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是难听的词吗(请停止熊孩子的称呼)
熊孩子是难听的词吗(请停止熊孩子的称呼)诚然,孩子小,年幼无知,这些都是孩子犯错误的理由,而且对于小孩子来说,犯错误的确是他们的天性,在一定程度内大家都会予以谅解,这是任何一个人在成长阶段都会经历的过程。如果你细心观察,你会发现每一名所谓的熊孩子,背后都有无比宠爱他的家长,这种宠爱是无理智的溺爱,仿佛全天下除了自己的孩子是对的,所有人都是错的,不管什么错误在他们嘴里,都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近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的一场书画拍卖展览活动中,一幅最低价值150万港币的名画被一名小孩撕毁。据了解,这幅被小孩撕毁的作品是海派画家领军人物任伯年的组画《花鸟四屏》中的一幅《淡黄杨柳带棲鸦》,这套作品创作于1889年,拍卖公司对其股价为150万港币,而通过现场监控发现,撕毁名画的“凶手”竟然是一名约10岁的男孩。“熊孩子”惹出的祸,不仅仅是这些,中国一名南京学生在埃及神庙的浮雕上刻了“XXX到此一游”,事后家长发出道歉,恳请得到改正的机会。
熊孩子,常形容调皮的孩子,岁数小不懂事,并且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例如,看到小孩做了一些不可理喻的、带有破坏性的事情时,可以叹一句:"这熊孩子"。当然孩子小不懂事也是可以理解的,这一称呼来源于北方,泛指那些惹人讨厌的孩子。也有昵称的意思,表示对调皮孩子的爱称。被网友们界定为那些乱翻东西、搞破坏、不守规矩的孩子。
熊孩子的定义应该精确解释为:会调皮捣蛋、会让人哭笑不得,但是本身应该是满怀善意的孩子。
熊孩子最突出的特点是:不按照常理出牌的孩子,他们在一些常规的事情上,会给出让人大吃一惊的回答或做出人们意料之外的举措,让人错愕、无所适从,最终总让人莞尔一笑,乃至捧腹大笑。在主观倾向方面应该是:有小孩子特有的脾气,机灵,但不会做太过分的事情,最终他们会给人们带来快乐。
但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熊孩子”会做出一些破坏、诅咒、侮辱等过分行为,又通常获得家长无条件的谅解。例如:熊孩子往钢琴上倒水,家长说:“他(她)还是个孩子!”;熊孩子打伤小伙伴,家长说:“他(她)还是个孩子!”;熊孩子去推、诅咒孕妇,家长说:“他(她)还是个孩子!”……诸如此类,会造成当事人以至于知情者的反感,显然偏离了人们对“熊孩子”这一称呼最初充满善意的调侃。
近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的一场书画拍卖展览活动中,一幅最低价值150万港币的名画被一名小孩撕毁。据了解,这幅被小孩撕毁的作品是海派画家领军人物任伯年的组画《花鸟四屏》中的一幅《淡黄杨柳带棲鸦》,这套作品创作于1889年,拍卖公司对其股价为150万港币,而通过现场监控发现,撕毁名画的“凶手”竟然是一名约10岁的男孩。
“熊孩子”惹出的祸,不仅仅是这些,中国一名南京学生在埃及神庙的浮雕上刻了“XXX到此一游”,事后家长发出道歉,恳请得到改正的机会。诸如此类的事情是在是太多太多。
这样的孩子还能称为熊孩子吗?这其实是没有教养,没有约束的坏孩子,这是家庭教育的悲哀,可悲的是还有还多家长用“熊孩子”这个称谓给孩子开脱。
如果你细心观察,你会发现每一名所谓的熊孩子,背后都有无比宠爱他的家长,这种宠爱是无理智的溺爱,仿佛全天下除了自己的孩子是对的,所有人都是错的,不管什么错误在他们嘴里,都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诚然,孩子小,年幼无知,这些都是孩子犯错误的理由,而且对于小孩子来说,犯错误的确是他们的天性,在一定程度内大家都会予以谅解,这是任何一个人在成长阶段都会经历的过程。
但是,这并不代表什么错误都可以犯,这个社会不是所有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宠你家的孩子,给你家的孩子开脱。
孩子的“熊”,实际上就是家长惯出来的,溺爱成习性。打,动不了手;骂,张不开嘴;孩子在家是土皇上,难道在外面还是皇上吗?
家长们请醒一醒,不要在把孩子的出格行为称之为“熊”,熊比你的孩子可爱多了。有的人会想,一个小孩,能有什么破坏力?的确,撕毁名画和刻字,根本不需要什么力量,难道这种事情正适合小孩去做?
“熊孩子“就是对这类孩子行为的美化,让其感觉做出的事情都似乎可以理解,可以容忍,殊不知在这种氛围下,家长们会疏忽对孩子的教育与管教,让孩子在错的路上一去不复返。最终酿成大祸。
你见过”熊孩子“做过哪些过分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