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性黑暗的书(让你看懂人性和欲望)
讲述人性黑暗的书(让你看懂人性和欲望)在这本书里面,大出哲先生管大出寿美子叫小稚,而小稚管她的丈夫叫“爸爸”。一种撒娇的感觉,小稚觉得丈夫就是自己在世上唯一的依靠,所以自己可以像小女孩儿一样,去依靠他、信任他,然后他会一直无微不至地给自己安慰。中国有平如与美棠在动荡的年代里相识相知执手相伴,日本同样有寿美子与哲在生离死别之下谱写出爱的礼赞——你哭泣的时候啊,不管日子多么晴朗都感到悲伤,你微笑的时候啊,就算是被雨淋湿了也觉得是爱。《寿美子哲 越过山去》[日]大出哲 著爱是什么,其实我们大多数人是不懂得的。关于爱情,最好的解释在《平如美棠》这本书里,它唤起了我们对于爱情所有的观感。
林语堂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一个人有读书的心境时,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读书。”这句话阿信一直深信不疑,确实是嘛,不管是书房卧室、还是地铁图书馆,甚至是 工作时间 午间休息,没有什么处境是不能读书的。
一直到阿信在地铁里潜心阅读一本《人类砍头小史》,然后隐约察觉到旁边的乘客默默与阿信挪开了距离。虽然很想摇着对方的肩膀告诉他阿信真的不是变态啊,但是最终阿信也只能快速翻略过书中含有插图的页码,以至于回家之后阿信几乎需要重新再读一遍。至此,阿信终于相信,有些书确实不适合在公开场合阅读。
这些书可能容易吸引来别人异样的目光,也可能是极易刺痛读者的心,“害”得我们当众失态。这一次阿信就将不适宜在公开场合阅读的书籍一次推荐给大家,虽说读书人不必太在乎别人的目光,但是被人注视着读书实在是影响发挥。
看书是一件安静的事情,要是引起了太多注视,那实在是有点尴尬,所以有一类书阿信是绝对不会在公开场合看的。这种书堪称是催泪神器,尤其对于阿信这种远看潇洒不羁、实则泪点奇低的人而言,如果在公开场合因为一本书而潸然泪下,那真是丢死人了。
《寿美子哲 越过山去》
[日]大出哲 著
爱是什么,其实我们大多数人是不懂得的。关于爱情,最好的解释在《平如美棠》这本书里,它唤起了我们对于爱情所有的观感。 中国有平如与美棠在动荡的年代里相识相知执手相伴,日本同样有寿美子与哲在生离死别之下谱写出爱的礼赞——你哭泣的时候啊,不管日子多么晴朗都感到悲伤,你微笑的时候啊,就算是被雨淋湿了也觉得是爱。 在这本书里面,大出哲先生管大出寿美子叫小稚,而小稚管她的丈夫叫“爸爸”。一种撒娇的感觉,小稚觉得丈夫就是自己在世上唯一的依靠,所以自己可以像小女孩儿一样,去依靠他、信任他,然后他会一直无微不至地给自己安慰。 他们少年时代的相识相恋、日常说过的话、写过的诗,还有他在小稚睡着的时候为她糊成的拨浪鼓。他们的故事那么平凡,似乎是我们每个人都曾经经历过、或者即将经历的,可越是平凡,越是让人感怀不已。 从读序言就开始哭,一直到看完。看似很容易读的成人绘本,其中却藏匿着人世情感的百转千回。所谓夫妻一场,是无论多苦也要一起越过山去。可惜这个道理,我们要流过多少眼泪,消耗多少时光才会懂。 | Shirleysays |
《在轮回中找你》
[美]布鲁斯.卡梅隆 著
作为一个养狗的人,最看不了就是这种书。因为《一条狗的使命》这部电影的上映,阿信在电影跟书之间衡量了一下,最终还是选择看看书,可只看了一半,还是如鲠在喉,久久难安。 在“人狗情未了”的温情之上,这本书有着其他故事所没有的成长维度和哲学思考,这条狗是一条带着前世记忆经历轮回的“穿越狗”,当它开始意识到死亡、并开始思考自己的“狗生意义”的时候,他就变成一只超凡脱俗的“哲学狗”了。 布鲁斯.卡梅隆太了解人类了,他将自己常年对人类关系的研究写在了一条狗的生命里,让这个不吝惜摇尾巴的朋友,带我们体会人世间的爱与真诚。 如果你不喜欢看励志的鸡汤,那不如看看这本书,虽然从一只狗身上学习如何做人这件事听起来有些荒唐。 让我几度潸然泪下的书。一只小狗的忠诚,一段感情的维系,让我看到了作者对感情纯美的渴望,也让我透过作者的眼睛看到了狗狗,以及美丽生命对纯美感情的执着。| 紫孩子 |
