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年后同学聚会ktv唱歌(同学聚会走过文工团门前)
87年后同学聚会ktv唱歌(同学聚会走过文工团门前)这是一群默契和投缘的同学,他们用特定年代和特定城市区位的“口音”,讲着总也说不够的往事,为少年时一些有头没尾的同学小故事揭晓谜底,为个别人好奇了许多年的另类问题找到答案。同学们说到了百度上都难以搜到的“东风大楼”,说到了父辈曾工作的地方槐树岭,说到了同学间“青年近卫军”一本书的缘分,说到了在农村插队落户的日子,还说到了参军入伍后的“芳华”时光。今天,距离中学时我们这个班级散场已过去许多年,同学们又一次走过文工团的门口,来到了聚会的圆桌前。有同学人还未到,就已经在前来的路上、在微信群里直播着感受:“又到了熟悉的地方”。我从门前走过的这个解放军的文艺单位,从它上演的节目到它自身的建制变迁,都顺应着大时代的前进方向:从这个单位的名称到演出团队的组成,从文艺兵们的军装款式到节目单的更新换代,从当年比较简陋的排练场到今天的“八一剧场”和高档住宅,还有不久前新启用的“WA”的军车牌号,一切都随着年代变
王从军
周日这一天,我从照片里“解放军文工团”这块牌子前走过,来到不远处北理工一座校门旁,我们中学同学聚会的地方。
想当年,我们有些同学在少年读书时,上学和放学都要经过这块牌子后面的这片土地。这个名称被改来改去的解放军文艺单位,是子弟集中在我们那所中学就读的两个著名的文艺单位之一,另一个是解放军军乐团。
当年我们的中学同学,多住在今天的北京西三环内外,这些同学的家庭,多来自周边的院校、政府部门、解放军营区,还有企业和农村。有的同学的父母,就是在照片里这个单位上班。在“文化大革命”的年代,当一群群中学生们从这座当时不挂牌子的院子旁走过,可以听见房子里传出的歌声和乐器声。这个单位的子弟,成为我们中学文艺宣传队的骨干,他们为学校带来专业的演技和乐器。
我从门前走过的这个解放军的文艺单位,从它上演的节目到它自身的建制变迁,都顺应着大时代的前进方向:从这个单位的名称到演出团队的组成,从文艺兵们的军装款式到节目单的更新换代,从当年比较简陋的排练场到今天的“八一剧场”和高档住宅,还有不久前新启用的“WA”的军车牌号,一切都随着年代变化,难寻旧日痕迹。在这个单位礼堂的舞台上,一台台不同年代的经典节目曾陆续上演:有话剧《万水千山》,有“长征组歌”,有朝鲜人民军协奏团的歌剧《党的好女儿》和《血海》,有“全军文艺汇演”。我们中学有同学的父亲,就是这里的话剧演员,还曾在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里,担任首席朗诵者。我们少年时听到的一些歌曲,都是从这里开始唱起,其中有“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我为伟大祖国站岗”等,像“灿烂的朝霞,升起在金色的北京,庄严的乐曲,报道着祖国的黎明”这样优美的歌词,都是从这里传向四方,一直伴着那一代人走过50年。
时至今日,随着人民解放军的改制,文工团的建制在许多军兵种已经不复存在,除了新疆和西藏军区文工团,只有在北京西三环内万寿寺北这个院子门前,还可以见到已显的稀缺的“文工团”的字样。
与这座文工团的艺术舞台遥相呼应,就在朝西方向900米之外,是我们的中学,那是另一座真实的舞台。从“文化大革命”的中后期直到改革开放的前夜,这里的师生们都像演员一样,集体出演了一场历史长剧,更有“革委会”的个别人,留下了丑恶的嘴脸。随着鲜艳的“红卫兵”臂章摆动四季更替,少年人亲历折腾,见证一场场“运动”。在校园的舞台上,许多人真假莫辨地上演着一个个“规定动作”,直至新时代来临。
今天,距离中学时我们这个班级散场已过去许多年,同学们又一次走过文工团的门口,来到了聚会的圆桌前。有同学人还未到,就已经在前来的路上、在微信群里直播着感受:“又到了熟悉的地方”。
这是一群默契和投缘的同学,他们用特定年代和特定城市区位的“口音”,讲着总也说不够的往事,为少年时一些有头没尾的同学小故事揭晓谜底,为个别人好奇了许多年的另类问题找到答案。同学们说到了百度上都难以搜到的“东风大楼”,说到了父辈曾工作的地方槐树岭,说到了同学间“青年近卫军”一本书的缘分,说到了在农村插队落户的日子,还说到了参军入伍后的“芳华”时光。
参加聚会的一位同学现在是专业画家,他在中学时展览的绘画作品,是当时校园的文化风景。记得那时,伴着清晨学校广播喇叭里播放“理想之歌”的诗句“红日、白雪、蓝天,乘东风,飞来报春的群雁”,许多人围拢到我们教室外的墙边,欣赏这位同学的作品,虽然那时没有“粉丝”这个词。每当这位同学的画作展览时,对于我们这个文体专长并不如二班、六班那么出色的班级,都是我们难得的至尊时刻,每个人都觉得脸上有光。
聚会的同学纷纷回忆,自己是在什么年纪拍下了第一张彩色照片,但最后所有的回忆,都集中在一张黑白照片上,这是班里三位女同学少年时的合影,过了几十年后发在微信群里。照片里,小姑娘们展现出的纯真天然的美丽,目光里闪烁着的爱美之心,让人们对于那个灰色年代的印象,添上一抹色彩。
曾看到一篇文章,署名是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的一位央视著名主持人,说到了同学聚会,称“同学聚会是一种信仰”,这话说的真够大气的。不过,还可以换个通俗点的说法,最好的同学聚会,就是让大家见那些“见了之后还想再见”的人,说那些“说了之后还想再说”的话,吃那些“吃了之后还想再吃”的饭。
我们每个人变老的过程,如同一节漫漫长课,少年时的同学现在还要继续做同学,这时再没有人能够逃课或转学。而每一次同学聚会,就像是一次课间休息。如同中学时那样,下课后走出教室,男女生三三两两,聚在阳光下,谈天论地,山南海北,各想心事。
每次同学聚会之后,总觉得有“念好”的话想说,要念几位热心肠同学的好,谢谢你们的安排和美酒;还要念每一位赴约同学的好,谢谢你们的发言和倾听,让彼此之间都给足面子。人活得有面子,这是件多美好的事!
新年将至,又一次同学聚会结束了,等待下一次课间休息,现在接着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