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敬伟山水画讲解(体道图真笔补造化)
韩敬伟山水画讲解(体道图真笔补造化)村飘雪香淡无尘 124cm×247cm 2010年民间艺术的原创力和想象力深深地打动了韩敬伟,民间艺术大胆的用色、夸张的造型、奇妙的构图、自由的物象组合,显示出磅礴的激情和旺盛的生命张力,这一切都启发韩敬伟进行新的艺术形式探索。1986年他创作了《阿难》《释迦牟尼》《佛像》《伽叶》等佛教题材作品,特别是《阿难》和《释迦牟尼》,将脸部夸张,占居整个画面,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将眼、眉、鼻、嘴都加以符号化式的表现,这已完全不同于此前他的工笔和写实性人物作品,预示了他创作新的方向。春度爨底下 247cm×124cm 2012年1986年至1989年,韩敬伟的四次黄河沿途考察,使他的艺术观念和表现方法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贺兰山和狼山的岩画、汉彩瓶上的彩绘、甘肃皮影、陕西彩色剪纸、凤翔木版年画、陕北的泥塑、山东的面塑等,它们表现出一种原创的艺术生命力,完全不同于学院中教授的西方和中国绘画中的程式化的方
创造形式
德国作家歌德曾说,题材是一般人都能了解的,而形式对于多数人来讲则是一个奥秘。创造形式是一个真正艺术家的天职!韩敬伟在中国画的创作中实现了“三级跳”。其一是在大学期间将学习到的西方古典绘画的写实方法用来创作水墨写实人物画,其二是在黄河之行后,运用民间艺术语言同西方现代艺术的某些因素相结合创造的带有装饰性的彩墨画,其三是90年代中期以来,创作的水墨山水画。这三个阶段既有联系也有差别,反映了韩敬伟对形式不断探索的心路历程。本节重点探讨韩敬伟形式创造的第二个阶段。
草庙老树 68cm×68cm 2010年
韩敬伟1982年毕业后,水墨人物创作告一段落,转向工笔。他毕业时创作的《开采光明的人》《矿工》,显示其良好的造型能力和素描功底,他将这种写实技巧,转到工笔人物上。1984年至1986年,他创作了《矿工的浴室》《少妇》《家庭》等作品,开始形式创造方面的新探索。《矿工浴室》采用横向构图,十余位矿工在一简陋集体浴室洗澡,这张作品仍然在关注矿工的生活,但没有像《开采光明的人》那样正面反映他们的劳动场面,而是表现他们劳动后洗澡的普通生活场景,水雾下人物的动感姿态富有变化。《少妇》《家庭》各表现一位年轻女性坐在藤椅上,脸面和发型带有风格化特点,画面色彩鲜艳。《少妇》用蓝色背景衬托人物的红色连衣裙,《家庭》则用大块红色中的花纹和黄色吉他作为背景。画中妇女红色拖鞋、黑色短裙、白底兰花的上装,形成色彩的层次节奏,右边的黑猫和背景中红布中黄色的儿童,增加了画面的情趣。这二张作品均以深黄藤椅作为过深色。画面宁静而安娴,色彩具有平面将饰风格,人物形象刻划细致但又颇具风格化的特点。这三张作品可以看成是他向新的形式创造的一种过渡,可能受到马蒂斯装饰风的影响。
春度爨底下 247cm×124cm 2012年
1986年至1989年,韩敬伟的四次黄河沿途考察,使他的艺术观念和表现方法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贺兰山和狼山的岩画、汉彩瓶上的彩绘、甘肃皮影、陕西彩色剪纸、凤翔木版年画、陕北的泥塑、山东的面塑等,它们表现出一种原创的艺术生命力,完全不同于学院中教授的西方和中国绘画中的程式化的方法。他们具有更多本真的天性,是更自然的毫无雕琢的创造,是心灵和美的情感的随意抒发,是脱离拘束的自由的艺术精神的表现。这些不同于学院派的民间艺术,却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心灵的震撼力!韩敬伟曾在户县农民画家王景龙家住宿交流,在陕北剪纸大师高今爱、王兰盼、库淑兰家拜访,观摩她们的剪纸艺术,和他们一同创作,更加深入地了解她们的创作心理和表达技巧。这些考察,使韩敬伟了解到,农民艺术家虽没有正规地进艺术院校学习创作技巧,但他们能用身边随手拈来的材料进行创作,剪纸、绘画、面花、布贴、刺绣、泥塑,都能表达他们纯真的感情,而且创造了另一种质朴纯正的艺术形式美!
