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演奏声音高亢(让传统乐器演奏)
唢呐演奏声音高亢(让传统乐器演奏)第一代唢呐活芯不改变结构,只取代铜芯上世纪90年代,精通唢呐、管子、箫、埙等近三十种吹奏乐器的郭雅志成了北京录音棚最受欢迎的演奏家,“我几乎跑遍了北京的一百多个录音棚,电视剧、电影、春晚……各种节目都录过了。”《纤夫的爱》《好汉歌》《父老乡亲》这些经典作品里都有他的演奏。录音过程中,郭雅志遇到频繁转调、远关系转调等问题,传统唢呐很难适应这些复杂情况。“我们这一代开始接触到各种类型的音乐,不再是单纯的民间乐曲。”郭雅志意识到,在民族乐队合(独)奏、现代音乐、流行及爵士音乐的应用中,传统唢呐的适应力已明显落后,传统唢呐需要改革。郭雅志的老师刘炳臣不仅是唢呐演奏家也是位乐器改革者,发明了能够吹奏半音阶的加键唢呐。受到老师启发,郭雅志萌生改良唢呐的想法——如果唢呐上面的芯子能够自由伸缩,那么演奏者就可以在传统唢呐的音色、技巧等所有特点之上,提高对半音、复杂调性转换以及大幅度滑音的演奏能力。郭雅志用
文 | 卢旸
当今舞台上,用传统唢呐演奏会碰到很多问题。比如,演奏半音把握性差、音准不稳定、音色不统一、速度慢等,甚至有些音阶很难连续进行;在音乐进行中出现远关系转调,短时间内无法换乐器等。“传统乐器也要适应时代,与音乐艺术的发展一样与时俱进。”1992年,管乐演奏家郭雅志发明唢呐“活芯”装置,令传统唢呐奏出半音阶、十二音体系,丰富了唢呐的表现力。在唢呐活芯助力下,郭雅志能够驾驭不同音乐类型,实现自己的音乐表达。唢呐活芯技术也在实践应用中不断改进,逐渐受到广大唢呐演奏家的青睐,在民族乐队合奏及现代音乐、流行及爵士音乐的应用中,唢呐活芯起到了积极作用。
传统唢呐不适应如今的音乐
唢呐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民族管乐器,过去多在民间的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唢呐这个乐器嗓门大,有个性,经常作为独奏乐器出现,在合奏中也非常醒目,只要一出来就是主要旋律或者乐曲高潮部分。能够吹奏唢呐,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郭雅志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师从陈家齐、胡海泉、任同祥、王高林、刘炳臣、刘凤桐等唢呐、管子名师,还跟随许多民间艺人学习。
上世纪90年代,精通唢呐、管子、箫、埙等近三十种吹奏乐器的郭雅志成了北京录音棚最受欢迎的演奏家,“我几乎跑遍了北京的一百多个录音棚,电视剧、电影、春晚……各种节目都录过了。”《纤夫的爱》《好汉歌》《父老乡亲》这些经典作品里都有他的演奏。录音过程中,郭雅志遇到频繁转调、远关系转调等问题,传统唢呐很难适应这些复杂情况。“我们这一代开始接触到各种类型的音乐,不再是单纯的民间乐曲。”郭雅志意识到,在民族乐队合(独)奏、现代音乐、流行及爵士音乐的应用中,传统唢呐的适应力已明显落后,传统唢呐需要改革。
郭雅志的老师刘炳臣不仅是唢呐演奏家也是位乐器改革者,发明了能够吹奏半音阶的加键唢呐。受到老师启发,郭雅志萌生改良唢呐的想法——如果唢呐上面的芯子能够自由伸缩,那么演奏者就可以在传统唢呐的音色、技巧等所有特点之上,提高对半音、复杂调性转换以及大幅度滑音的演奏能力。郭雅志用了一个晚上把想法画出来,找北京星海乐器厂的老师傅庄正和合作,用半个月时间制作出来第一代唢呐活芯。
郭雅志(右)与第一、二代唢呐活芯制作者庄正和
不改变结构,只取代铜芯
第一代唢呐活芯
唢呐活芯不改变传统唢呐的结构,只是取代原来的铜芯,主要功能是快速转调以及快速吹奏临时升降变化音,能够最大程度地帮助演奏者完成以前很难甚至不可能完成的乐谱。1993年2月27日,文化部教育科技司组织的唢呐活芯技术鉴定会上,陈自明、王铁锤、宋保才、胡志厚、李真贵、陈家齐、贝宇杰、桂习礼、庄正和等专家出席并对唢呐活芯作出了“一个创举”“小发明、大成果”“为民乐事业立了一功”“具有推广价值”等评价。1993年10月,唢呐活芯获得中国文化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同年获得国家专利局颁发的唢呐活芯实用新型专利。
1995年6月,在中央音乐学院建院45周年音乐会上,郭雅志用活芯唢呐开创性地演奏了黄安伦的《中国畅想曲》。这本是一部萨克斯管协奏曲,郭雅志将其移植为唢呐谱。对此,《音乐周报》评价,“何以能将其中离调、转调和诸多变化演奏得如此从容流畅呢?……这种新式‘武器’就是他发明的唢呐活芯。”
唢呐活芯引起了作曲家的兴趣。郭雅志使用唢呐活芯先后演出了秦文琛的《唤凤》、贾国平的《颓败线的颤动》、温德青的《痕迹之四》、梅广钊的《紫荆花》、朱时瑞的《凤凰涅槃》、邓乐妍的《龙灯》《Falling Up》、张豪夫的《大漠长河》、黄琼的《Bird Twitter from Altadena》等现代音乐作品。秦文琛是第一位为装置活芯的唢呐创作作品的作曲家,他为郭雅志量身定做的唢呐协奏曲《唤凤》于1997年5月在北京音乐厅首演,成为现代唢呐作品的代表作。