《陌生的女儿》
[美] 金伯莉·麦克奎格 著
以前总觉得爸爸妈妈工作太忙都没有时间陪伴自己,长大之后突然就变成自己很忙没有时间陪伴二老,这中间几乎连一个转变的过程都没有留给我们,有时候我们以为只是错过了一顿全家人的晚餐,但是却不知道真正错过的到底是什么。 一个对工作尽职尽责的单亲妈妈、一个正值花季的独生女儿,一个看上去无比正常的早晨,但是一切都突然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金伯莉·麦克奎格在这个故事中竭力还原出一位母亲如何回溯女儿过往的人生,也让我们得以一窥世上心机深沉、行事乖张、闷闷不乐的一群人——十多岁的花季少女。 在看过故事潸然泪下或者心有戚戚的同时,千万别忘了越是亲近的家人,越是需要足够的沟通和互相理解。 将近500页的篇幅,却没有半句废话,读的过程完全停不下来,紧张伴随着心碎。 | 满纸烟岚 |
《步履不停》
[日] 是枝裕和 著
每一个有孩子的人都该看看《陌生的女儿》,每一个有父母的人都应该看看《步履不停》。 是枝裕和是当代的电影大师,被很多人看做“小津安二郎的接班人”,小津安二郎执迷的家庭题材,也被是枝裕和富有人文关怀的细腻延续下来。 不管是电影还是这本书,都是是枝裕和献给逝去的母亲的一曲哀歌,「总是晚一步」的遗憾,触动了每个人的软肋。一些随口说出的约定还来不及实现,一些胸口小小的悸动被淡淡忽略,是枝裕和以细腻的手法,探触了生命中最需要温柔以对的本质问题。 所有的家庭秘密都隐藏在一茶一饭的淡香中,正是这样贴切自身的故事,才让我们更真切的感受到错过的遗憾和失去的痛苦。 人生路上脚步不停,无论我们如何小心翼翼,总会错过一些重要的人、事和时刻。不如趁着现在一切都还来得及,抓紧去陪伴、抓紧去和解。趁着一切还都来得及。 在衰老面前,孩子是手足无措应对手足无措的父母。我们能为父母做什么呢?不过是在各自余尽的日子,把相聚的时光转化为回忆,回忆即是蜿流在心间的生活本身。 | 缥缈惊鸿影 |
《那些我们没谈过的事》
[法]马克·李维 著
再亲近的关系中,也有无数的留白。那些我们没谈过的事,往往就是亲密关系中裂缝的开端。 马克·李维的故事一向充满了稀奇古怪的点子,一位只能复活6天的“机器人父亲”,与久不联系的女儿重新沟通、化解误会,这样的故事虽然离奇荒诞,却戳人泪点。 “让我们从永恒的时光中偷出几个小时,一起分享那些我们没有谈过的事。正因为这个,我才从另一个世界回来。”这是朱莉亚病重的父亲,也是她心中一直认为并不疼爱自己的父亲为她准备的人生最后一份礼物,这份礼物将带她踏上一趟奇特的旅程。 这不是一个单纯讲述亲情的故事,爱情与友情同样是马克·李维关注的主题。在这个故事里,马克·李维把人性中最柔软隐秘的东西挖掘出来,让我们在随着故事心潮起伏的同时,无法自已地反观自己的人生。 藤井树说:“人都喜欢弥补,当他们错过了什么的时候。”而马克·李维告诉我们,不要让自己等到“错过了什么的时候”。 死去却又“活着”的父亲,逝去又再追回的初恋,两条线都颇为感人治愈。但没想到最喜欢的一段还是患阿尔兹海默症的母亲所写的信:“告诉他我有时候能认出他,告诉他我知道他是谁,告诉他我记得我们曾经那么相爱。因为每一天他来看我的时候,我就又一次爱上了他。” | 谢尖 |
除了这些会瓦解阿信潇洒形象的书之外,还有一种书阿信也绝对不会再在公开场合看了,这些书很可能会让周围人对阿信的精神状态产生严重的误解,就比如阿信曾经“吃过亏”的《人类砍头小史》,这种经历可真让人百口莫辩。
《人类砍头小史》
[英] 弗朗西斯·拉尔森 著
虽然这本书的名字很猎奇、插图很惊悚,但单凭文字内容而言,这其实是一本严肃、严谨的研究人类获取头颅途径的历史书。 牛津大学皮特河博物馆的美女馆长弗朗西斯·拉尔森,在每天与展览柜中一排排干缩人头为伍的职业生涯中,慢慢挖掘出这些头颅背后的历史故事以及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思考,用她自己的话说:“人类历史上塞满了砍下的头颅。” 对于现代人而言,我们往往认为“人头崇拜”这种事情像是远在原始时代,但其实一直到21世纪,人类的头颅还在“装饰”着社会的各个层面,从断头台到大教堂,从解剖室到画廊,人类的“斩首传统”,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加源远流长,人类社会也远远没有我们自认为的那么文明。“我们或许不喜欢我们所看到的,但那本身不是背过脸去的理由。” 特别提示一点,翻开这本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稍有不慎就会被吓一跳。 尽管探究了让人很不快的冷门历史,但是读来却并无恶感,角度很全,语言诙谐,既涨姿势又打开了很多新思路。| Sand™ |
