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孟小冬上海边(孟小冬关于我的事)

孟小冬上海边(孟小冬关于我的事)1920年底,在杜月笙的帮助下,孟小冬搭班黄金荣的共舞台,由此正式开始在大戏院演出,凡有孟小冬的戏,杜月笙必到场。几年下来,孟小冬已经在上海滩颇有名气,但当时京剧行里有一句话:“情愿在北京数十吊一天,不愿在沪上数千元一月。盖上海人三百口同声说好,固不及北边识字者之一字也。”杜月笙爱好京剧是出了名的,自称“天下头号戏迷”,民国年间的京剧名家几乎都和他有过往来,梅兰芳和他更是交情颇深,还陪他演过《四郎探母》里的“坐宫”。杜月笙戏瘾大,专门请了人教戏。他和拜把兄弟张啸林在好几次战乱、洪水的义演中登台票戏。杜月笙说一口浦东方言,唱戏也带点浦东腔,上海的滑稽艺人王无能编了一个节目,专门模仿杜月笙唱戏,很受欢迎。杜月笙听说了,差人派请柬叫王无能来家里演。王无能吓得胆战心惊,没想到杜月笙看完哈哈大笑,夸他演得像,还赏了200块大洋。舞台上的男扮女装,并不罕见,因为早期女性不能登台,京剧遂发展出独特的男旦

梅兰芳、杜月笙,孟小冬的两任丈夫,都是声名显赫、万众瞩目的人物,自己又是京剧史上最负盛名的女老生,红极一时,有“冬皇”之誉。他们的故事在当时是坊间热议的八卦,即便在几十年后,仍余温尚存,时不时被人翻出来旧事重提。和所有名人八卦一样,闺阁中的真相只有当事人知道,而人们却尽可以凭借自己的好恶,杜撰出许多是非来。真真假假,各执一词,当事人都已经不在了,争论还没完呢。

孟小冬的身世就说不清。至少有三个版本,一说是北平城郊宛平县人,本姓董,家境贫寒,六七岁时,孟家戏班去那里演出,她因痴迷京剧,被父亲送给孟家学戏,“小冬”就是“小董”的谐音。另一说的故事和这个版本差不多,只是孟小冬的籍贯变成了汉口,父母是给茶园的演员包伙食的,据说孟小冬16岁时去汉口演出还曾找过亲生父母,但没有找到。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孟小冬生于上海,出身梨园世家,孟氏门中三代共出了九位皮簧戏、京剧名角。当时戏曲演员的社会地位极低,即便按照最后一种说法,她也算出身寒微。

孟小冬7岁开蒙,拜姨夫仇月祥为师,学唱孙(菊仙)派老生,并依照科班收徒的规矩,签了8年的卖身契约。她天生一副不带雌音且洪亮的好嗓子,又练功刻苦、悟性极佳,很快就小有所成。

1916年,年仅9岁的孟小冬,在上海哈同花园首次登台演出堂会戏《乌盆记》。她小小年纪却少年老成,把孙派老生的唱功、行腔、念白、表演得有模有样,当时便有行家将其列入童伶中的杰出人才。

舞台上的男扮女装,并不罕见,因为早期女性不能登台,京剧遂发展出独特的男旦艺术。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皆为男性。话剧被引进中国后,李叔同、曹禺、周恩来也先后在舞台上扮过女装。女扮男装则出现于光绪年间,当时京沪等地全部由女性组成的戏班被称为髦儿戏。这种称呼有些歧视女性的意味,髦儿戏始终难登大雅之堂。

1919年,12岁的孟小冬随王家髦儿戏班到无锡的新世界屋顶花园演出。先后演了四个月,连演130场,小小年纪就成了戏班的主角,家里的顶梁柱。当时《锡报》剧评栏目评论道:“孟小冬十二岁能唱谭派各调,亦天才也。”从童年即在舞台上扮演帝王将相、壮士义仆,不能不对孟小冬的性格产生影响,其一生刚烈孤傲、宁折不弯的性格,许是那时便渐渐形成。

