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萍跳舞跳了一辈子(不要拿着放大镜找)
杨丽萍跳舞跳了一辈子(不要拿着放大镜找)杨丽萍的舞蹈是一个整体,有的人看不到整个的舞蹈,却单单看见了那一段在他看来“很色情”的表演,然后这种人就抓住这一个片段,否定了杨丽萍整个的舞蹈,这种人其实在当下非常多,我自己对此也是深有体会:有很多读者因为我文中的一点小错误,比如一个错字,一个标点甚至他认为字号太小,就把我骂得狗血淋头。别人都是在欣赏舞蹈,偏偏就有人拿了放大镜去找“不雅”,这种人脑袋里在想什么?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在表现形式上高于日常生活,我们日常生活里的英雄气概和儿女情长,一旦被搬上舞台或者荧屏,都会被艺术化,我们经常看到一部影片就讲了很多人的一生,或者一场浩大的战争,或者几天的大营救,艺术创作者要在短短的几十分钟或者个把小时内让观众感受到美的震撼,感受到艺术的感染力,这个任务是很艰巨的,无论演员的俊美外形还是精致的妆容,以及强大的道具,或者美轮美奂的外景,都是为这几十分钟服务的。比如我们在很多电影里都能看到男女主角在历经劫
无题
读者问我杨丽萍老师的舞蹈风波我怎么看,我说我看了,觉得充满艺术张力和美感,挺好的,他说很多人在骂杨丽萍老师,问我能不能写一篇自己的看法,我答应他试试。
杨丽萍的事情想必大家已经知道怎么回事了,简而言之就是新舞蹈被批太暴露,“有伤风化”,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且愈演愈烈,最后杨丽萍、女主演肖蓉浩连同主创单位都出做了回应,但是一众网友依然不依不饶,随便从网上搜了一下就能看到如下报道:
自古以来艺术和色情的尺度就一直辩论不清,这是世界性难题,只不过在西方,很多时候是把我们看起来偏色情的东西归为了艺术,而西方人看我们,则是把相当多的艺术归为了色情,如果仅只是归为色情进行批评,也还是好,可怕的是归为色情之后往往伴随着口诛笔伐然后把创作者和艺术家批倒批臭。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在表现形式上高于日常生活,我们日常生活里的英雄气概和儿女情长,一旦被搬上舞台或者荧屏,都会被艺术化,我们经常看到一部影片就讲了很多人的一生,或者一场浩大的战争,或者几天的大营救,艺术创作者要在短短的几十分钟或者个把小时内让观众感受到美的震撼,感受到艺术的感染力,这个任务是很艰巨的,无论演员的俊美外形还是精致的妆容,以及强大的道具,或者美轮美奂的外景,都是为这几十分钟服务的。
比如我们在很多电影里都能看到男女主角在历经劫难之后拥抱或者接吻的镜头,在一些影视剧里也能看到一些比较暧昧的镜头,预示着故事角色之间将要发生什么事情,类似的镜头语言即使在我们这个卫道士和伪君子遍地的国家,也经常能见到,因为导演要表达人物关系和情感,他总要对观众说点儿啥,导演总不能为了某些道德伪君子,淡出一行字幕:他俩结婚了,再淡入一行:他俩有孩子了……接着是: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全剧终……
要是连电影上、舞台上的表演都看不惯,那到了生活里,这种道德逼得有多疯狂?他们也不想想,在我国如此严厉的文化审查制度之下杨丽萍的舞蹈能获得通过,这就足以说明这舞蹈不仅是艺术,而且是合乎规范的艺术。
别人都是在欣赏舞蹈,偏偏就有人拿了放大镜去找“不雅”,这种人脑袋里在想什么?
