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老物件镜箱的介绍(连载绥中老物件)

老物件镜箱的介绍(连载绥中老物件)、在家庭灶台旁,烧煤时需要两个人忙活,主妇忙于灶台上,孩子坐在小凳上拉风箱。往铁锅上贴大饼子时,要使劲拉几下风箱 让灶里的火旺起来,锅里的水响边儿了,大饼子就能贴住 否则就要溜进水里泡汤。当年我家跟二伯父家住对门屋②,灶台相对,风箱相对 同时生火做饭,两个风箱同时使用,那“吧嗒、吧嗒”的响声不绝于耳,大约也有40多个分贝 就连说话也要抬高些声音。由于活塞与风箱内壁不断地产生摩擦,上面绑扎的鸡毛会随之破损或脱落,鼓风的效果会越来越差,所以要适时地更换鸡毛。为增加润滑度,还应在拉杆上涂些蜡 既能减少磨损,又能节约体力。除此之外,风箱本身没有更多的维修保养之处。制作风箱前,选材是极其重要的一关,任何部位也将就不得 通常是全部使用红松,最次也要上好的植木、杨木跟红松结合使用才行。所用的木料必须是干透的、脱离木性的,否则一旦出现变形或开裂,都将是无法维修的。我没有制作过风箱 但打开过箱口并仔细观察

风箱即鼓风器,是助燃的传统工具。古代主要用于冶炼,近代主要用于铁件加工和居民生活。在老家,所见到的风箱都是拉杆式的,俗称为风匣,它是当年人们不可缺少的生产、生活用具。

老物件镜箱的介绍(连载绥中老物件)(1)

史料记载,中国早期的鼓风器称为炉囊。战国时期,人们用牛皮制成的炉囊可伸可缩,伸时使空气通过吸风口进入囊中,缩时将空气通过排风口和通风管进入冶炼炉。可见炉囊是鼓风器的始祖 在那时就已经具备了规模,应用于冶炼工业。炉囊曾在汉代促进了冶炼技术的大发展,其本身也有很大的改进和创新。以畜力代替人力以后,炉囊的名称也被称为马排。后来出现了以水流推动机轮、以机轮带动曲柄、连杆和传动皮带、使炉囊高效鼓风的新技术。这种囊式鼓风器大概沿用至唐、宋时期。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天工开物》一书中,绘制了数个、不同功能的拉杆式木制风箱图,可见拉杆式风箱已经应用于那个时期。但是,鼓风器从皮制的囊式发展为木制的拉杆式绝不是一步到位的 期间注定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所以,拉杆式风箱应该起源于元代。拉杆式风箱具有连续鼓风的功能,而且可以根据用风量确定箱体的大小,是个简单而又伟大的发明。

老物件镜箱的介绍(连载绥中老物件)(2)

上世纪60年代以前,家乡人普遍使用风箱。在每家每户的灶台旁、在铁匠坊烘炉的一侧、在小炉匠的挑子上都能看到体积大小不一的风箱。铁匠炉里的风箱很大,风力非常强,一鼓劲儿能把炉渣掀起,一个壮汉拉起来都很吃力。小炉匠使用的风箱很小且很精致,一根手指就能轻松拉动,风力虽小但燃点集中,能满足匠人需要。我看到的风箱很多,除体积大小不一以外,外形和内部结构完全相同,就连小部位、小部件也是惊人的一致,像似出自一个匠人之手。

以家用风箱为例,箱体长、宽、高各约90厘米、30厘米、50厘米。从外观看 在内侧一端中心偏上的位置,有个椭圆形手柄,手柄上连接两根大约2乘3厘米的方形拉杆,拉杆用来固定并牵引风箱内的风板(活塞);距手柄约5厘米的拉杆之间,装有一块叫“护手”的小块木板,它的作用就是护手。在风箱两端下部的中心位置 各有一个约8厘米的方形风口,风口的内侧各装一块叫“风舌”的薄木板,风舌随着拉杆的一推一拉而一起一落,起时吸风 落时阻风。风箱一侧(根据需要或左或右)的底部中心位置有一个内径约5厘米的出风口,出风口连接通风管进入炉灶。风箱上侧的中心位置有一个叫“箱口”的活木板,通过箱口,可以取出风箱内部的风板及其他部件进行维修和保养。通过箱口观察风箱的内部,可以看到底部的一侧有个内径跟风口相宜的输风道,它的两端跟箱体两端各有约4厘米的间隔,各自的内侧装有风舌。引人注目的是厚约2厘米、宽高跟箱体内径相宜的风板,风板的中心位置连接拉杆,四周六面①扎着密密实实的鸡毛,那鸡毛起到密闭的作用,相当于打气筒内的皮垫 通过风板的前后移动,将风源源不断地逼进输风道奔向出风口。箱体内外同侧的两个风舌呈反方向起落;即拉杆向前推时 箱体前端的风舌封闭、后端的风舌开启,输风道前端的风舌开启、后端的风舌封闭,四个风舌的起落是同时的,进而将风逼进输风道;拉杆向后拉时,四个风舌的起落则相反 但排风却是连续的。这一个来回的动作,就是风箱的核心技术。它不同于简单的打气筒,因为打气筒是单向鼓风,风箱是双向、连续地鼓风。