同年,孟小冬遇到了杜月笙。1919年底,原本在城隍庙劝业场“小世界”唱戏的孟小冬被“大世界”游乐场的老板黄楚九发现,重金挖了过来。但由于孟小冬与“小世界”的合同未满,整个12月,孟小冬都在两个“世界”间赶场。据说,杜月笙也随其奔波于两个剧场之间。他们的初次相见,便是在“大世界”的后台,彼时孟小冬还是个懵懂少女,年长她20岁的杜月笙也刚刚在上海滩崭露头角。这简直是一个民国版的“洛丽塔”故事,不过从后来的发展看,杜月笙当时只是一个纯洁的粉丝。

杜月笙爱好京剧是出了名的,自称“天下头号戏迷”,民国年间的京剧名家几乎都和他有过往来,梅兰芳和他更是交情颇深,还陪他演过《四郎探母》里的“坐宫”。杜月笙戏瘾大,专门请了人教戏。他和拜把兄弟张啸林在好几次战乱、洪水的义演中登台票戏。杜月笙说一口浦东方言,唱戏也带点浦东腔,上海的滑稽艺人王无能编了一个节目,专门模仿杜月笙唱戏,很受欢迎。杜月笙听说了,差人派请柬叫王无能来家里演。王无能吓得胆战心惊,没想到杜月笙看完哈哈大笑,夸他演得像,还赏了200块大洋。

1920年底,在杜月笙的帮助下,孟小冬搭班黄金荣的共舞台,由此正式开始在大戏院演出,凡有孟小冬的戏,杜月笙必到场。几年下来,孟小冬已经在上海滩颇有名气,但当时京剧行里有一句话:“情愿在北京数十吊一天,不愿在沪上数千元一月。盖上海人三百口同声说好,固不及北边识字者之一字也。”

孟小冬渴望成角儿,杜月笙也愿意出资成全。1925年,18岁的孟小冬与武生白玉昆搭班北上,前方等待她的不仅是更大的舞台。

孟小冬初到北京时,女演员的地位还很低,她只能在前门外大栅栏的戏园子演戏。但她获得了向各路名家学艺的机会,渐渐唱出了名气。

孟小冬青年时期的照片,气质出众,眉宇间隐隐有股英气。据说她从不施粉黛,言谈举止落落大方,完全没有旧戏班里坤伶那种娇滴滴的妖艳。舞台上的她被当时的剧评人评价为“生得一副好嗓子,最难得的是没有雌音,这在千千万万人里是难得一见的,在女须生地界,不敢说后无来者,至少可说是前无古人”。连留学归来,一向反对旧剧的胡适也评说孟小冬:“身段、扮相、做工毫无女子之气,真是好极了。”

孟小冬上海边(孟小冬关于我的事)(1)

1925年8月,北京取消了男女不同台的限制。孟小冬参加了北京第一舞台的盛大义演,与裘桂仙合演《上天台》。那一天的大轴是梅兰芳、杨小楼的《霸王别姬》。也就是在那一天的后台,梅孟初相遇,擦肩而过时,孟小冬点头叫了声“梅老板”。

彼时的梅兰芳已经名满天下,且有两位夫人。第一位夫人叫王明华,包办婚姻,但婚后感情很好,无论是生活起居、演出应酬,梅兰芳都离不了她。在生了一子一女之后,领时代风气之先的王明华,决定做绝育手术。没想到两个孩子却相继夭折,王明华经历丧子之痛也一病不起。

梅兰芳不仅是单传,而且因其伯父无子,肩负着为两房传宗接代的使命。于是,在冯耿光的撮合下,又娶了福芝芳,兼祧两房都算正妻。梅兰芳身边有个“梅党”,是他的智囊团,从艺术到生活,梅兰芳尽受其影响,或者说“控制”,梅党的头号人物就是冯耿光。他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归国后担任中国银行的董事长,曾是梅的经济支柱。梅兰芳一辈子每逢大事,都有他的参与。最典型的事例,就是梅兰芳的婚姻。

福芝芳从前在天桥唱戏,母亲是旗人,脾气大、擅武功,闹义和团的时候,她能手持大刀,上房顶。福芝芳在天桥唱出名气后,被称为“天桥梅兰芳”。母亲每天护送女儿去唱戏,有粉丝往马车里扔情书,老太太就和赶马车的并肩而坐,有人往车里扔东西,她就直接挥鞭子抽人,威名远播。