《了不起的裤裤》
[法] 布丽吉特·戈维尼翁 著
阿信绝对不会承认自己是带着某种猎奇心理看这本书的,虽然这实在没有什么好隐瞒。但是如果你问阿信,阿信绝对会说这是一部关于人类文明发展历史的佳作。 这小小的一块贴身布料,要从亚当夏娃的葡萄叶开始说起,经历了历史长河的变迁,除了功能性的进步之外,这块布料的进化其实渗透了每一个时代的宗教、审美、价值观乃至社会阶级分层。 从古埃及的“丁字裤”到罗马帝国的“比基尼”;从正经人都不穿内裤的古希腊到贵族才有权利穿“裆袋”的法国,人类对于内衣的想象力在数千年的岁月里起起伏伏。虽然不知道为什么法国学者布丽吉特·戈维尼翁对内裤这么感兴趣,但是在这本书中她向我们展示的绝不仅仅是一段时尚变革,而是一段另类的西方文明发展史。 翻开这本书之前,最好先看看周围是否有其他人,要知道这本书最不适宜在公众场合展示的绝对不是封面而已哦。 服饰,发型,审美,美术,运动方式都在简化。由繁冗复杂的巴洛克,到简洁明快的沃霍尔。这是技术带给大众文化的趋同化。| 量子 |
《天生变态狂》
[美] 詹姆斯·法隆 著
这本书看上去要“温和”一些,但其实不尽然,关于詹姆斯·法隆的故事,最好还是四下无人的时候准备好笔记本慢慢看。 就像是《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的作者高铭说的那样,天才与疯子之间往往只差一个“罪名”。几乎在所有人眼中,詹姆斯都是一个家庭事业双丰收的成功模范,但是在这背后却有一个“耸人听闻”的故事:他出生在一个拥有400年血腥暴力家族史的家庭中;研究变态人格的大脑模式超过35年,最终发现自己竟然和变态人格障碍者拥有相同的脑部扫描图。 一个有着杀人犯基因的天才,最终却成了一个顶尖的科学家,这可不是什么励志故事。改变一个天生的“人格变态者”,无异于跟自己的脑袋和基因作对,但詹姆斯本人身上所发生的神话般的奇迹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种希望。 世界应该庆幸他只是个科学家!这本书内容相当扎实,信息量足够令人满意。看完有一种本来想吃点儿零食结果却吃掉整个全家桶的满足感。| 小哉 |
《疯狂成瘾者》
[加] 马克·刘易斯 著
《疯狂成瘾者》是《天生变态狂》的姊妹篇,作为“暗黑心理系列”的成员,《疯狂成瘾者》依旧延续《天生变态狂》的风格:功成名就的心理学家,披露自己的疯狂本性。 《疯狂成瘾者》可能是继《一个英国瘾君子的自白》之后最具原创性和启发性的成瘾回忆录了。作为一个曾经辗转多个国家、吸食十余种毒品的“不良少年”,刘易斯在彻底堕落、经受多重打击之后开启了自我救赎之路,最终变成了蜚声国际的成瘾研究专家。 在刘易斯看来,成瘾可不止药物成瘾,对烟、肥皂剧、金钱、美貌、性等的极度渴望就是“成瘾”。只有知道了成瘾的大脑机制,我们才会明白自己为什么成瘾、才能知道如何打败成瘾。除了猎奇和烧脑,也为我们这个“躁动不安”的时代提供一剂镇定剂。 每一个读完这本书的人,都有过感知“自控力”在大脑中逐渐被消磨殆尽过程的经历吧。| 生成一 |
《性学三论》
[奥]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著
