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逻辑思维的题(做完亲情计算题)
亲情逻辑思维的题(做完亲情计算题)计算人:小爽(26岁) 家庭情况:父母离异A、“打破和爸爸的隔阂”参与对象:20多名年龄20-43岁之间的员工计算方法: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2017年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中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由2016年的76.5岁提高到76.7岁。公司便假设父母寿命为76.7岁,再根据每个人回家陪伴父母的次数、情况等来具体计算。部分结果:
赵远远说,想调工作,未来离父母近些
浅浅说,算完才发现爸爸妈妈老了
小爽希望未来打破和爸爸的隔阂
中秋将至,位于渝北金开大道的木棉纪摄影工作室组织员工进行了一场特殊的活动——完成一道“亲情计算题”,算算未来的人生中,大家还有多少时间可以陪父母?算之前,每个人都认为正年轻,时间还有一大把,但算完后,面对意想不到的计算结果,每个人都哭了……
参与对象:20多名年龄20-43岁之间的员工
计算方法: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2017年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中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由2016年的76.5岁提高到76.7岁。公司便假设父母寿命为76.7岁,再根据每个人回家陪伴父母的次数、情况等来具体计算。
部分结果:
A、“打破和爸爸的隔阂”
计算人:小爽(26岁) 家庭情况:父母离异
小爽妈妈今年50岁,小爽每月和妈妈相处时间4次,每次陪伴的时间约1小时,一年为48小时。节假日,小爽都会陪着妈妈,每年约有14天。
结果:按照剩余26.7年计算——26.7年×2天 26.7年×14天=53.4天 373.8天=427.2天。
小爽爸爸今年同样50岁,每月小爽会见爸爸4次,每次陪伴时间约1小时,一年为48小时。父母离异后小爽跟着妈妈长大,和爸爸有所隔阂,节假日几乎没探望。
结果:按照剩余26.7年计算——26.7年×2天=53.4天。
经过这次计算以后,数据让自己害怕,现在最想做的事,就是打破和爸爸的隔阂。
——小爽
B、“算完才发现父母老了”
计算人:浅浅(32岁) 家庭情况:父母都在主城
浅浅妈妈今年58岁,浅浅每周休息都会去陪妈妈吃顿饭,每次见面约为3小时,每年为144小时。此外,每年会有约7天的节假日陪伴妈妈。
结果:按照剩余18.7年计算——18.7年×6天 18.7年×7天=112.2天 130.9天=243.1天。
浅浅爸爸今年65岁,浅浅陪伴他的时间和陪妈妈一样。
结果:按照剩余11.7年来算——11.7年×6天 11.7年×7天=70.2天 81.9天=152.1天。
经过这次计算,突然发现,原来看起来仍显得年轻、健朗的父母,都已经老了,很心疼也很心酸,以后一定要更多陪伴、关怀他们。
——浅浅
C、“想要调工作离他们近一点”
计算人:赵远远(31岁)
家庭情况:父母在浙江老家
远远妈妈今年52岁,远远每年会回家一次,每次回去住7天。
结果:按照剩余24.7年计算——24.7年×7天=172.9天。
远远爸爸今年53岁,远远陪伴他的时间和陪妈妈一样。
结果:按照剩余23.7年计算——23.7年×7天=165.9天。
算完这道题后,我当时就哭了,不希望未来只有这么短的时间陪伴父母。我打算和丈夫在近几年内进行工作调整,想要离父母近一点,多多照顾、孝顺他们。
——赵远远
专家点评 结果或许不精准但具提醒意义
伦敦大学学院心理学博士陈志林:由于现实中的变数、客观原因等,这样的计算结果或许并不精准,但这样的计算结果却颇具提醒意义。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多陪伴并温柔对待父母,不要在与父母通电话时语气不耐烦,不要在父母腿脚不灵便了才想到带他们去旅行,不要在没有机会的时候才想到从没对父母说一句“我爱你”……
都市热报 首席记者 王薇 木棉纪摄影供图
编辑 蔡静
总值班 吕文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