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禄怎么处理煤站长(和焦裕禄搭档抬沙治碱的唐河人)
焦裕禄怎么处理煤站长(和焦裕禄搭档抬沙治碱的唐河人)“小学。”“啥学毕业?”干活时,干部问一句她答一句,不问就默不作声。“今年多大了?”“十八。”
与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同抬一个箩筐,不仅配合默契,而且总是沾光。抬沙治碱,种植枣树,这是当年兰考人改良盐碱地、甩掉穷帽子的主要措施之一。能与这位闻名全国的英雄模范人物共同从事劳动,并且一个上午竟不知其身份的人,有什么感触呢?接触过唐河县大河屯镇大河屯村汪玉芝的人都知晓此事,因为她常常满怀自豪、充满敬意地向人们述说当时的情景。
汪玉芝原籍兰考县三义寨乡侯寨村,当时她还是一位妙龄少女。
1963年3月的一天上午,汪玉芝和社员们一起到套种枣树的大田里抬沙盖土治盐碱。上午8点多时社员们刚上工,只见田头来了3个骑自行车的干部。他们放稳自行车就准备和大伙儿一起参加劳动。那时候干部参加义务劳动是很平常的事,社员们并不感到有什么稀奇。
生产队长分配汪玉芝和一位40多岁的干部搭档抬沙。汪玉芝抬前,那位干部抬后。每次倒完沙土,干部抢着背空筐,汪玉芝只好空手跟随。汪玉芝看到这位干部面容瘦削,身穿洗得褪了色的蓝尼子干部服,右肩上打着蓝布补丁,脚穿一双旧解放鞋。有几次汪玉芝感到抬沙时没那么压肩膀,回头看时,原来干部向后挪动了筐绳。农村姑娘腼腆羞涩,见了生人不爱说话,所以也没吱声。
干活时,干部问一句她答一句,不问就默不作声。
“今年多大了?”
“十八。”
“啥学毕业?”
“小学。”
“想不想干个别的工作?”
“干农业,挣工分。”
“农业干好了,也会有出息!”
……
简单的一问一答。
由于赶任务,中间没休息。放工的时候到了,3位干部谢绝了队长让到村吃饭的挽留,騎上自行车朝县城的方向远去了。
收工回村的路上,队长问汪玉芝:“你知道今儿上午和你搭班儿抬沙的是谁吗?是县委书记,焦书记呀!”
后来汪玉芝每当回忆起这件事时,多次说过:“我和他抬了一整晌沙土,一直想着他是公社的一般干部,根本没想到他是县委焦书记,就不像县委书记的样儿,说话带点儿山东口音……”
1964年,经人介绍,汪玉芝和在陇海铁路兰考段当修理工的唐河县大河屯人邹付山相识、相爱。结婚后,随迁到丈夫老家大河屯公社大河屯大队第一生产队定居。邹付山退休后亦回乡定居,2013年病故。
5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汪玉芝已过古稀之年,但她仍不能忘记和焦裕禄书记搭档抬沙治碱的美好瞬间。
作者简介:
徐贵章,男,1952年生,唐河县大河屯镇人,中共党员。中学副高级教师,曾任初中校长多年。退休后曾任《大河屯镇志》编辑,在《唐州风》、《石柱山》、《漫话唐河》发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