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疼的领悟(你我身边的足跟痛)
脚疼的领悟(你我身边的足跟痛)(2)足底跖腱膜炎:足底跖腱膜是足底维持正常足弓、缓冲震荡、加强弹跳力作用的腱性组织。长时间的行走、过度的负重,都会引起跖腱膜的劳损,导致局部无菌性炎症,而出现疼痛症状。 跟骨痛的常见病因有哪些?(1)跟骨骨刺:多见于老年患者,X光片中可以发现跟骨结节处有大小不一的骨刺形成。但是,临床上发现骨刺并不是导致疼痛的直接原因,只是隆起的骨刺,更容易使局部组织受到摩擦、劳损,产生无菌性炎症。其足跟疼痛的程度与局部炎症反应的轻重有关,而与骨刺大小无直接关系。 人的足跟下脂肪致密而发达,形成一个脂肪垫,在脂肪垫与跟骨之间有跟骨下滑囊存在。浅筋膜内致密的纤维束将皮肤与足底深筋膜紧密相连。足底深筋膜分为浅、深两层。浅层覆盖于足底肌表面,两侧较薄,深层增厚部称为跖腱膜,覆盖于骨间肌跖侧。好发人群:40~60岁中老年人,年老体弱,肥胖者;扁平足;爱穿高跟鞋、拖鞋(尤其人字拖)、有过足外伤史;长期站立或行走如保
今天和大家一起聊聊足跟痛那点事!(今天内容可能略显枯燥,但是这个疾病确实与各位息息相关)
不知道大家日常生活中会不会出现过这样的情况,清晨下地的第一步,足跟部特别疼痛。有的活动几分钟后,疼痛反而消失;或者久坐后再次站立时会出现足跟疼痛呢?
那么我可能初步判断这个是“跟痛症”的表现,也就是大家俗称的足跟痛。
其实导致跟痛症的病因很多,主要是由足跟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引起的,而且足跟疼痛的程度也与局部炎症反应的轻重有关,但是与骨刺大小并无直接关系。下面我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跟痛症的知识以及防治方法。
人的足跟下脂肪致密而发达,形成一个脂肪垫,在脂肪垫与跟骨之间有跟骨下滑囊存在。浅筋膜内致密的纤维束将皮肤与足底深筋膜紧密相连。足底深筋膜分为浅、深两层。浅层覆盖于足底肌表面,两侧较薄,深层增厚部称为跖腱膜,覆盖于骨间肌跖侧。
好发人群:40~60岁中老年人,年老体弱,肥胖者;扁平足;爱穿高跟鞋、拖鞋(尤其人字拖)、有过足外伤史;长期站立或行走如保安、售货员;过度运动如钟爱长跑的运动员等。
如果在X线检查:约50%病人可见跟骨结节跖侧有骨刺。B超及MRI检查可见跖腱膜增厚、水肿。
跟骨痛的常见病因有哪些?
(1)跟骨骨刺:多见于老年患者,X光片中可以发现跟骨结节处有大小不一的骨刺形成。但是,临床上发现骨刺并不是导致疼痛的直接原因,只是隆起的骨刺,更容易使局部组织受到摩擦、劳损,产生无菌性炎症。其足跟疼痛的程度与局部炎症反应的轻重有关,而与骨刺大小无直接关系。
(2)足底跖腱膜炎:足底跖腱膜是足底维持正常足弓、缓冲震荡、加强弹跳力作用的腱性组织。长时间的行走、过度的负重,都会引起跖腱膜的劳损,导致局部无菌性炎症,而出现疼痛症状。
(3)跖筋膜炎:足底筋膜由足跟部起,到前足止,是贯穿于足底的纤维组织。当足底筋膜过度拉伸或者受压时,就会导致筋膜炎,也可能引起足跟痛、足弓痛及足跟骨刺。
(4)跟骨后滑囊炎:最易发生在跟腱与皮肤之间的滑囊,由不合适的高跟皮鞋摩擦损伤引起。滑囊壁可变肥厚,囊内充满滑液,局部肿胀,并有压痛。
(5)跟腱炎:跟腱是位于踝关节后方的一条大的肌腱,连接着小腿后方的肌肉群到跟骨,行走、奔跑、攀登等运动都依仗它。
(6)跟垫痛:常发生在老年人,跟垫是跟骨下方由纤维组织为间隔,以脂肪组织及弹力纤维形成的弹性衬垫;青年时期,跟垫弹力强,可以吸收振荡。老年时,跟垫弹力下降,跟骨在无衬垫的情况下承担体重,严重时可形成瘢痕及钙质沉积,引起足跟痛。跟垫痛与跖筋膜炎不同,在整个足跟下方都有压痛。
(7)跟骨高压症:跟骨本身因慢性压缩或骨退行性变,跟骨内压升高导致跟骨痛。跟骨高压症多见于中老年人,可单侧或双侧发病,跟部疼痛影响行走。早期下肢抬高可使症状缓解,跟骨的内、外侧及跖侧均有压痛和叩击痛。作跟骨减压治疗有效。
(8)其他因素:跟骨骨折、跟骨肿瘤或结核、跟骨骨髓炎等。
先说一些大家可能都知道的日常护理
(1)每日用温水洗脚,保持血液循环,减轻局部炎症。
(2)防寒保暖。冬季要特别注意足部保暖,避免寒冷剌激。
(3)鞋的大小要合适,质地柔软、宽松,能让所有脚趾平放和略为活动。鞋底要有一定的厚度,尽量避免穿着软的薄底布鞋,外硬里软,尤其鞋跟里面要有弹性,这样能将自身的体重平均分配,鞋底过薄过软还容易损伤足部。
(4)使用足跟垫。足跟垫的作用:①减少后跟的直接冲击,当然单纯用足跟垫不能明显减少行走对跟痛症的冲击;②抬高足跟,就可以起到减少跟痛症的作用。
(5)长途行走或长时间站立时要有科学的步态及姿势,避免足部持续负重,防止足部过度疲劳。
(6)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如散步、游泳、打太极拳等,可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使骨的韧性增加,骨质增长。行动不方便者,每天可做足部肌肉的收缩锻炼,以增强足底肌的肌力,减缓韧带蜕变松弛的进展。
那么我再和大家分享一下一个在家可以自己缓解足跟痛的好办法,哈哈哈!!!我依然要给大家介绍的是自我按摩和锻炼的方法:
推拿按摩的目的: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消肿止痛,或致使滑囊破裂,液体吸收。
方法:患者俯卧床上,患肢膝关节屈曲90°,术者一手拿住患足作背屈固定,使肌腱紧张,另一手用小鱼际处,对准滑囊用力按下去。
还有就是局部穴位按摩:取穴:阿是穴、太溪、昆仑、承山。
方法:以阿是穴为主穴,用大拇指指腹按压刺激,然后再分别将太溪、昆仑、承山、中度刺激。每个穴位每分钟按20-30次左右,每日睡前1次,6天1疗程。
太溪穴,取穴时,可采用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的姿势,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也就是说在脚的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昆仑穴,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承山穴,微微施力垫起脚尖,小腿后侧肌肉浮起的尾端极为承山穴。取穴时应采用俯卧的姿势,承山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后面正中。
我想现在各位读者对足跟痛也有了一定了解了,但是在这里还想提醒各位读者如果出现了身体不适,还是建议第一时间去医院就诊,切勿延误治疗。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