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刘邦称帝后如何对待自己尚在世的父亲刘太公(刘邦称帝后如何对待自己尚在世的父亲刘太公)

刘邦称帝后如何对待自己尚在世的父亲刘太公(刘邦称帝后如何对待自己尚在世的父亲刘太公)尽管刘家已出了一个皇帝,可刘太公还总想着自己那些还没发达的儿孙们,所以就总和刘邦念叨着要封大孙子刘信一个爵位。尤其是刘邦登基后连以前有过节的雍齿都封侯了,而刘信这个刘家的长房长孙明明也立下过战功却愣是啥爵位都没捞着。这事几乎成了刘太公的一块心病,以致于他只要一有机会就和刘邦念叨这事。后来刘邦也觉着烦了,于是就对太公说:“手提三尺剑争夺天下是我”。这话言外之意是天下是我一刀一枪拼着命打下来的,您只管安心养老就行了,最好不要插手政治。从此太公也就明白自己是没资格插手政治的,太上皇的名号只是为表达身为皇帝的刘邦对父亲的尊重,至于要过问政治上的事门都没有。刘太公不甘心了,后来好说歹说总算是让刘邦给刘信封了个爵位,不过刘邦还是小小报复了一下——他给侄子封了个“刮羹侯”的名号。这也算是一种讽刺吧,不过刘太公觉着只要封了爵就行了,别的也不敢再奢求了,从此以后刘太公就再也不过问刘邦用人行政方面的事务。刘太

说起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大家都知道是秦始皇嬴政。在秦始皇之前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皆称王,那时王的称号为天子专用。然而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周天子的权威日益削弱,取而代之的则是诸侯势力的兴起。随着诸侯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日益强大就要求拥有一个与自己实力相匹配的称号:公元前704年楚武王率先称王,到了春秋末期吴、越两国也相继称王,进入战国时代后魏惠王于公元前344年称王,十年后魏惠王与齐威王在徐州互相承认对方的王位,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也自立为王,同年魏惠王尊韩宣惠王为王。一时间各国不论大小纷纷称王,甚至包括中山国、宋国等当时的二流国家也学起大国称王。公元前323年在公孙衍的斡旋下魏国、韩国、赵国、燕国和中山国结成联盟,各国国君均称王,史称五国相王。五国相王后王的称号已严重贬值,所以秦始皇混一天下后就下旨称:“寡人以渺小之身起兵诛讨暴乱,幸亏祖宗庇佑使六国之君尽皆臣服。如今天下大定,若不改易名号则无法颂扬一统天下之功勋,也无法传之以后世。请诸大臣共同商议尊号”。大臣们经过讨论后回复称:“昔日五帝统治的土地纵横各千里,外面划分有侯服、夷服等地区,诸侯有的朝见,有的不朝见,天子也不能控制。如今陛下兴正义之师诛讨害民之辈,天下既平四海归心,四海之内皆遍设郡县,朝廷政令归于一统。此乃亘古未有的开创之举,三皇五帝亦不能及。臣等闻古代有天皇、地皇、泰皇号为三皇,而以泰皇最为尊贵,故冒死献上尊号曰’泰皇‘”。秦始皇受到群臣的奏表后去掉“泰”字,取“三皇”中的“皇”字与“五帝”中的“帝”字合称皇帝。

刘邦称帝后如何对待自己尚在世的父亲刘太公(刘邦称帝后如何对待自己尚在世的父亲刘太公)(1)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就此诞生,那么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太上皇又是谁呢?是秦始皇嬴政的父亲吗?秦始皇称帝时的确追尊自己的父亲秦庄襄王嬴楚为太上皇,不过这时嬴楚早就死了,所以嬴楚这个太上皇的封号是死后追封,他自己其实并没当过一天太上皇。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活着成为太上皇的其实是汉高祖刘邦的父亲刘太公。事实上刘太公的存在使刘邦在登基称帝后面临一个不大不小但却是史无前例的尴尬:刘邦自己当了皇帝,可他爹刘太公仍在世。这种情况在当时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在刘邦之前夏、商、周、秦历代王朝的开国之君几乎都是秦朝的诸侯贵族。秦始皇称帝之前他的祖先就是秦国的国君,武王伐纣之前他的祖先也早已在西岐长期经营了,商汤的祖先也是出自于氏族部落贵族。相比之下刘邦出身于平民阶层,他的江山是自己打下来的,他的父亲刘太公并没像周武王、秦始皇的祖先一样给刘邦留下什么基业,所以之前的夏商周秦四个朝代对刘邦来说并没太多借鉴性。也许这在我们今天看来还不是什么大问题,但不要忘了那个年代是极其讲究法统(政治合法性)的。在刘邦之前的几个王朝无不出身于贵族阶层,因此他们的政治合法性来自于血统,然而这是刘邦所缺乏,所以刘邦为将自己塑造成为受命于天的真龙天子就不惜采用编造故事的办法,于是关于刘邦的身世就出现了这样一种说法:某年某月某日刘太公外出做农活时看到妻子躺在大泽坡上,奇怪的是她身上趴着一条黑龙,正在做某种不可描述之事。事后刘太公的妻子就诞下一个婴儿,这个婴儿被唤作刘季(刘老四),这个婴儿正是日后的刘邦。刘邦通过这样一个故事被塑造为受命于天的真龙天子,也就具备了统治天下的政治合法性。