冯耿光觉得福芝芳很不错,这个不错包括认为她能“生”,便从中撮合。梅兰芳去看了,也被福芝芳的“天然妙目,正大仙容”所打动。1921年冬,他们结为夫妻。婚后,夫妻感情同样很好,福芝芳果然也能生,共生了9个子女,可惜大多夭亡,只有四子成人。梨园行讲究的是一代一代的艺术传承,骨血是重要纽带。

章诒和曾撰文写道:“梅兰芳从来不是菊坛徐志摩,决无什么浪漫情怀。要知道,名伶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能守身如玉,男女之事自己要把握得住。这个行业,男女接触机会很多,台上表演各种情感,台下也容易生出感情来。由慕而爱,由爱而迷,由迷而胆大妄为,最后身败名裂,有人为此送命。事例太多太多。一堕深渊,便不可自拔。梅兰芳是懂得的,他一生都是慎之又慎,始终坚守自持。”

梅兰芳一开始恐怕也没想到与孟小冬的恋情会闹得那么大。1926年,中法实业银行总裁,北洋政府财政总长王克敏五十大寿,唱堂会。当晚的戏码本来已经定好,席间有人突发奇想,提议由梅兰芳与孟小冬演《游龙戏凤》,孟小冬扮风流倜傥的正德皇帝调戏梅兰芳扮演的村姑李凤姐。戏中唱道:(凤唱西皮流水)军爷作事理太差,不该调戏我们好人家。(正接唱)好人家来歹人家,不该斜插这海棠花。扭扭捏捏、捏捏扭扭十分俊雅,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凤接唱)海棠花来海棠花,倒被军爷取笑咱。我这里将花丢地下,从今后不戴这朵海棠花;(正接唱)李凤姐,做事差,不该将花丢在地下,为军的用手忙拾起,李凤姐,来来来,我与你插⋯⋯插⋯⋯上这朵海棠花。

舞台上乾坤颠倒的打情骂俏,让一班梅党看得如痴如醉。齐如山、冯耿光等人觉得他俩真是“天生一对儿”,台上的游龙戏凤不妨变成台下的恩爱鸾俦。也有人认为,是因为厉害的福芝芳不满意梅党对梅兰芳的控制,和梅党渐生嫌隙,梅党有意利用孟小冬打压福芝芳。

戏假情真,梅孟二人是真的好了。1926年秋,梅孟还专门到天津井上医院看望在那里住院治疗的原配夫人王明华。并且,王取下戒指给孟带上,表示了认可。

1926年8月28日,天津《北洋画报》署名傲翁的文章《关于梅孟两伶婚事之谣言》,首次披露了梅孟恋。文中写道:听说小冬已采纳我的劝告,决心找个丈夫,这未来的新郎,不是个什么阔佬,也不是什么督军省长之类,却是那鼎鼎大名的梅兰芳,梅兰芳现在年纪才过三十,不能算是老,然而“阔”的一字,他可很够得上呢!梅兰芳钟情孟小冬,早已是人人如此说法;当孟小冬初到北京献技的时候,他就极力地捧场,这就是一个明证。兰芳现在在场面上捧孟小冬捧够了,打算简直是把她“捧”了进来,这也是意中的事,不足为奇。最奇的是这场亲事的媒人,不是别人,恰恰是梅郎的夫人梅大奶奶⋯⋯梅大奶奶现在因为自己肺病甚重,已入第三期,奄奄一息,恐无生存希望,但她素来是不喜欢福芝芳的,所以决然使其夫预约孟小冬为继室,一则可以完成梅孟二人的夙愿,一则可以阻止福芝芳,使她再无扶正的机会,一举而两得,设计可谓巧极,不必说梅孟二人是十二分的赞成了;听说小冬已把订婚的戒指也戴上了。同时还刊登了题为“将娶孟小冬之梅兰芳”的戏装照和“将嫁梅兰芳之孟小冬”的旗装照片各一帧。