杨丽萍的舞蹈是一个整体,有的人看不到整个的舞蹈,却单单看见了那一段在他看来“很色情”的表演,然后这种人就抓住这一个片段,否定了杨丽萍整个的舞蹈,这种人其实在当下非常多,我自己对此也是深有体会:有很多读者因为我文中的一点小错误,比如一个错字,一个标点甚至他认为字号太小,就把我骂得狗血淋头。
这几年以来,道德强迫症患者越来越多,让人觉得空前压抑,三年前我就提出过自己的忧虑:
随着全社会的道德浓度会越来越高,伪君子和沉默的人会越来越多。
最早看到有人批评杨丽萍的舞蹈是在一个很年轻的姑娘的视频号里,那个姑娘把杨老师的舞蹈批成“不堪入目”,一脸大义凛然的模样,我对她说的内容毫无兴趣,但是她严厉的口气和凌厉的眼神引起了我的思考:有多少中国年轻人持有她这样的态度和观点呢?一个能通过文化审批单位审核的节目,却无法通过我们网友的审核,我是该替文化主管部门高兴,还是该为奴性泛滥感到悲哀?
我不止一次写过如今视频评论区里泛滥的道德洪流,让人不忍直视,在那些跳舞、瑜伽等女性的视频下面,集中着全中国最有道德感的一群人,天天在教育别人的女人该怎样遵守妇道:你特么刷到了直接划过去不就行了,非要看完整段表演,然后再留一句屁话?我很看不惯这种人,只要有时间,就会留言骂他们。
人是情感动物,这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人必须要有理智,要讲规则,要守道德,要明事理晓是非,但如果事事都过于强调道德,不仅是不道德的,而且必将摧毁道德。
法律(规则)是大框架也是硬性规定,没有商量余地,而道德是法律的补充,因为没有强制性因而也具有一定的弹性空间,但如果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有那么一群人硬要把本来有点儿弹性空间的道德硬化为比法律还硬的铁板,那我们这个国家,这个社会的未来可想而知:人们终将生活在毫无个人空间,事事处处、时时刻刻都得绷紧神经的状态下。
我不是反对道德这种东西,我反对的是事事都要道德化、并且用道德来约束他人这种令人恶心的行为:一个人只要不犯法,他有权利做一点儿让自己开心又不侵害他人的事情,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权利。
道德逼是这世上最虚伪的人之一。
我之所以强烈抨击“谈性色变”的伪君子们,是因为我是个熟知历史的人,我知道我们今天能有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那是因为经历了好多年无数人的艰辛努力以及付出的沉重代价,我非常珍惜这一点。
严控性话题,严控所谓“风化问题”是绝大多数落后国家非常在行的事情,看看如今的世界,对“性”视若洪水猛兽的国家,大多数都是道德浓度非常高、文化自闭非常严重的国家,也是经济落后、文明程度低的国家。
封闭意味着不开放,道德浓度高意味着社会虚伪且人们做事顾忌太多。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宗教民族,在这个问题上也是极为严厉,可以说中东那几个土豪如果不是刚好坐在石油上,凭他们这种文化封闭主义,不过是中东阿富汗罢了。
从一个舞蹈说到经济和文化,似乎有点儿扯远了,但其实它们之间是有相关性的:文化没有外来文化终将成为裹脚布,经济没有外部活水终将成为烂泥潭,而保守和封闭,正是文化和经济的大敌,更是发展的绊脚石。
我们可以看看历史也可以看看世界:满大街的棕色军装和灰色衣服的朝鲜,以及到处都是超短裙、露脐装的欧美,谁的经济好一些?
严控“性”,忌讳“性”的本质是扼杀人性中的自由引子,因为“性”这个东西不受控制,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人在正常范围内、法律许可范围内表达对“性”的憧憬,以及和性相关的爱情的追求,都是人类最基本的对自由的渴望,也是个体意识的表现,所以极端宗教主义对此是非常忌讳的。
结语
《编辑部的故事》里,葛优扮演的李冬宝在回复读者疑问时说:
“裸体一旦成为艺术,便是最圣洁的,道德一旦沦为虚伪,便是最下流的,勇敢地去做你认为正确的事情,不要被世俗的流言蜚语所困扰。”
这部电视剧过去31年了,但是面对当下的网络环境,完全不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