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墓出土了什么(山西出土一古墓)
狄仁杰墓出土了什么(山西出土一古墓)那么,这个领民都督究竟是何方神圣呢? 在介绍狄湛的官职时,墓志铭表示,他曾经担任过“白马领民都督”。正是这个官职,让大家开始好奇起了狄湛的身世。因为要知道,“领民都督”不是一个非常开放的职位,想当上这个官,是需要靠血统的。 而在各大小说和影视题材中,狄仁杰不但是一个治国奇才,还是一名断案大师,在侦查断案方面可以说是无人能出其右。 当然,这种印象也是很有说法的,毕竟狄仁杰曾经担任过大理寺卿,也就是最高法院院长,他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将积压下来的1万7千多个案件全部清空,而且没有一个冤假错案,可见其断案如神。毫无疑问,狄仁杰的形象,必将能永久存在于中华文化宝库之中。 不过,狄仁杰虽然名声显赫,但如果问起他的身世,比如“唐朝胡人多,那么狄仁杰是汉人还是胡人?”想必有不少人都会一头雾水,然后凭感觉认为狄仁杰应该是汉人。但狄湛的墓志铭里的一句话,却颠覆了这个观点。
2000年,山西太原一个砖厂在扩建时,意外发现了一座古墓。当然,对于这种情况,考古队也算是见怪不怪了,毕竟太原可是个有着2000年历史的名城,挖出什么古墓也不稀罕啊?但事实证明,这个古墓的确不一般。
其实一开始考古队下到古墓里的时候,还是有一点失落的。原因无他,这古墓早已被盗墓贼光顾过了,没有什么非常有研究价值的文物。七找八找之下,考古队终于发现了一座墓志铭。大家如获至宝,至少它明确了墓主人的身份。
墓主人的名字叫狄湛。他的四世孙,正是大名鼎鼎的狄仁杰。而在狄湛的墓志铭中,学者们还有着另一个发现,这个发现颠覆了人们对于狄仁杰的传统认知。那么,这个发现是什么呢?
说到狄仁杰,想必对古代史和文艺作品有所了解的人,都不会陌生。在历史中,狄仁杰是武周名相,曾经达成过一项惊人的成就,那就是武周时期的满朝大臣,基本都是他的学生。这一成就完全可以体现出,狄仁杰在武周逆天的影响力。甚至后来“神龙政变”,武则天将皇位交还给李唐,发起人也基本都是狄仁杰的得意门生。
而在各大小说和影视题材中,狄仁杰不但是一个治国奇才,还是一名断案大师,在侦查断案方面可以说是无人能出其右。
当然,这种印象也是很有说法的,毕竟狄仁杰曾经担任过大理寺卿,也就是最高法院院长,他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将积压下来的1万7千多个案件全部清空,而且没有一个冤假错案,可见其断案如神。毫无疑问,狄仁杰的形象,必将能永久存在于中华文化宝库之中。
不过,狄仁杰虽然名声显赫,但如果问起他的身世,比如“唐朝胡人多,那么狄仁杰是汉人还是胡人?”想必有不少人都会一头雾水,然后凭感觉认为狄仁杰应该是汉人。但狄湛的墓志铭里的一句话,却颠覆了这个观点。
在介绍狄湛的官职时,墓志铭表示,他曾经担任过“白马领民都督”。正是这个官职,让大家开始好奇起了狄湛的身世。因为要知道,“领民都督”不是一个非常开放的职位,想当上这个官,是需要靠血统的。
那么,这个领民都督究竟是何方神圣呢?
