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海的父亲为什么被杀(安徽芜湖李昌权的)
李清海的父亲为什么被杀(安徽芜湖李昌权的)2010年11月21日安徽卫视《美食来了》栏目报道了记者在芜湖杨家巷品尝街坊美食——一家人油煎汤包。2011年国庆,芜湖电视台《生活传真》栏目记述了“一家人”油煎汤包的诞生经过:某天打烊了,饭不够吃,于是把剩下的一笼汤包拿来煎热了吃,这时一位熟客也来寻食,非要买几只品尝,谁知吃后赞不绝口天天来买,从此店里又加了一个美食品种。2014年五一劳动节,芜湖电视台聚焦“一家人”讲述来自皖东的普通劳动者创业的故事……日子过好了,小两口买了房,女儿高中时家里装了宽带,李昌权经常在空余时间上网读文章看时事,在包包子神游物外的时刻,他来了灵感,在校老师表扬自己作文好,何不写自己的事呢,“一片冰心”成了他的网名。“大江晚报”以好吃佬的笔名写了篇《生煎包子》文章,有表扬有建议,街坊看了报纸成了义务宣传员,读了文章跑来尝一次的成了老顾客,而他却不知道谁为他扬名。食客中不乏报社记者,谈正衡老师就是其中之一,为他写
认识李昌权,是2023年5月9日安徽省芜湖市通俗文艺研究会书画笔会上,地点在是饮誉江城的“徽袁一家人”汤包店中央城店。
三年疫情,影响很大。“徽袁一家人”汤包店中央城店是2023年的元旦创办的,整洁的店面和后厨,一眼望去没有卫生死角,让客人放心用餐。
李昌权是安徽全椒人,为人真诚,在采风交流中,对他逐步有了一些了解。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因家境贫困没考大学的李昌权,在父亲农具厂干了一年。1992年底应同乡女友袁其莲之邀,请他来芜湖为做小吃的父亲帮忙,站在长江轮船上,看着浩渺的江水他对前途有点茫然,自学摄影开个照相馆吧。现实却是:他与莲妹的家人在小九华菜场一间临街十平米的小房子里,晚上和一袋面,早晨做包子和油饼;中午和一袋面,下午做大馍;从最基础的和面开始学起。
每天深夜12点或凌晨两点替老丈人去吉和街石头路码头采买江北送过来的最新鲜的香葱,岳父说这是美食的灵魂。晚上和蛋卷面,与女友轮着做蛋卷,莲妹给他讲述了最崇拜的父亲的故事:父亲做过很多行当,1983年投奔在芜湖饭店工作的姑父学做烧饼。一周后便在二工区单独出摊子打烧饼,不曾想年前一场超级大雪,封锁了回家的路,困住了寒假里来芜的姐弟三人。父亲筑起厚厚的雪墙,顶上搭起油毛毡和薄膜,一家人在雪屋子里过了一个外面阴冷,内心温暖而难忘的春节,也赚了第一桶金,1988
年小袁考上了芜湖卫校第一届医师班,懂事的女孩为了帮父母和还在上学的弟妹,一个星期后抹着眼泪退学了。故事打动了热恋中的李昌权,他放弃了爱好,跟着岳父踏实做起了生意。他学会了发面兑碱,又学会了调馅,能在揉面的过程中感觉到碱的大小,也能根据拍面的声音判断碱是否正好,即便是停电,也能蒸出雪白丰满的包子。干休所的老人、武警消防支队和安师大的学生、家属都来订餐。包子做合格了,爱情也丰收了,1993年结婚的时候,懂得他心思的岳父将一台海鸥DF—2相机送给他,生活就这样平凡而浪漫着。1995年,岳父在九华新村买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在芜湖立了脚,“一家人”包子渐渐有了名气,此时他们的爱情结晶——女儿李哲出世了。
1998年底“一家人”搬至北门杨家巷,妻弟高中毕业加入进来,十年间“一家人”亲力亲为,努力提升自己,先后摈弃了原先的烧煤炭的炉具,改用天然气,节能减排;购买了现代化的制馅设备,使得肉馅更加筋道弹牙。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品种。主营豆浆、稀饭、生煎包和小笼汤包。生煎包面软馅香底子酥,小笼包皮薄汁美味不腻。清晨,三五好友或家人,在氤氲的茶香中,倒好醋和水辣椒,惬意地等候现做的锅贴或者小笼包,再来上一碗鸡汁干丝、馄饨或面条,免费好吃的小菜,幸福的时光舒缓而醇醉。一段时间过后,积攒了丰厚的口碑。每天食客排着队;尤其是油煎小笼,升华了包子底酥脆的香味,让人唇齿留香;牛肉锅贴也十分抢手,深受顾客喜爱。