刘邦称帝后如何对待自己尚在世的父亲刘太公(刘邦称帝后如何对待自己尚在世的父亲刘太公)(2)

然而新的问题出现了:这个故事等于告诉人们刘邦是从天上下凡的真龙之子,那么刘太公在理论上其实只是他的“养父”。那么刘邦称帝以后如何处理与父亲刘太公的关系呢?尽管从宗法理论上刘邦是受命于天的真龙天子,可实际上他就是刘太公的儿子,那么两人相见究竟该谁向对方行君臣大礼呢?由于这是一件史无前例的事,所以也就在当时引起了争议。事实上当时的确就有人认为刘太公是刘邦的臣子,所以就该给刘邦行君臣大礼,这人还煞有介事地把自己的观点告诉给了刘太公。这个人是谁呢?原来刘邦在定都长安以前需要现在长安营建宫室,于是就先以栎阳作为临时都城。刘太公当时也就被安置在栎阳居住。刘邦给太公安排了一个得力管家,让这个管家带着一大帮人照顾太公的饮食起居。刘邦也一改之前的混混习气,变得异常孝顺起来:几乎每隔五天都来栎阳拜见一次太公,非常准时,场面很盛大,太公也很受用。然而太公的管家却从这种看似父慈子孝的温馨场景中嗅出了不一样的味道,于是他就对太公说:“天无二日,士无二王。皇帝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这话翻译成我们现在的大白话就是:“您老虽是皇上他爹,可说到底也是皇帝的臣子,怎么能让君王跪拜你这个臣子呢?”太公觉得这个管家说得有道理,于是当刘邦再次来拜见时他就主动向刘邦行君臣大礼。刘邦见状赶紧就去扶太公,太公却说:“皇帝不可以为我一人而乱了天下法度”。刘邦虽然是扶了太公,不过其实他内心对太公这次表现其实是很满意的,因为这恰恰表明了他作为天子的威仪,事后刘邦赏赐了太公的管家黄金五百斤。

刘邦称帝后如何对待自己尚在世的父亲刘太公(刘邦称帝后如何对待自己尚在世的父亲刘太公)(3)

回宫后刘邦越想越觉得这事是个问题:在此之前历朝历代的天子都只是在宗庙祭祀祖宗牌位,然而自己的老爹可是活蹦乱跳出现在大家面前的。由于刘邦的江山不是继承祖业,所以刘邦称帝时刘太公其实是没任何封号的。在理论上刘太公就是刘邦的臣子,可与此同时他又是刘邦的亲爹,一方面刘邦作为天子的威仪必须要有,另一方面在当时的宗法礼制下天子理应为天下人做出表率,而对父母之孝正是天子应具备的德性之一。那么怎么处理自己与刘太公的父子关系呢?刘邦考虑一番后就颁布了一道诏书。这道诏书说的是:人之至亲,莫亲于父子,故父有天下传归于子,子有天下尊归于父,此人道之极也……诸王、通侯、将军、群卿、大夫已尊朕为皇帝,而太公未有号。今上尊太公曰太上皇。在这道诏书中刘邦首先把父亲刘太公大大夸奖了一番,说自己能有今天的成就全都是太公教育得好,现在我是皇帝了,所以现在我要正式尊奉父亲为太上皇以报教养之恩。刘邦封自己的父亲刘太公为太上皇只是为解决去看望父亲到底要不要行礼的问题,他当然不会赋予刘太公任何政治权力。刘太公自己其实也没什么政治野心,只不过他还是多少有点“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念想,所以就常劝刘邦多多册封刘姓子弟为官为爵。尤其是在关于刘邦大哥的儿子刘信的待遇问题上父子俩之间是产生了矛盾的。其实刘邦对大哥和侄子刘信都没意见,主要是对自己的大嫂、刘信的母亲有意见:话说刘邦当亭长之时常带着人到大哥、大嫂家蹭吃,有一次大嫂故意用勺子刮锅底,这其实是提醒刘邦锅里没饭了,于是刘邦的那群朋友见状就散了。刘邦回头看到锅里明明还有不少饭,于是就对大嫂心生不满。刘邦登基后之所以不愿意封大嫂的儿子为侯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是记着当年的过节。

