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失温会出现死亡现象(为什么夏季也会出现失温死亡现象)
为什么失温会出现死亡现象(为什么夏季也会出现失温死亡现象)乏力嗜睡感,反应力下降,手无法完成一些最为基本的动作和工作,走路有可能磕磕绊绊,说话也开始变得吐词不清含含糊糊。中度失温(人体核心区温度35~33℃)失温可分为四个阶段:轻度失温、中度失温、重度失温、致命阶段。轻度失温(人体核心区温度37~35℃)身体会感到寒冷,浑身不停颤抖,但是颤抖还处于可控范围,手脚会感到僵硬和麻木,一些细致的手上工作无法完成。
北京时间5月22日,第四届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遭遇极端灾害性天气,截至今天上午9时30分,21名选手不幸遇难,令人痛心。部分参赛人员在赛道中遭遇了冰雹、冻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加上夜晚气温骤降,很多选手出现了失温的情况。
什么是失温?失温主要有哪些症状?应该如何预防?
简单来说,失温就是身体产热和保暖的能力长时间小于散热的能力,而导致体温越来越低的现象。失温主要是由环境低温、潮湿引起的,和保暖措施缺失有直接关系,诊断低温症的标准是中心体温低于35°C。
失温与否取决于两个因素:身体产热、保暖的能力与散热的速度。衣物湿寒、体表风冷、饥饿、疲劳、年老体弱等均可引起失温。
失温可分为四个阶段:轻度失温、中度失温、重度失温、致命阶段。
轻度失温(人体核心区温度37~35℃)
身体会感到寒冷,浑身不停颤抖,但是颤抖还处于可控范围,手脚会感到僵硬和麻木,一些细致的手上工作无法完成。
中度失温(人体核心区温度35~33℃)
乏力嗜睡感,反应力下降,手无法完成一些最为基本的动作和工作,走路有可能磕磕绊绊,说话也开始变得吐词不清含含糊糊。
重度失温(人体核心区温度33~30℃)
该阶段就非常危险了,人的意识已经开始变得模糊不清,因此反而对冷的感觉变得很迟钝,或者说根本感觉不到太冷甚至不觉得冷。从活动能力变差逐步发展为丧失活动能力,站立和行走困难,甚至是无法站立和行走,语言表达能力部分或完全丧失,身体从剧烈颤抖发展为间歇性颤抖,间歇时间越来越长直至最后不再发生颤抖。
致命阶段(人体核心区温度30℃以下)
从30~27℃,人体基本上处于死亡边缘,全身肌肉僵硬卷曲,脉搏和呼吸微弱难以察觉,丧失意志以至于昏迷。这个时候,外界稍微一点冲击都有可能导致心脏微颤而停止跳动。
为什么夏季也会出现失温死亡现象?
人体本身就是一个热原体,随时随地和外界进行热传递作用,其中温度、湿度和风力影响是导致失温的最常见因素。
即便在夏季,也会有早晚温差,由于马拉松运动会造成人体流汗湿度加大,再加上风力加大,也极容易出现热量迅速流失,造成失温现象,更不用说遇到了恶劣极端天气。
如何预防失温?
1.注意内衣的选择。户外出行的人注意力大多集中在防雨防雪,只顾保暖,而忽略了大量出汗引起的失温风险。要选择快干排汗的内衣,切忌棉质内衣。棉织品很吸汗,不容易导出从而引起失温。
2. 注意衣物的增减。在高寒地区徒步出发前将保暖衣物放在随身携带的包里,出发时穿着薄快干T恤或加一件透气好的外套。每到一个休息点就立马取出保暖衣物穿上,避免着凉和失温。
3. 注意保暖防护。如果遇上寒冷天气出行,应做好相应的防风防护措施,不要暴露在寒风中。保暖的帽子、手套、围脖、防风衣、厚袜子、防风面罩等都是大风寒冷天气出行的必备物品。
4. 及时补充体能。不要让自己体能透支,防止脱水,避免过度出汗和疲劳。备好食物和热饮,随时补充身体热量。
失温以后应该如何处理?
失温一旦发生,要科学地进行处理,否则将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使患者脱离低温恶劣环境,保持一定体力,停止登山活动或者紧急扎营。及时脱下寒湿衣物,更换干的保暖衣物。帮助患者适当进食热水、含糖的高热量食物。
使患者保持清醒状态,多使用鼓励的语言和患者不断交谈,鼓励其颤抖、关注其身体、意识的变化。轻微的失温病人可以用40℃温水浸泡、烤火、晒太阳、使用热水袋、互相依偎取暖等方法使其回温。
如果进入严重失温状态的病人,采用温水浸泡、火堆取暖等表面回温的方式就比较危险了。意识模糊和无意识的严重失温病人,表面回温后表皮毛细血管扩张导致血液中毒素回流至身体核心,所以需要就地取材制作保温包裹,同时尽早将其送往医院。失温或冻伤的部位切不可用力摩擦或擦拭,因为这极易因机械用力造成受伤部位的二次损伤。忌给患者喝酒,不可通过剧烈运动回温,亦不可擦拭或按摩患者四肢。
户外活动可能会遇到各种恶劣天气,如果认识不足或者防御不当,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失温的受害者。可怕的不是失温本身,而是我们对失温的忽视,希望大家重视野外失温的现象,及时做好预防的准备,避免悲剧重演!
来源: 央视网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