《性学三论》是弗洛伊德的一本学术小书。弗洛伊德是现代心理学历史上极受争议的人物,从《梦的解析》开始,在被高度赞扬的同时,也受到了很多诟病。《性学三论》这本书就是在这个风口浪尖上诞生的,弗洛伊德在本书中关于性学的理论、尤其是关于婴儿期性欲的论述为他带了更多的嘲讽。 在阿信看来,这些嘲讽主要是因为弗洛伊德戳破了大家都不愿意面对或是承认的事情:“性变态”的取向由来已久,是人性中普遍存在的。 在这本书中弗洛伊德用非常罕见的直白的口吻说出了性、欲望乃至婚姻关系的精神解析。在这个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但是却总让人们选择闭口不谈的主题上,弗洛伊德显得格外真诚。在这之后的二十年时间里,这本书顶着抨击的压力,启蒙了整个现代西方社会对“性”的看法和认知,至今仍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参考意见。 原欲与变态只在一念之间。在当今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的洪流中,也许我们心中都住着魔鬼。| wildsev7n |
《无码》
[美] 伊丽莎白·伦迪 著
如果不看内容只看标题的话,这本书确实不太适合在公开场合阅读,但是对于阿信这种八卦爱好者而言,把这本书包上封皮之后,必须是随身携带的首选。 其实每件精彩的艺术品背后,都有一个更加精彩的故事,只是从来没有人将这些故事告诉我们。比如我们不会知道达·芬奇是一个喜欢半途而废的人,所以他留下的正式作品只有20多幅,反倒是开小差时画的草稿,有1万多幅。 或者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最后的晚餐》这幅画已经不完全是达·芬奇的原作了,因为的他的原作已经因为他自己偷懒而慢慢掉色了。 又或者是拉斐尔在他最经典的作品《雅典学派》中,将一位倚靠在石桌边、正拿笔写东西的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画成了米开朗基罗的模样,可能是拉斐尔太崇拜米开朗基罗了。 艺术史难免枯燥,但是这本书却用“故事会”的方式,把我们带进了艺术的世界,去发现那些艺术大师背后的传奇经历。 本以为全是小道八卦,结果竟看到了艺术家们很多令人唏嘘的生活细节。果然艺术家都是灵动而脆弱的存在。| Angus.F. W |
P.S. 与这本书所属同一系列的,还有《笔误:文学大师的秘密生活》、《穿帮:电影大师的秘密生活》和《跑调:音乐大师的秘密生活》,每本书都是献给八卦爱好者的福音。
《以疯狂之名》
杨添围 著
每次有备受关注的恶性案件发生,紧随其后的对嫌疑人进行的精神鉴定都可能成为热点。精神异常,已成为无辜病患的一线生机,抑或恶人卸责的救命稻草。人们想要包容“异常”,却在担心“正义”受到戕害。 事实上,精神异常与司法正义的博弈,几百年来从未停止过。 从行刺维多利亚女王而遭流放的爱德华‧奥斯福,到因为爱慕女演员茱蒂‧福斯特而刺杀雷根的辛克利,再到血洗乌托亚岛的挪威杀人魔布列维克,台湾司法精神医学专家杨添围在这本书中详尽分析了近两百年来英美地区对于精神异常抗辩的不断修正。 那些曾经轰动一时又富于争议的案件,我们可以当做是饶富趣味的八卦谈资,而这背后司法精神鉴定的历史演化,则是专业人士必读的经典。 精神病人是否就真的是无罪的?他们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有多大成分是自己的主观意愿?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以精神病的名义来抗辩的历史,介绍了不少相关的案例,可以说是一部了解精神病与犯罪学的必读书目。| 小远 |
《病态的好奇心》
Paul Gambino 著
最后,如果阅读原版书无压力的话,阿信还可以给大家推荐这本书。 Paul Gambino是一位对“死亡”有着狂热的好奇心的收藏爱好者,他超过20年的收藏经历使他成为了世界上最优秀的“死亡收集者”。这本书展示了他丰富而诡异的收藏品,头骨、木乃伊、甚至是超自然的神秘物体,以及每一件藏品背后的诡异故事,其中很多藏品都是首次面世。 对那些对死亡、尸体、畸形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开眼界、开脑洞的圣经。但是对于仅仅只是处于好奇的人来说,翻开之前还是要做足心理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