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的十句治世精髓(取乱之道在于争)
道德经中的十句治世精髓(取乱之道在于争)是 以 圣 人 之 治 ,不 见 可 欲 , 使 民 心 不 乱 。02老子说“不 尚 贤 , 使 民 不 争不 贵 难 得 之 货 , 使 民 不 为 盗 ﹔
齐善鸿讲道德经
01
各位朋友,很高兴与您再次相见。
这一次,让我们跟随齐教授的脚步一起,走进《道德经》原文的第三章,探究如何远离“取乱之道”的奥秘。
02
老子说“不 尚 贤 , 使 民 不 争
不 贵 难 得 之 货 , 使 民 不 为 盗 ﹔
不 见 可 欲 , 使 民 心 不 乱 。
是 以 圣 人 之 治 ,
虚 其 心 ,实 其 腹 ,
弱 其 志 ,强 其 骨 。
常 使 民 无 知 无 欲 。
使 夫 智 者 不 敢 为 也 。
为 无 为 , 则 无 不 治 。
03
老子说:取乱的根本,就在于一个“争”字。这个“争”并非是良性的,有序的正常竞争,而是由私欲引发,将某些不属于自己的物品或精神据为己有的行为。
举个简单的例子,生活中我们总是在不经意间向自己的孩子透露一些信息:某某家的孩子比你强多了,看看某某家的谁成绩多好!
父母这样说,无非是希望“争”一下。至于争什么,恐怕就是家长的面子了。但如果家长的举止和谈吐给孩子形成榜样,讲话时注意礼貌、举止文雅,经常这样以身作则,这种长期熏陶一定会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最佳的教养,通过日积月累,让儿童的良好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如此,还需要去争么?
《道德经》,是道家哲学思想的源泉,更是中华文明的智慧源泉。国学大师齐善鸿教授用最平实的语言,最生活化的示例,首开用世俗眼光审视学习道德经的先河,让普通人也有机会接触深邃的道理,从而影响每一个人的生活。
齐善鸿讲《道德经》
正在喜马拉雅平台上热卖
识别下图二维码
试听订阅课程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问鼎喜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