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水一战发生在楚汉之争吗(荆湖战争引狼入室)
背水一战发生在楚汉之争吗(荆湖战争引狼入室)于是,紧急部署密谋发兵。认为可以趁着武平和南平相继发生丧乱的这个千载难逢的时机,一举灭亡身处富庶之地的南平(荆)、武平(湖)这两个割据的政权。公元962年(北宋建隆三年)冬月,南平(荆州)君主高保勖(北宋封其为荆南节度使)。恰巧也在这时因病而亡,临终时遗命其兄贞懿王高保融的儿子高继冲继承君位。所以,早就意图南下的宋太祖赵匡胤,闻悉武平国内发生兵乱,南平国丧新主年幼之时。
公元962年(北宋建隆三年)晚秋,割据在武平军(湖南地区)的武平政权的军阀周行逢病亡,其年仅11岁的儿子周保权承袭其位。
武平政权衡州(湖南衡阳)军政长官张文表见有机可乘、便以赵匡胤为楷模,兴兵作乱,很快就攻占了潭州(湖南长沙),挥师威逼朗州(湖南常德)。
武平统治者见势不妙,先是任命杨师璠为亲军指挥使,率军出征,阻击张文表的叛军。
同时委派外使分别向南平政权和北宋王朝致函,请求派军驰援。
公元962年(北宋建隆三年)冬月,南平(荆州)君主高保勖(北宋封其为荆南节度使)。
恰巧也在这时因病而亡,临终时遗命其兄贞懿王高保融的儿子高继冲继承君位。
所以,早就意图南下的宋太祖赵匡胤,闻悉武平国内发生兵乱,南平国丧新主年幼之时。
认为可以趁着武平和南平相继发生丧乱的这个千载难逢的时机,一举灭亡身处富庶之地的南平(荆)、武平(湖)这两个割据的政权。
于是,紧急部署密谋发兵。
战争能否获胜,情报甚至关键。
北宋为了能战之既胜,在三军开拔之前,赵匡胤特遣内酒坊副使卢怀忠出使荆南(南平)暗中侦察,刺探虚实。
"帝谓曰:江陵人情去就,山川向背,吾尽欲知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
卢怀忠自南平归来奏报说:南平军队的战斗力确实不可小觑,但其兵员总量尚不足3万;
物产虽说丰裕富饶,但民众苦于横征暴敛,颇受其害。
故兴兵攻取,比较容易得手。
"怀忠报曰:继冲甲兵虽整,而控弦不过三万;年谷虽登,民困于暴敛,其势日不暇给,取之易耳。"《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
太祖赵匡胤闻听奏报大悦,立刻唤宰相范质等军政要臣商议,北宋高层军事会议认为:
"江陵四分五裂之国,今出师湖南,假道荆渚,因而下之,万全策也。"《宋史.卷274》
于是全票通过,决定利用南平和武平动乱庞杂之机,运用一石二鸟的方谋略,以借道的名义消灭南平政权,以驰援的名义剿灭武平政权。
公元963年(乾德元年)初月,太祖赵匡胤一方面答允武平政权,北宋愿意派兵援助,已解武平兵乱之危;
一方面遣使与南平交涉,以求征得其同意后,于南平境内通过。
同时,向南平提出要求,让南平统治者高继冲增派舟师3000以助北宋攻取潭州(长沙)。
公元963年(乾德元年)正月初七,北宋大军按部就班分头行动。
太祖赵匡胤命令南征北战,戎马一生的山南东道(襄州,湖北襄阳)节度使慕容延钊出任湖南道行营军事统帅;
任命羽林大将军李处耘为行营兵马都监,统率安(湖北安陆)、复(湖北天门)等十州之兵,借道南平向武平境内进攻。
明知北宋不怀好意,南平为何会同意其借道之求呢?
难道,南平君臣忘记了春秋时"假道伐虢"的教训了吗?