更有刻薄的好事者作诗云:真疑是戏戏疑真,红袖青衫俩俊人。难怪梅岭开最好,孟冬恰属小阳春。1927年春,19岁的孟小冬不顾满城风雨嫁给了33岁的梅兰芳。婚礼在冯耿光的家中举行,婚后他们在城东内务部街租了一个院落单过。

尽管短暂,梅孟是有过好日子的。有一张老照片:梅兰芳用手指比出一个鹅头,映在墙壁上,一边是孟小冬的题字:“你在那里作什么啊?”另一边写着梅兰芳的回答:“我在这里作鹅影呢。”嫁给梅兰芳,自然就不能再抛头露面、登台唱戏。梅兰芳为孟小冬请了琴师在家吊嗓子,还学习绘画和书法,两人偶尔有些寻常情侣的磕磕绊绊。梅兰芳说:“有一次外出吃饭,孟小冬先说要去东来顺,中途嫌不好,又改说去丰泽园,依旧不乐意。来回折腾好几回,最后还是回家就餐。”

孟小冬上海边(孟小冬关于我的事)(2)

结婚当年,就出了一件大事。有个名叫李志刚的大学生,去冯府找梅兰芳,没找到,却枪杀了梅的一个朋友。这事也同样有若干版本,有说李是孟小冬的粉丝,因为孟嫁给梅后就不再演戏,而要杀了梅。也有人说他是为了绑架梅兰芳而去,图的是财。更有人造谣说他和孟小冬有过一段情,是情杀。总之,一段血案彻底打断了梅孟平静的生活。

梅兰芳天生胆小,吓坏了。逐渐与孟小冬疏远,有时甚至半个月、一个月才去看看。孟小冬一气之下去天津演了十来天的戏,被天津报纸捧为“冬皇”,让梅兰芳领教了孟小冬的厉害。后来孟又闹过出家,都是些任性惯了的女孩子的伎俩。

1930年8月,梅兰芳的嗣母病逝,孟小冬特意剪了头发、戴着白花、身着素服,去梅宅吊唁。却被身怀六甲的福芝芳挡在了门外,在福芝芳以死相逼之下,梅兰芳没敢让孟小冬进门。心高气傲的孟小冬,如何受得了这番侮辱。

1931年初,孟小冬回到上海。此时的杜月笙已经娶了孟小冬的好友姚玉兰做第四房姨太太,孟因此住到了杜月笙为姚玉兰建的新宅里。杜月笙听闻了孟小冬的遭遇后,决定为她出头,请了上海最有名的女律师,又亲自给梅兰芳打电话,要他出4万大洋的赡养费。4万大洋,即便对于梅兰芳也不是小数,据说还是杜月笙先垫付的,当时担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的胡适,月薪是600元。

1934年正月,梅兰芳去汉口演出,名票南铁生接待,下榻扬子江饭店,见梅满面倦怠,以为是远路风尘之故。梅兰芳告诉他:“这次来汉口两期演出的包银是三万大洋。原也算不得什么,想把它送给孟小冬,做最后的了断。只有处理完了这些事,今后对大家都好,我也好静下心来研习。和她生活在一起,总是顾虑重重,就算这回是白唱。”

一段梨园佳话惨淡收场,流言却没放过她。1933年9月,杜月笙请律师帮孟小冬拟了一份《孟小冬紧要启事》的声明稿,在《大公报》头版连登三天。《启事》中说:冬自幼习艺,谨守家规,虽未读书,略闻礼教,荡检之行,素所不齿。⋯⋯旋经人介绍,与梅兰芳结婚。冬当时年岁幼稚,世故不熟,一切皆听介绍人主持。名定兼祧,尽人皆知。乃兰芳含糊其事,于祧母去世之日,不能实践前言,致名分顿失保障。虽经友人劝导,本人辩论,兰芳概置不理,足见毫无情义可言。冬自叹身世苦恼,复遭打击,遂毅然与兰芳脱离家庭关系。是我负人?抑人负我?世间自有公论,不待冬之赘言。⋯⋯自声明后,如有故意毁坏本人名誉、妄造是非,淆惑视听者,冬惟有诉之法律之一途。勿谓冬为孤弱女子,遂自甘放弃人权也。特此声明。