简单来说,领民都督这个位置的前身,叫做领民酋长。领民制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朝的北魏政权所创立的制度。北魏由草原的鲜卑拓跋氏所创建,属于是游牧民族政权,虽然凶悍,但是松散和无序也是渗透在它们骨子里的。
事实上,北魏在北方建立政权之后,就有相当一部分的草原部族不愿意南下中原,去过种地的日子,更愿意在草原上放牧。况且,当时的北方不只有鲜卑一个部族,更北方的柔然对于中原仍然是虎视眈眈,边防压力实在不小。有这么一群人愿意镇守边境,保家卫国,北魏高层也不好说什么。
而为了将这些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管理起来,北魏特地设立了“领民酋长”制度。北魏将草原上的各个部族首领封为领民酋长,要他们宣誓对自己效忠,服从北魏的统治,在必要时抵御柔然的进攻。但作为回报,北魏允许领民酋长世袭,而且还会给予这些酋长以高度的自治权。
比如后来北魏的“曹操”尔朱荣,他在担任领民酋长时,非常喜欢打猎。既然打猎就肯定需要助手,可是配合尔朱荣打猎的,不是他的家臣,而是彻头彻尾的军队,他们结阵出击,下的命令也都是军令,不明真相的人第一眼看上去,还以为尔朱荣是在搞军事演习。
而对于任何王朝来说,一支军队没有经过请示,就私自出击,大动干戈,这实在有些嚣张跋扈,今天能进山林里打老虎,没准明天就能开进首都打皇帝了。但是北魏朝廷对于尔朱荣的放肆行为,却丝毫无法干预。
后来尔朱荣发起“河阴之变”,杀死北魏皇室和大臣,掌控朝政,也多亏了这些“私兵”的力量,可见尔朱荣的部下对于皇帝毫无效忠之心,只听尔朱荣一人的差遣。
而且,领民酋长也有独立的司法权。尔朱荣的祖先尔朱羽健在一次打猎时,一名侍从想射一只老虎,结果手抖了,射中了尔朱羽健的大腿。
伤害长官这个罪名,放到任何一个政权,都是实打实的重罪,拉下去杀头都不为过。因此,侍从瞬间就吓得面无人色。但尔朱羽健却咬着牙表示,打猎的时候什么情况都可能发生,他这属于无意之举,然后不顾众人反对,没有把这个侍从走司法程序定罪,而是直接把此人给放了。
从此可见,虽然草原部落在名义上归北魏管辖,但是北魏法律对他们来说算是一纸空文,领民酋长可以随意干涉和影响法律判决。
当然,领民酋长只是一个身份,并不是北魏的一个正式官职,但北魏也不可能看着酋长们成了断了线的风筝,因此也会让各个领民酋长兼任朝廷的重要官职,并且把他们的子孙接来首都抚育。这些孩子虽然可以接受首都的优质教育,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算是人质了。
北魏就这样平静地度过了数十年。但是北魏孝文帝的一次大刀阔斧的改革,却把这种平衡的情况搞出了不小的危机。
简单来说,北魏孝文帝为了更好地统治,所以开始了汉化改革,而且改革的极为彻底,甚至连自己的“拓跋”这个胡姓,都改成了“元”这个汉姓。朝廷上的官员也必须读四书五经,日常生活中不说汉语还要罚钱。此外,孝文帝也把北魏的首都从草原上的平城,迁移到了中原的洛阳。
孝文帝的汉化改革确实一直被人津津乐道,但是凡是改革都肯定会有利益受损者。而这一次改革,仍然坚守草原的部族首领就成了最大的输家。
毕竟在改革以前,北魏朝廷和领民酋长可以说是一家亲。平城到草原也不远,柔然来犯时,北魏时常会派遣精兵良将,帮领民酋长们协防,和平时期也有不少大臣前来视察,给草原带来优惠的政策。
但是现在孝文帝一改革,不但朝廷里的人说的话也听不懂了,而且都城也迁进了内地。汉化了的胡人,跟这些留守在草原上的胡人也开始不对付了起来。
总而言之,北魏朝廷自从全面汉化之后,就对北方越来越不重视,不但不给政策,派过去的也基本都是混资历就走人的官僚,跟柔然打起来更是要钱没有,要兵更是没有,您自己处理去吧。
就这样,北魏北方边境普遍都感到被抛弃,最终人心浮动,引发了“六镇起义”。
六镇起义如同东汉的“黄巾起义”一样,虽然最终被平定,但此事变之后,北魏已经实质性分裂。北魏权臣高欢拥立元善见,在邺城登基为帝,是为东魏政权,而高欢所倚仗的武装力量,正是原来六镇的军户和草原上的领民酋长,可谓是不折不扣的胡人班底。
但是东魏毕竟是从北魏分裂出去的,领民酋长虽然仍然掌控草原部族,但他们大多数都跟随高欢跑到邺城打仗去了,在草原上放牧的日子实在是有限,因此,“酋长”这个称呼就显得过时了。东魏朝廷也就把“领民酋长”改为了“领民都督”。
而狄仁杰的四世祖狄湛,就曾经在末代的北魏朝廷任职,随后跟随高欢跑到了邺城,在东魏做起了官。这个“白马领民都督”的身份,似乎就从某种程度上表示,狄湛应该是一名胡人,不然不可能做得了这个官职。因此,狄仁杰也很有可能有着胡人的血统。
当然,中华民族向来以文明为凝聚力。当年的鲜卑、柔然今日何在?不也都是融入了汉族之中吗?况且,即使是隋唐帝国的皇室,在血统这块都有点不明不白。狄仁杰的血统是胡是汉,在当时又算得了什么大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