其实,对于北宋借道南平,驰援武平的要求,大臣们在这件事情上有不同的看法。
第一、南平兵马副使李景威推断,北宋表面上是借道援助武平,但其本意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借道只是个借口,实欲袭我,才是其真正的图谋。
所以,副使李景威吁请带领3000兵马在荆门(湖北荆门)凭借天险设下伏兵,以求实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效果。
第二、以南平节度判官孙光宪为代表的一些大臣则纷纷认为北宋军队兵强马壮,国力今昔非比,镇压武平叛将张文表就等于是"苟遇王师,必如山压卵耳"。
因为,待北宋大军平息了武平政权的叛乱之后,南平的局势必然是危如累卵。
所以,北宋精锐之师攻取武平,凯旋北归势必危及南平,故灭亡已是大势所趋,无论如何抵抗已无意义,如若献城早降,还能避免军民遭受战争之祸。
最终,南平统治者高继冲认同了孙光宪等大臣的倡议,于是没有作出任何的战略部署与抵御准备。
兵马副使李景威,一因言辞受辱,二因提出荆门伏击的计划没有被采用,便以死相谏,暴殒轻生了。
公元963年(乾德元年)仲春,北宋驰援武平的部队在行军途中,屯驻于襄州,北宋行营兵马都监李处耘遣人通知南平,令其为北宋将士筹备粮草。
当时,南平君主高继冲对于北宋是否以借路的名义兼并南平之事,半信半疑,便令复州防御使梁延嗣、叔父高保寅,以犒劳军队为名,前往宋军阵营以探虚实。
公元963年(乾德元年)仲春,初九,梁延嗣、高保寅的犒师车队带着犒军物资到了荆门。
北宋开国元勋慕容延钊与梁、高二人假意寒暄,又设酒宴款待之,私下则通知李处耘带领数千轻装骑兵,连夜兼程而行向江陵秘密进军。
这时,南平统治者高继冲正焦急等待着消息,突闻奏报说北宋大军已兵临城,便惶恐不安出城迎接。
在城北15里处,遇到了李处耘及其所率领的几千骑兵。
宋将李处耘让高继冲原地等待慕容延钊的大部队,自己则率数千兵士先行进城,快速地抢占了江陵城内各处军事要隘。
南平君主高继冲眼见大事去矣,于是就献城纳降了。
"遽闻大军奄至,即皇恐出迎处耘于江陵北十五里。处耘揖继冲,令待延钊,而率亲兵先入,登北门。
比继冲与延钊俱还,则王师已分据冲要,布列街巷矣。继冲大惧,即诣延钊纳牌印,遣客将王昭济等奉表,以三州十七县十四万二千三百户来归。"《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1》
南平献城投降后,北宋就地征调数万南平军,兵合一处向武平境内急速进发。
当时,武平大将杨师璠率领的平叛之师,已攻陷了潭州,斩杀叛将张文表,平息了这场兵变之乱。
但是,北宋大部队仍是日以继夜的行军,直逼朗州(湖南常德)。
武平政权统治者周保权得知奏报后,惶惶不安,急忙召集大臣商量对策。
武平观察判官李观象说道,发动兵变的张文表已被镇压。
但北宋大军却还是急进而来,则说明其真是的本意是想以武力掠夺湖、湘要地。
南平高继冲现在已束手听命,凭借朗州之力势必难以御敌,故提议奉城求降。
可是,武平指挥使张从富等大臣主张抗敌,极力阻扰投降。
"周保权惧,召观察判官临桂李观象谋之,观象曰:"文表已诛而王师不还,必将尽取湖、湘之地。
今高氏束手听命,唇齿既亡,朗州势不独全。莫若幅巾归朝,幸不失富贵。"
保权将从之,指挥使张崇富等不可,乃相与为拒守计。"《续资治通鉴.卷3》
北宋大将慕容延钊采用"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谋略。
