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曲风,他说这种改编是对沉迷、悲痛的总结和出走,是一个聪明的解释,也表达了对原作内涵的尊重。
除去节目里的情感八卦和调侃逗趣这些娱乐节目“必要元素”,《金曲捞》在关键环节呈现了歌曲的创作时间,词曲作者,主题立意,风格定位,以及原唱者对歌曲的原初诠释,甚至把这些内容延伸到特定的时代场景。
“校长”谭咏麟与张国荣那段时空对唱,把香港乐坛黄金时代“谭张争霸”的传奇掌故带回舞台,从容、练达的演唱让《沉默是金》的主题得到升华,这更是一个意外的“唤醒”。
唤醒原创的另类策略?
原创匮乏,这是当下华语乐坛的热议话题之一。首档原创歌曲节目《中国好歌曲》显得如此难得,又如此孤立。在成功推出《卷珠帘》《悟空》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原创新作之后,《好歌曲》节目无疾而终。
我们总在讨论歌坛原创不济的现状,那么原创出了什么问题?只是现在的音乐人写不出好歌?很多人认为,浮躁与功利是原创者们写不出好歌的问题所在。但是《好歌曲》已经证明了,好的作品只是比较稀缺,但绝不是没有。
比原创还稀缺的是展示佳作的平台,是注意力。讨论这个话题,恐怕还要看看现在的媒体,现在的音乐传播环境。
一个创作者,一首新歌所面对的,是一个个以老歌新唱,版本比较为趣味的舞台;是分众传播时代各说各话的群体——传统意义的“大众”早已散去。所以,原创新歌来了,问题是给谁听?怎么听?
节目中《沉迷》原曲描述的是女子为情所困的心境,细腻,感伤。它的副歌很有“金曲”特质,唱来抑扬顿挫、浸人心霏。原版配器以钢琴和大提琴为主奏乐器,愈发显得沉静凄婉。梁咏琪几乎用假声唱出了每一个高音,把沉沦与挣脱之间的矛盾心理及无力感表现得很到位。
金志文的“唤醒”版(李乃刚编曲)采用了流行摇滚风格,在摇滚节奏推动下,这首歌获得了另一番表达,悲痛却决绝。特别抓耳朵的是副歌的和声改编,替换了两个更紧张的和弦,金志文的演唱也更直接,这些都让副歌的旋律变得更具有张力,非常符合他所说的那种释怀意味。
音乐艺术总是以其固有的范式在不同的时代表达着人们对时代的不同感受。这首歌曲正是在不同时期、不同的演唱凸显了其鲜明的时代意义。这也是“金曲捞”所要体现的一种情怀和精神。
《金曲捞》作为另一档难得的原创节目,它有没有可能在有意无意间对原创歌坛产生推动,成为一个另类策略?
它实质上沿用了真人秀节目的基本模式,借助故事,争议和悬念等等元素,短时间内聚集大众注意力,激发人们的感受力。在这一点上它与其他节目没有太大差异。
区别在于,它把大众的注意力投向了不为人知的音乐角落。其实这时候,那些金曲是一首“尘封”之作,还是新人新作,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对观众来说,它就是“新”的原创作品。
如果一定要在金曲前面加上“尘封”二字,那么,当尘封金曲一首接一首地被唤醒,成了热门歌曲。现在的原创作者会不会从中领悟些什么?从前的流行歌曲是不是有某些品质值得借鉴?
《金曲捞》是娱乐节目,跟其他节目一样它也必然以收视率为追求。虽然它整理金曲的背景信息,彰显自己的历史情怀,但我们并不是在观看一部流行音乐的纪录片或者人文著作,无法苛求它给出深入的讨论。
这档节目只是自觉不自觉地提供了一个思考的凭借,观众可以从中发现很多东西:华语乐坛的历史脉络,经典歌手的魅力,“金曲”的标准,新旧曲风的差异,以及流行音乐的欣赏规律,等等。它正在为华语流行音乐的很多话题提供有趣的素材。
流行音乐的“情怀”并不好拿捏,特别是在这个调侃一切的当下。“情怀”是赋魅的行为。不过流行音乐历史本身充满了赋魅的言说,音乐产业从中获利,而音乐受众则在其中获得聆听的乐趣和自己认同的“意义”,赋魅的同时也在不经意中祛魅——自我的选择。
面对“华语流行音乐史”,或热爱,或反思,都是积极的。相反,轻率的涂改,打碎再拼凑,却是歌坛的不幸。
无论是唤醒师还是原唱歌手唤醒了那首老歌,观众都会说:这首歌真好听!与其说,《金曲捞》是在唤醒一首首尘封金曲,不如说是在唤醒我们的耳朵,唤醒一种更丰富的聆听。
作者简介:
周建明教授,现任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院长、硕士生导师、刘海粟教学名师、教育部高等教育评估专家、教育部表演艺术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专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管乐学会副会长。多年从事音乐艺术教学与研究,先后在国家及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开设的课程《音乐的表现与理解现象研究》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在高校、机关、部队等单位作了数十场《音乐与生活的对话》的演讲,深受听众欢迎并获得较高的评价。曾获教育部颁发的优秀指导教师奖;江苏省省教育厅、文化厅、总工会、省音协等八单位授予的优秀指挥奖等。
郝巍,南京艺术学院流行音乐理论教师。
欢迎关注“看电视”!
深度行业透视、独到客观评论、新鲜内幕资讯
广电行业、文娱产业资深媒体人运营打理
看电视,就是要做有品格、有思想、有见识的内容行业自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