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每一段感言(重温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每一段感言(重温再别康桥)这部作品,把徐志摩与林徽因如音乐的诗幻化成如诗的音乐,展现了像徐志摩、林徽因、梁思成、陆小曼、金岳霖、胡适等这样一些生活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人之间的爱情、理想、事业、生活的故事。全剧没有强烈的矛盾冲突,没有大的舞台调动,没有炫目的灯光音响,没有华丽的服饰,没有庞大的乐队伴奏,只有七个演员,五个伴奏演员,只有独唱、重唱,只有独奏、重奏,舞台上的道具只有一块镶嵌着花圈浮雕的无字碑,一座再也简单不过的小桥,两把座椅,一棵会散落花瓣的桃花树.……这看似淡雅、宁静、平和、醉人的环境中却时刻涌动着人与人之间的爱恨情仇。比起大舞台大制作带给人的视觉盛宴,在这里观众得到的更多的是心灵上的净化、听觉上的享受、视觉上的美观和在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的故事美、音乐美与旋律美。无疑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它的诞生引起了很多界内人士的广泛关注,中国歌剧界的前辈人物刘诗嵘,音乐评论家戴鹏海、居其
歌剧《再别康桥》表现的是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里,一群曾留过洋的文化人一一诗人、才女、才子、名媛一一相知相恋,既难以如愿又难以割舍的情感世界与心路历程。似乎每个人所得到的,并不是他们所想要;而他们刻骨铭心甚至毕生所追求的,则往往得不到。剧中把他们多情多并的人生,把他们执着而脆弱的情感,表现的如诗如歌、如烟如梦……而在时代的风雨里,最终都化为一声叹息、一缕箫音、一段哀思……
“和谐”是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带给观众的一个最直接的感受,是其最鲜明的特点之一,也是其在选材上的一次新的突破。它没有像以往大歌剧一样选择故事情节较为激烈的史诗题材,也没有选择为党的事业献身的革命题材,更没有选择生离死别、痛彻心扉的世俗的爱情题材,而是选择以浪漫、优雅的诗为创作素材,有意识地关注中国知识分子在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之间的挣扎,它的人文含义更加突出。整部歌剧在创作时以徐志摩的诗《再别康桥》为主线,围绕这一主线把这首经典诗篇前前后后发生的故事串在一起,让徐志摩、林徽因、陆小曼、金岳霖、胡适还有他们尊敬的长辈泰戈尔,一起走上了舞台,向观众展现了上个世纪文人之间的爱情、事业、生活、理想。虽然剧中的他们也有多情多并的人生,也有脆弱的情感,但由于诗篇本身是和谐的,使这些人也变得尤为可爱、美丽,他们在“轻轻的、悄悄的”步履中,在桃树“柔的、匀的吐息”中,在“木鱼一声,佛号一声”的礼忏声中,谐合了无数的冲突,净化了相反的色彩,消灭了世俗的高低,因而他们之间种下的都是和谐的种子。
俄罗斯诗人普希金曾说过:“人生诸般享受,胜过音乐的唯有爱情,而爱情本身就是一曲和谐的歌。”看完整部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后,令我们沉浸其中的恰恰是它本身带给我们的和谐,故事是和谐的,诗是和谐的,歌是和谐的。
这部作品,把徐志摩与林徽因如音乐的诗幻化成如诗的音乐,展现了像徐志摩、林徽因、梁思成、陆小曼、金岳霖、胡适等这样一些生活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人之间的爱情、理想、事业、生活的故事。全剧没有强烈的矛盾冲突,没有大的舞台调动,没有炫目的灯光音响,没有华丽的服饰,没有庞大的乐队伴奏,只有七个演员,五个伴奏演员,只有独唱、重唱,只有独奏、重奏,舞台上的道具只有一块镶嵌着花圈浮雕的无字碑,一座再也简单不过的小桥,两把座椅,一棵会散落花瓣的桃花树.……这看似淡雅、宁静、平和、醉人的环境中却时刻涌动着人与人之间的爱恨情仇。比起大舞台大制作带给人的视觉盛宴,在这里观众得到的更多的是心灵上的净化、听觉上的享受、视觉上的美观和在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的故事美、音乐美与旋律美。无疑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它的诞生引起了很多界内人士的广泛关注,中国歌剧界的前辈人物刘诗嵘,音乐评论家戴鹏海、居其宏,以及北京人艺的导演李六乙等人认为,“该剧的价值不在于其本身成功与否,更重要的启示意义是它为中国歌剧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扩张了新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