刘邦称帝后如何对待自己尚在世的父亲刘太公(刘邦称帝后如何对待自己尚在世的父亲刘太公)(4)

尽管刘家已出了一个皇帝,可刘太公还总想着自己那些还没发达的儿孙们,所以就总和刘邦念叨着要封大孙子刘信一个爵位。尤其是刘邦登基后连以前有过节的雍齿都封侯了,而刘信这个刘家的长房长孙明明也立下过战功却愣是啥爵位都没捞着。这事几乎成了刘太公的一块心病,以致于他只要一有机会就和刘邦念叨这事。后来刘邦也觉着烦了,于是就对太公说:“手提三尺剑争夺天下是我”。这话言外之意是天下是我一刀一枪拼着命打下来的,您只管安心养老就行了,最好不要插手政治。从此太公也就明白自己是没资格插手政治的,太上皇的名号只是为表达身为皇帝的刘邦对父亲的尊重,至于要过问政治上的事门都没有。刘太公不甘心了,后来好说歹说总算是让刘邦给刘信封了个爵位,不过刘邦还是小小报复了一下——他给侄子封了个“刮羹侯”的名号。这也算是一种讽刺吧,不过刘太公觉着只要封了爵就行了,别的也不敢再奢求了,从此以后刘太公就再也不过问刘邦用人行政方面的事务。刘太公人生最后的岁月基本就是在栎阳作为一个平头百姓安享晚年。应该说他的小日子还是过得比较不错的,毕竟儿子是皇帝,虽不能插手政治事务,但小日子还是挺富足的。刘邦也安排了一大帮人伺候老爷子的饮食起居。按说刘太公又没什么政治诉求,无非不过就是想替大孙子讨个爵位,如今梦想成真也算是了了心愿,可没多久刘太公就觉得有些压抑,整日里闷闷不乐。刘邦作为皇帝必须要为天下人树立表率形象,所以他还是基本上每五天前来拜见一次,和太公唠唠嗑以免太公觉得日子过得无聊。不过刘邦很快就发现不管和太公聊什么,似乎太公总是一副无精打采的模样。刘邦就琢磨这老爷子又咋了,于是就把管家叫来问话。

刘邦称帝后如何对待自己尚在世的父亲刘太公(刘邦称帝后如何对待自己尚在世的父亲刘太公)(5)

结果管家反馈的信息是:太公最近一直念叨说想念家乡的老哥们儿了,年轻的时候日子虽然过得苦一些,但大家可以常聚在一起斗斗鸡、踢踢球,日子也算其乐融融。现在自己老了,虽然是享福了,却见不着往日的老哥们儿。栎阳宫里伺候的人不少,却没一个人能和他说说话,一起玩玩啥的,所以老太公心里觉得有些不是滋味。刘邦听说后就从全国各地找来能工巧匠,在工匠胡宽的带领下仿照家乡丰邑在栎阳重建了一座新丰城。刘邦为了让父亲见到自己的老朋友就下令直接让原来丰邑的居民全都迁居到栎阳,陪伴自己的老父亲。晚年的刘太公在远离政治中心的情况下在一群老朋友的陪伴下逐渐恢复了年轻时的活力,斗鸡蹴鞠玩得不亦乐乎。公元前197年刘太公在栎阳宫去世,安详地结束了自己的人生,死后埋葬在万年县(今西安临潼区)。从刘邦称帝后对待自己父亲的表现来看:无论他是出于真心或是为塑造形象,但至少他对刘太公的生活还是足够关注足够上心的。他不仅常探望自己的老父亲,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这种探望不是流于形式,不是说让父亲吃饱穿暖再和他聊聊天打发时间就够了,事实上他很敏锐地发觉了父亲的心事并设法予以解决。至于不让父亲插手用人行政事务在当时的形势下是必然的,否则这个先例一开岂不成了刘太公想封谁为官为爵就可以封谁了吗?这还成何体统?刘太公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活着成为太上皇的人尽管比起后来的太上皇们在政治地位上略显尴尬,但其实相比李渊、李隆基等人而言算得上是晚年幸福了。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