春度香椿坪 97cm×178cm 2010年
民间艺术的原创力和想象力深深地打动了韩敬伟,民间艺术大胆的用色、夸张的造型、奇妙的构图、自由的物象组合,显示出磅礴的激情和旺盛的生命张力,这一切都启发韩敬伟进行新的艺术形式探索。1986年他创作了《阿难》《释迦牟尼》《佛像》《伽叶》等佛教题材作品,特别是《阿难》和《释迦牟尼》,将脸部夸张,占居整个画面,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将眼、眉、鼻、嘴都加以符号化式的表现,这已完全不同于此前他的工笔和写实性人物作品,预示了他创作新的方向。
村飘雪香淡无尘 124cm×247cm 2010年
1988年他创作了《春耕》,将立体主义几何性的方法揉进水墨景物之中。另外他画了三张143×365cm的大画,即《黄河船夫》《戈壁风》《春之歌》,这组作品源于作者对黄河沿岸风情的考察,表现手法既有写实的成份,又有表现的夸张的因素。《黄河船夫》,表现出黄河激流中船夫们摇桨劈波斩浪奋力前进,此作强调黄河奔腾磅礴的气势和船夫用力摇桨的力量,是一张重要的主题性绘画大作。《戈壁风》,画六位妇女在戈壁大漠中逆风前行,广阔的沙漠与凛冽的寒风,既造成人们生存之险恶环境,同时又磨炼人们坚韧的意志。画中艰辛前行的妇女和自然风沙的冲撞,揭示生命与自然的搏斗,表现生命的顽强和生存的力量。《春之歌》,则以略为夸张的手法,描绘西北少数民族歌舞的场景,欢乐的歌声和轻快的舞蹈,使画面洋溢着春天的生机和戏剧性效果。这三张作品将水墨和工笔结合,将写实因素转换成样式表现,从古典写实向装饰与表现性发展,这是韩敬伟进行形式探索的重要步骤。
甫润春山 89cmx60cm
1989年至1992年,韩敬伟将四年黄河考察的经验体会进行消化,集中精力创作,画出了《社火》《走西口》《曾经的战争》《玩耍》《早春》《山妹子》《望失口》《青藏》《童年的回忆》《横渡》《和谐系列》等一批新作品,进行水墨艺术形式的新探索。渗入心骨的黄河精神,梦魂莹绕的民间艺术和民族风格,成为他创作的巨大动力和形式参照。他从学院写实风格及工笔严谨的造型中走出来,走向水墨抽象、构成和表现。他在这一段时期的水墨作品,注重融入敦煌壁画中的造型特征、汉画像石中的平面构图、民间年画中的夸张形象。
盖楼泉村 68cm×45cm 2010年
西方现代艺术在突破文艺复兴以来形成的古典写实绘画传统时,必须要在写实之外寻找新的语言参照系,毕加索在非洲黑人雕塑中发现了夸张变形新的造型因素,马蒂斯则在东方工艺美术中找到了“阿拉伯风”的装饰特点。原始艺术、非洲雕塑、东方风格,均成为西方现代艺术进行变革的重要力量和新的形式的重要参照。韩敬伟在突破学院写实传统时,从我国民间艺术、壁画艺术中找到有别于写实艺术的绘画语言,进行新的形式创造。
谷静风轻 124cmx247cm 2013年
1989年他创作的大幅作品《曾经的战争》,借鉴北魏壁画人物造型特点和敦煌壁画中飞天形象的动态形式,用扭曲和飞奔的人体来象征过去的战争情景。同年创作的《社火》《玩耍》《走西口》强调平面性和块面构成。《社火》借鉴民间年画和古代戏剧人物形象,运用圆形、三角形等几何语言,将大块黑、灰的块面和白背景对比,将墨的傅染同线的运用结合,成功地将民间风俗题材转换成现代水墨艺术形式。《玩耍》则用横平竖直的块面进行拼站,中间的圆形似乎为一儿童的头部,块面围绕头之圆心向四周伸展,具有儿童画般的稚拙感,亦呈米罗式的现代形式。《走西口》中强壮粗大的黑衣男子裹着女人,与行走的马匹占居画面的主要位置,形象突出,有溢出画面之感,马身上的毛发用整齐的短线条加以描绘,画面平面装饰感强,形象古拙质朴,具有原始之生命力量。他于1990年画的《和谐之一》《和谐之二》,1991年画品《青藏》《望夫口》,探索墨和色的虚幻闪烁的效果,人物形象被模糊化,成为画面整体效果的组成部分,现实和梦幻、存在和过去、人物和背景,和谐地交织在一起。这批作品是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中国水墨形式探索的代表性的成果。