与梅兰芳离婚后,孟小冬重新登台。1938年,她在北京拜余叔岩为师,成为余晚年唯一承认的女弟子。

孟小冬的生活上,一直多蒙杜月笙照顾。她出手大方,每次去师傅余叔岩家都提着礼物,余叔岩的大女儿结婚她送了一堂家具,二女儿的全部嫁妆由她包办。余叔岩脾气古怪,不愿意徒弟在外面唱戏,孟小冬全靠有杜月笙的财力支持。

杜月笙支持的不止孟小冬一个,抗战期间,梅兰芳寓居上海,蓄须明志,靠卖字画为生。杜月笙就让账房黄国栋假别人名义,偷偷去买,帮梅兰芳渡过难关。上海滩一直有“黄金荣爱财,张啸林爱打,杜月笙会做人”的说法。曾受惠于杜月笙的人,数不胜数。黎元洪遭排挤时,也是杜月笙伸出援手,因此黎的秘书长曾赞他“春申门下三千客,小杜城南五尺天”。

1947年,杜月笙派专机接孟小冬到上海,住进杜家。杜月笙的儿子杜维善回忆说:“我猜想父亲暗恋孟小冬好久了。一方面她唱得很好,用现在的眼光看,她也称得上是一位艺术家。另一方面孟小冬比较会用心计,也很会讨父亲喜欢,在我父亲面前常常会说笑话,逗他开心。⋯⋯父亲和梅兰芳的关系也并没有因为孟小冬而受到影响。1947年父亲过60大寿,上海的中国大戏院组织了10天的堂会。梅兰芳和孟小冬都到上海演出了,但他们没有同台——10天的大轴,梅兰芳占8天,孟小冬占2天,回避了见面的尴尬。”据说,梅兰芳守在收音机前,听了两天。

孟小冬上海边(孟小冬关于我的事)(3)

1949年5月,杜月笙带着家小搬到香港,孟小冬也一同前往,服侍病重的杜月笙。1950年,杜月笙想带全家去美国,统计办护照的人数时,一向寡言少语的孟小冬说:“我跟着去,算丫头呢还是算女朋友呀。”第一次提出了名分问题。杜月笙当即宣布要与孟小冬正式结婚。

杜维善说:“我想孟小冬对我父亲还是有感情的,否则她不会跟父亲一块儿到香港来。⋯⋯婚礼那天,孟小冬很高兴,久病的父亲也难得有了精神,他带病陪客。这段婚姻无所谓谁成全谁,他们之间是有感情的,我父亲一向重视她的艺术成就,孟小冬也很仰慕我父亲,她同父亲结婚不是报恩,也不是无奈的选择。再加上我母亲也在当中撮合,所以走在一起比较容易。”

婚后,杜月笙让孩子们喊孟小冬“妈咪”,管自己的母亲叫娘娘。孟小冬跟姚玉兰的关系时好时坏,她基本上不管家中事务,只是照顾病重的杜月笙,偶尔自拉自唱。上海作家沈寂曾去香港拜访她,据说孟小冬墙上挂着一张《武家坡》剧照,照片上只有她扮演的薛平贵,梅兰芳扮演的王宝钏疑被折在后面。

1951年,杜月笙病逝香港。曾经的上海滩大亨,一身散财无数,遗产却只有10万美金,孟小冬分得1万。各房太太分选一样杜月笙遗物留作纪念,孟小冬选了一条杜月笙日常用的金钥匙链。

1956年,梅兰芳率团到日本演出,在香港过境曾探望过寡居的孟小冬,是由马少波陪他去的,再无后话。孟小冬晚年移居台湾,偶尔教教学生,直至1977年去世。

蔡康永童年曾随父亲在餐厅里偶遇孟小冬,后来撰文回忆:“我再转头看看老太太,想看出点‘冬皇’派头,但只记得望去一片影影绰绰,灰扑扑的,实在看不出‘冬皇’的架势,我是小孩,那时还不懂得:无论你是哪界的帝,哪界的皇,一被岁月搓洗,都只能渐渐化为灰扑扑的影子。”

“只是一切都过去了吧”是孟小冬晚年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