遣阁门副使丁德裕前去武平诱降,但被张从富严词拒绝,并部署兵力死守各军事要地。
同时,下令凿沉船只沉到江底,砍伐树木充塞道路,以阻击宋军急进。
前方诱降不成,后方的赵匡胤则又另行委派使者前往朗州,规劝武平君臣投降。
这时,心存侥幸的周保权在张从富等大臣的声援下拒不投降。
既然诱降无效,只有采取军事进攻了。
于是北宋大将慕容延钊兵分两路,水陆并进。
第一路、北宋舟师挥师东趋岳州(湖南岳阳);
第二路、陆军则由澧州倾巢而出(湖南澧县),目标意在朗州。
慕容延钊遣水师指挥官解晖和楼船都监武怀节带领北宋舟师自江陵沿着长江顺流而下。
公元963年(乾德元年)仲春末,北宋舟师在三江口(湖南岳阳)击溃武平军。
宋军这一战收获颇丰,非但缴获了武平水师各种船只700余艘,
还歼灭了武平水军4000余众,活捉敌军武将十余人,随后即攻占了岳州。
李处耘统率北宋陆军为先锋,慕容延钊率领主力部队随后。
公元963年(乾德元年)桃月初,北宋李处耘军团行军至澧州南。
与武平政权打了一场遭遇战,并击败张从富所部军团。
宋军随后进占朗州,生擒张从富后杀之,俘虏周保权。
武平败将汪端鼓动一部分残兵流寇,随其窜匿于山林川泽中打起了游击战,负隅顽抗。
公元963年(乾德元年)晚秋,慕容延钊派出一支特遣军擒获汪端而杀之,湖南全境归宋。
"汪端犹拥众冦掠,王师击杀之,湖南悉平。"《宋史纪事本末.卷1》
太祖赵匡胤为了稳定荆湖地区的局势,采取了一些相关的措施:
其一、北宋消灭南平和武平政权之后,太祖赵匡胤相继任命德才兼备之官员前往两地任职。
其二、与此同时,为了宽慰南平高继冲、武平周保权及其旧部,相继授其所属各部官吏以厚禄高官,以示安抚。
其三、为了争取当地的民心所向,又屡次免除荆、湖地区的税赋,使因战争引发的动荡局势很快就稳定了下来。
北宋征伐武平、南平之战之所以胜利。
首先、则归于军事部署得当和作战执导得力。
其次、则在于乘隙而动,"假途灭虢"之谋。
虽说,南平与武平割据势力弱小,但两国毕竟是地境毗连,唇齿相依。
若是二者携手抗宋,北宋必然是劳师动众、费时费力,甚至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正是因为如此,北宋王朝则是先以"借道"为由,在南平政权徘徊歧路之际,以疾雷不及掩耳之势,蓦然兵临城下,迫降高继冲,不战而胜。
所以,北宋首战告捷,未放一枪一炮就得到了南平国土,故南平沦陷就意味着武平已然失去了一道天然屏障。
太祖赵匡胤则一鼓作气势如虎,乘着武平君臣是战是降,犹豫不定又缺乏抗击准备的有利战机,采取水师陆军兼程并进,一举攻陷了武平政权的都城朗州,继而又吞并了武平、南平政权。
论北宋歼灭南方各割据武装的战略布局来看,歼灭荆、湖两地战争的胜利意义重大。
首先、从某种程度而言,大大地鼓舞了北宋将士的激昂斗志,并因此令北宋的势力范围扩展到了长江以南地区,并占据了即可南下又可北上的军事重地。
其次,于左既能钳制南唐,于右可以瞰视后蜀,向南则可通往南汉,阻断后蜀政权与南唐政权这两股军阀势力之间的联合。
一言蔽之,北宋正是因为占据了这种得天独厚的战略位置,就为日后进川消灭后蜀、进攻岭南和灭亡南唐政权制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纵观北宋统一江南的战略部署,先南后北的行军路线、先弱后强的进攻目标次序上来看,可谓是占据了地舆之优势,拥有了统一战争战略布局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