老物件镜箱的介绍(连载绥中老物件)(3)

由于活塞与风箱内壁不断地产生摩擦,上面绑扎的鸡毛会随之破损或脱落,鼓风的效果会越来越差,所以要适时地更换鸡毛。为增加润滑度,还应在拉杆上涂些蜡 既能减少磨损,又能节约体力。除此之外,风箱本身没有更多的维修保养之处。

制作风箱前,选材是极其重要的一关,任何部位也将就不得 通常是全部使用红松,最次也要上好的植木、杨木跟红松结合使用才行。所用的木料必须是干透的、脱离木性的,否则一旦出现变形或开裂,都将是无法维修的。

老物件镜箱的介绍(连载绥中老物件)(4)

我没有制作过风箱 但打开过箱口并仔细观察过箱体内外,对它的原理和结构了如指掌。我观察到 箱体是用细密的大头卯榫连接 拉杆跟风板是用别棍儿固定,手柄跟拉杆是用普通卯桦连接 护手跟拉杆是用磕缝固定,上盖、底板及出风口是用胶水粘合并用竹钉加固 在整个箱体内外没有看到铁钉。

在家庭灶台旁,烧煤时需要两个人忙活,主妇忙于灶台上,孩子坐在小凳上拉风箱。往铁锅上贴大饼子时,要使劲拉几下风箱 让灶里的火旺起来,锅里的水响边儿了,大饼子就能贴住 否则就要溜进水里泡汤。当年我家跟二伯父家住对门屋②,灶台相对,风箱相对 同时生火做饭,两个风箱同时使用,那“吧嗒、吧嗒”的响声不绝于耳,大约也有40多个分贝 就连说话也要抬高些声音。

老物件镜箱的介绍(连载绥中老物件)(5)

在铁匠炉里 掌小锤的师傅和使大锤的人是不摸风箱的,拉风箱的活儿全由使二锤的人来干。铁块埋在炉里时,使二锤的人就去拉风箱,当火花四溅的铁块被夹出来时,他就停止拉风箱 赶忙到铁砧前抡锤打铁,那是在铁砧和风箱之间来回跑的活儿。

小炉匠的风箱完全由匠人自己掌控,他的风箱小、炉灶小、被加热的物体更微小,精密程度要求高,容不得众人相帮。

大约在60年代末,拉杆式风箱很快就不见了。因为有了电,铁匠炉用上了电动吹风机,沿用了数千年的大风箱,很快就被取代了,转换过程及其简单,只是拆旧装新而已。没有人再“锔锅锔碗锔大缸”了 挑着小风箱走街串巷的小炉匠也不见了。家庭灶台旁普遍用上了手摇式吹风机,原有的风箱或被解体改作他用 或被扔进了垃圾堆。相对于其他老物件 拉杆式风箱的消失是最快的,几乎是“电灯一闪 风箱不见”。

①“四周六面”是因风板外侧的下端 有一个方形的输风道,形 成了六个点面的几何图形。

②“对门屋”是农村老式民房的一种格局,即在两户人家共用一 栋平房时,中间的一间做为两家共用的堂屋兼厨房,俗称外屋地。

老物件镜箱的介绍(连载绥中老物件)(6)

[作者简介]揣忠,1952年生, 绥中县前卫镇人。1968年离开学校,曾务农、干木工、做临时工、当车间负责人,后来任林业财务会计、林场场长、果品经销经理、森防站长、社会保险机构负责人等职务。业余爱好文艺、体育。2013年在绥中县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局长岗位退休。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