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要来一趟边境小城绥芬河吧(这座7万人的小城隔离自己)
总要来一趟边境小城绥芬河吧(这座7万人的小城隔离自己)把这口刚准备松开的气,再度提了起来。一座曾经永远不会被大众知道的边陲小城——绥芬河。公交,地铁,热干面,那些熟悉的武汉气息在慢慢恢复。不止是武汉,好像从那天开始,全国都松了一口气。唯独这里。
我们是“益美传媒”,欢迎点击关注!
每天为你讲述公益与美好生活故事
善良和美好,自有改变世界的力量!
距离武汉解封,已经过去了整整一周。
公交,地铁,热干面,那些熟悉的武汉气息在慢慢恢复。
不止是武汉,好像从那天开始,全国都松了一口气。
唯独这里。
一座曾经永远不会被大众知道的边陲小城——绥芬河。
把这口刚准备松开的气,再度提了起来。
从3月21日至4月14日。
24天,从绥芬河入境近2500人。
而仅仅在这些人中,就已有确诊病例322人!
在我国疫情爆发最严重的时期,感染数据也不过如此。
仅仅在13日一天,就新增了79例确诊。
绥芬河到底怎么了?
01物资告急难抵疫情
求助全国还遭网友嘲讽
绥芬河,一座“18线”小城,满打满算只有不到7万人。
为了不给其他城市造成更坏的影响,自己动用了全城的力量来抵抗这些输入病例。
但绥芬河同样也刚刚经历了疫情,把可以捐赠的物资和款项已经全部援助给了武汉。
所以面对突如其来的大量输入病例,难免会不堪重负。
再加上隔离人员的安排和处理,绥芬河的城市运转已经几近崩盘。
4月9日,无奈之下,向全国申请救援,接受社会物资捐赠及捐款。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国14亿同胞心连心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有一些网友们的回答,却让人异常难过。
针对这些人,我们先来简单说一下社会捐赠和国家调配。
1. 捐赠要比调配快得多,且可以直接使用。
2. 调配是从各省市储备里调配,需要考虑的问题非常多。
如调配数量多少?剩余是否可以维持当地的医疗条件?突发情况发生是否可以紧急面对?
如果没有社会捐赠,解决这些问题要消耗的时间,绥芬河是等不起的。
3. 购买大量物资时需要审核产品资质,有的还需要预订。
物资企业不是超市,我有货你就可以买到。有的可能是现有订单,于情于理都是不会卖给你的。
那么这时,捐赠和调配两种方法同时进行不是会更快地解决问题吗?
所以,社会捐赠和国家调配不存在任何冲突,且已经在同时进行了。
你可以不为同胞分担任何一点压力,但决不能把国家大义当成你口无遮拦的理由。
更何况,绥芬河拿一座城守的是整个中国的国门啊!
据了解,目前绥芬河接受的捐赠,大部分都是来自企业的。
而个人的捐赠,也会在电话中跟捐赠人沟通好。
想要尽自己能力捐一些物资的同胞,还是大有人在的,然而如果物资种类过多,分拣也会增加不必要的人力负担。
那么,七万人小城,独自防住一片国门,绥芬河做了什么?
02用一座小城
守一片国门
绥芬河真的是一座承受了不能承受之重的小城。
无论是在武汉,还是在北上广,7万人可能只是一个小区的居住人口。
而在绥芬河,却是一整座城市的男女老少。
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因为管控力度大,绥芬河的百姓们也都积极配合,于是便有了两个多月0感染好成绩。
但0感染也意味着0经验,面对确诊病例要从零开始。
作为中国同胞回家的唯一开放口岸,突然剧增的确诊病例让绥芬河如临大敌。
可连一座三甲医院都没有的县级市,得付出什么代价才能对抗这种级别的疫情?
答案是,倾尽全城之力。
疫情之前,绥芬河只有11所卫生机构可以用于接待病患,而床位也仅有502张,医护人员一共才600多人。
本就物资不足的绥芬河,为了驰援武汉已经把家底都掏空了。
对于3000多名输送人口的检查和看护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没过多久,绥芬河的医院就住满了。
接到通知的周边兄弟县立马要求把人送过来,一起分担。
这就是东北人,自家出事儿了,决不可能把家人往外撵!
同时,绥芬河二话不说,五天把办公楼改建成方舱。
在其他有境外输入的城市,通常是安排回户籍所在地隔离。
而绥芬河,为了确保安全,直接让所有人留在了自己家。
原本用于隔离的15所宾馆全部加起来也只有939间房。
以目前的入境人数来看,一个周期需要的隔离房至少在2000间。
极大超出了绥芬河的承载能力。
临时调用了十几家,还是不够用。
再次安排到周围县,也是瞬间爆满。
体育馆、办公室,所有能用来隔离的场所全部投入使用。
而为什么绥芬河宁愿超负荷运转,也要靠自己顶住这样的重压?
因为绥芬河要守住国门,让国内复工复产尽快走上正轨!