日子过好了,小两口买了房,女儿高中时家里装了宽带,李昌权经常在空余时间上网读文章看时事,在包包子神游物外的时刻,他来了灵感,在校老师表扬自己作文好,何不写自己的事呢,“一片冰心”成了他的网名。“大江晚报”以好吃佬的笔名写了篇《生煎包子》文章,有表扬有建议,街坊看了报纸成了义务宣传员,读了文章跑来尝一次的成了老顾客,而他却不知道谁为他扬名。食客中不乏报社记者,谈正衡老师就是其中之一,为他写文章并引领他上了芜湖的文学、摄影网站,他参加比赛的诗歌得了三等奖,在报社不知所措;荆毅老师告诉他顾伟明的笔名,他见到了慕名已久的顾总。此后,他多篇小文见了报,文章、摄影作品多次得奖,张远琴老师推荐他加入了芜湖市作家协会。爱好和事业融为一体,也为培养女儿打下了基础,天时、地利、人和,“一家人”出名了!
2010年11月21日安徽卫视《美食来了》栏目报道了记者在芜湖杨家巷品尝街坊美食——一家人油煎汤包。2011年国庆,芜湖电视台《生活传真》栏目记述了“一家人”油煎汤包的诞生经过:某天打烊了,饭不够吃,于是把剩下的一笼汤包拿来煎热了吃,这时一位熟客也来寻食,非要买几只品尝,谁知吃后赞不绝口天天来买,从此店里又加了一个美食品种。2014年五一劳动节,芜湖电视台聚焦“一家人”讲述来自皖东的普通劳动者创业的故事……
2016年,芜湖电视台生活频道再次采访了“一家人”。2019年芜湖广电全媒体记者编导第五次通过荧屏聚焦“一家人”,用春节特别节目讲述“芜湖味道”——记忆中的乡愁。2019年四月,芜湖电视台生活频道之《百姓大舞台》栏目特别策划“味你打卡”节目,又一次聚焦芜湖美食老字号“徽袁一家人”。
2017年岳父永远的离开了他们,为了铭记父辈的艰辛,“一家人”特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注册了商标。谁知2005年“一家人”商标已被别人抢先注册,国家工商总局建议加上“徽袁”两字。同一年,师大毕业的女儿女婿在南瑞开了第一家直营店。李昌权没有为自己的选择后悔,爱人小袁曾经的卫校同学已经在各地的医院主刀了,还有的当上了地方医院的院长,年薪几十万。老同学问她你后悔当初的选择吗?她说,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开开心心比什么都好。胡适曾把徽商比喻成"徽骆驼",这也是“一家人”成功的秘诀。
李昌权告诉我们:2019年6月,我和妻弟在现居的蓝湾小区外的天街里,开了我们这辈人真正意义上的第二代门店,同时也成立了城之味餐饮有限责任公司。2020年新冠疫情来袭,我们一家人在公司积极备餐为社区居民配送。2021年,为了扶持孩子们创业,我们退出了门店,放权给他们,他们不负众望,在考察了上海等发达地区的餐饮业后,把天街店移到中山南路开阔的大马路上,并且对厨房的设备进行智能化,电磁化升级改造,放弃了天然气这些有安全隐患的厨设。而我们也退到幕后专门掌控老口味,为他们熬制面条卤料汤汁,制定和完善配送物品的标准化问题。
如今,李昌权含饴弄孙,过上了悠闲的日子,可是他无时无刻不惦记着“一家人”,经常提醒孩子们安全的重要性,老口味的必要性,对顾客的耐心和包容。
在小九华时,市委党校的教授盛书刚教授问老友老袁师傅:电视台采访有没有问,为什么你们家包子百吃不厌?老袁师傅说:好的食材无需过度调味烹饪,只要激发出它自身的本味就好。
目标等于成功,如今的城之味餐饮有限责任公司“徽袁一家人”第三代不仅改革创新,还面向社会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就业,期待“徽袁一家人”第三代在传承的基础上发扬光大,更上一层楼。
【吴志平 时云福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