郭雅志与阎惠昌执棒的香港中乐团合作秦文琛的唢呐协奏曲《唤凤》
“这种高难度技巧对于传统唢呐来说,是很困难的。它们只有由唢呐演奏家郭雅志所发明的活芯唢呐和具有高超演奏技术的演奏家才有可能胜任。”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李吉提评价。
演奏与时代接轨的音乐
“唢呐活芯让我在舞台上有了更多机会,让我能够演奏与时代接轨的音乐。”郭雅志的演奏足迹遍及美国、德国、荷兰、丹麦、日本、匈牙利、澳大利亚、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瑞士及中国各地。1999年,离开执教9年的中央音乐学院,郭雅志进入香港中乐团,开始了长达12年的唢呐首席生涯。他主动涉足各种体裁与风格的乐曲,在“郭雅志的吹管世界——唢呐传奇”专场音乐会上使用多种乐器演奏了多种风格的乐曲,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2009年,在香港体育馆举行的流行音乐会上,他与歌手李克勤合作《婚前的女人》,面对两万观众,他用唢呐模仿萨克斯,边吹边跳,连演15场,令香港人对唢呐有了新的认识。2012年,他获得香港年度最佳艺术家奖。
郭雅志与歌手李克勤合作《婚前的女人》
2011年,郭雅志报考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举家迁往美国,研习爵士乐演奏。他刚到伯克利时认识了吉他演奏家大卫·费辛斯基(David Fiuczynski)并与其多次合作演出,成为学校“名人”,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唢呐大叔”。此后,他频繁获邀参加各种音乐节和重要演出,经常出席学院的重大音乐演出活动以及网络视频的录制,首演了多位美国华裔作曲家的作品,领衔了每年一度的“伯克利中国新年音乐会”,还多次率伯克利音乐学院乐队出席新加坡艺术节、中国广州爵士节等。
在演出实践中,郭雅志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唢呐活芯技术,2002年推出第二代唢呐活芯。2016年初,他综合广大唢呐演奏家对活芯应用的反馈,重新设计唢呐活芯。2017年3月,由香港中乐团任钊良监制、深圳市成镁精密模具配件限公司精制而成的第三代唢呐活芯成功面世。早期活芯都是铜皮卷焊接的,第三代活芯使用无缝切割技术,使内壁光滑整洁,通过物理设计使震动达到最佳演奏效果。所有部件均由全数控机床制作,统一尺寸、规格,同型号之间部件可以自由更换,方便后期维修及保养,解决了上一代活芯某一部件损坏后整套报废的问题。
第三代唢呐活芯
第三代唢呐活芯构思巧妙、外观简洁大方、科学耐用,几乎适用于所有唢呐乐器。比如,D调活芯可用在D调唢呐上,还可用在降E调唢呐上;C调活芯可用在C调唢呐,还可用在#C调唢呐上;降B调活芯可用在B调或A调唢呐上,还可用在大G调唢呐上;大G调活芯可用在大G调唢呐上,还可用在东北大杆唢呐上。活芯中的内芯也可以当传统芯子使用,有着与传统芯子媲美的明亮音色,音准稳定,表现力强。
郭雅志第三代活芯唢呐介绍及示范演奏《哈巴涅拉舞曲》
唢呐活芯的出发点是建立在传统唢呐的音色、技巧等所有特点之上的,演奏者在施展所有传统技法的同时,利用活芯伸缩这一小动作,即刻提高对半音、复杂调性转换以及大幅度滑音的演奏能力,因此深受唢呐演奏者的欢迎。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陈家齐评价:“对于演奏临时变音和转、离调较多的现代作品,会感到有活芯装置的唢呐比传统唢呐具有更好的表现效能。”唢呐演奏家胡海泉则评价道:“既能保留传统的演奏风格又能吹奏十二平均律的乐曲,这就是他改革最成功之所在。”
“形成一件完美的乐器,一定要经过长期的实践并不断改进,才能有用武之地,活芯是我在唢呐改革方面的一个出发点。相信还有很多事情要我们去做,希望与更多的朋友,共同探讨、携手并进。”郭雅志说。
- THE END -
本文转自公众号丨音乐周报
文中音乐情迷土耳其(Turkish Delight)来自瑞鸣音乐专辑24K限量收藏版《小曲儿》。顽强不绝的低音,与西域琵琶的前身乌德琴(Oud),拉开了人们神往西亚地貌的帷幕。渐渐地,隐约出现唢吶一段自由的序奏,越来越近,速写着伊斯坦堡的天空,在我们耳边泼洒出神秘色彩。来自秘鲁的木箱鼓(Cajon),替代了土耳其Dumbek的音色,不厌其烦地敲打出激情动感的七拍舞蹈形态,似乎是当地的人们围在身旁,对我们展开热情邀约、共同享乐!爵士风格埋伏其中,古老的马卡姆(Maqam)穿插再现,一场横跨古今、交贯东西的盛大派对,就此启动。高潮处嘎然而止,是否大梦刚醒?才发现,那是无法忘却的远方情意。
《八千里路》
郭雅志与世界音乐
唢呐、管子与管风琴的神奇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