试想一下,如果绥芬河没有作出如此举措,现在的输入病例可能已经遍布全国。
而所有医护人员都担心的二次爆发,也极有可能发生。
不过牺牲最多的,其实是绥芬河的普通人。
隔离停工两个月,还没做好出门的打算,便再次封闭。
3500名绥芬河机关干部24小时轮班值守。
居民出门严格按照通行证登记 扫码 测体温 戴口罩的管理,间隔三天,才能派出一个人采买生活用品。
而唯一能正常出门的,是交通工作人员。
温师傅就是一名可以每天出门的出租车司机。
受疫情影响,生意差到他想休息。
但每天都要交80元份子钱,不跑车,自己就得倒贴。
“没办法,绥芬河是口岸,同胞在国外有难,得让他们回家。”
这不止是温师傅,更是每一个绥芬河人的真实想法。
心里苦,但是绝不会提。
危难关头,东北人能把自己家人撵出去吗?
03义无反顾!
援鄂“国家队”再上战场
4月5日,得知绥芬河疫情不容乐观的消息后,刚刚从武汉返程的137名黑龙江医护人员,再次写下了支援一线的请战书。
他们当中坚守时间最长的医护人员,整整80天没有和家人团聚。
还有一位护士,是绥芬河支援湖北派出的医疗队员。
临行前,全市把最好的防护物资塞进了她的行李箱里,50个口罩和10套防护服。
辗转在湖北两地昼夜看护近两个月,刚刚隔离结束便再次踏上战场。
这就是一个小城市普通医护人员的义无反顾。
随后,来自全国的医疗队和相关人员陆续抵达。
4月7日,仍坚守在武汉的“重症八仙”也有了动作。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管向东,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康焰。
两位医生还没与家人见面,便带着一线的经验紧急赶往绥芬河。
4月12日,由中国疾控中心派出15名专家组成的实验室检测队从北京启程,奔赴芬河支援协助当地开展新冠肺炎输入病例防控工作。
同时抵达绥芬河的,还有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30多名医务工作者。
一天后,中国医科大附属医院也派出12名医护人员奔赴绥芬河。
目前,289名“医护国家队”已经抵达绥芬河,投入到第二场战疫之中。
即使天使压痕还没恢复,家人亲属还没见到,面对疫情,他们丝毫没有犹豫。
绥芬河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战场,有了“医护国家队”,相信也一定会成为这次疫情的最后战场!
04千里为邻,战疫必胜!
随着医护人员的奔赴,来自全国的救援物资也抵达绥芬河。
在疫情爆发之初,黑龙江动用全省资源向湖北孝感应城提供援助。
据了解,疫情之前,黑龙江连一条完整的
依旧向湖北前后派出了8批医疗队,多趟物资。
新冠无情,龙应有情。共担风雨,共享阳光。
得知绥芬河急需物资的消息,应城直接向黑龙江捐赠40万元物资。
今早,湖北向黑龙江捐赠的物资也已经启程。
“千里为邻,战疫必胜”。
这批物资包括医用防护服5万套、N95口罩10万只、正压呼吸器50套及配件2500套等。
而曾在武汉奋战的“虎哥车队”,历时3天3000多公里的昼夜兼程,带着20多万元的物资,终于抵达绥芬河。
而车队的队长张凯是土生土长的绥芬河人,得知家乡境外输入疫情形势严峻、医疗物资短缺,他和车队决定提前离开武汉。
“疫情不除,我们虎哥车队不撤!”
自从绥芬河发出求援信息后,来自社会各界的物资络绎不绝。
大家都在尽自己的一份力向绥芬河提供帮助。
有直接捐款的,
有购买物资的,
也有什么都不做但会用键盘喷的。
不过当下,收到物资的绥芬河已经解了燃眉之急。
但作为中俄唯一一座24工作的口岸,如今俄罗斯疫情爆发,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同胞回家。
面对不断增长的输入病例,这些物资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现在的绥芬河,正在经历比武汉更痛的牺牲。
黑龙江的省会哈尔滨,去年的GDP排在42位,绥芬河这种小县城更不用说。
但绥芬河为了不让其他省份遭殃,不让输入病例扩散到全国,正在做着比一线城市更拼命的努力!
不是说“国家队”奔赴前线,疫情就一定会瞬间扭转;
也不是说物资到位了,就不会再有后顾之忧。
而这一切,才是这场仗的开始。
绥芬河要走的路还有很大一截,要扛的压力还会越来越重。
最后,还是希望大家可以持续关注绥芬河,就像持续关注武汉那样。
不为什么,坚守国门的绥芬河值得。
相信不久后,绥芬河也会以新增确诊双清零,再次荣登热搜。
而那时,我想听到来自全网的欢呼,和全面战胜疫情的喜报。
共勉,加油!
本文系益美传媒原创
-End-
更多相关报道(戳蓝字可查询):李兰娟 | 张文宏 | 陈薇 | 钟南山 | 焦俊辉 | 仝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