归路出云斜 124cmx245cm 2016年
1992年韩敬伟又创作了《早春》《横渡》《山妹子》,使这一风格得到强化,其绘画技术也达到新的高度。《横渡》和《早春》用灰色调作主调,前者描绘二位牧民牵着三匹骆驼向前行走穿越戈壁,高大的骆驼和质朴的牧民与大漠云天浑然一体,苍茫浑厚。《早春》则春云浮动,万木回春,墨色晕染的偶然效果十分贴切地表现出春天的云雾,画面气韵生动,坐在扁担上小憩的担柴农妇神态自若,八头绵羊刻划细腻,它们觅食的动态增加画面的自然生气。《山妹子》中,民居方格木窗被房前树林遮掩,左边山妹子绿色的长衫与右边葱郁的树林形成对映,色墨互渗,绚丽协调,充满乡间诗意。该画获加拿大首届“枫叶奖”(国际)中国书画大展银牌奖。1992年也是他收获的一年,他将自1982年以来十年创作的作品进行总结,成功地在辽宁省美术馆和中国美术馆举行个人画展,作品《走西口》《春之歌》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此二次展览获得良好的反响,他被誉为“向自由王国追寻”的画家,“厚土滋养出的英才”。这二次展览,向艺坛和社会展示了韩敬伟水墨创作的十年成就,使他成为新时期水墨创作的重要的青年画家。
空山鸟鸣 96cm×60cm 2012年
1993年至1997年的五年间,韩敬伟思考与探索的中心问题是水墨和色彩的有机结合以及水墨画的现代形式问题。他开始探索将西方表现主义、立体主义方法,同中国民间艺术因素结合,创造出新的当代水墨形式。这条道路林风眠、张仃曾经试验过。林风眠从1940年代到1980年代用了五十年时间,借鉴印象主义的色彩、立体主义的几何语言及表现主义方法,创作了风景、戏剧人物、静物、花鸟等题材的作品,为中国画的现代性转换作出了重要贡献。张仃曾在1956年随中国文化代表团到法国后,拜见过毕加索,他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创作了一批被称为“毕加索加城皇庙”的现代水墨画。林风眠和张仃都十分重视民间石刻、剪纸、皮影、泥塑、腊染等艺术形式,他们看到中国民间艺术中的夸张、变形、非写实之想象因素,和西方现代艺术形式具有某些相似性,二者结合并加以新的创造,开创中国水墨绘画的新的道路,韩敬伟在这条道路上继续前行。
林密鸟声幽 89cmx60cm
1993年韩敬伟创作《回娘家》《心曲》《社戏》《麒麟送子》,其显著特征是加强色彩的作用。《回娘家》借鉴“点彩派”技法,用黄色和蓝色小色块组成如秋天树丛般的背景,中间是母子骑着毛驴在行走,人物形象作几何性处理。《社戏》塑造了二位戏剧人物,头部表现为侧面,但眼睛则画成正面,服装的几何性构成显示红、黄、黑、灰、白之间的对比。《麒麟送子》,大块绿色背景衬托张开大嘴的麒麟,背上正面坐着手持荷花身着白衣的男童,麒麟造型借鉴汉画像石有关麒麟形象的特点。这组作品的题材选取民俗民风内容,色彩鲜艳,形式感强。此后韩敬伟深入思考一个问题,即色彩和水墨的矛盾关系。的确,色墨相辅辅成,但也相对相克,具有矛盾性。晋唐绘画是随类赋彩,宋元明清水墨占主导地位后,色彩作用慢慢减弱了。色墨结合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韩敬伟认为,过于追求色彩变化会失去墨的表现力,没有色彩运用和变化又可能与古人的水墨相雷同。韩敬伟一方面保持色彩的优势,并使用矿物质颜料,增加色彩的厚度。另一方也使墨韵得到发挥,或以墨化色,或以色衬墨,使墨色和谐,相得益彰,各司其职,各得其所,既对立又统一,共同创造画面形式。1996年他创作的《门神》和1997年创作的《战边关》,前者用红色画出尉迟恭的脸色,怒目圆睁,手举长剑,坐骑白虎,镇妖除害。此画是将年画中门神尉迟恭、秦叔宝守护唐太宗的形象加以再创造的成果。《战边关》则用红色画出城楼上的栏柱和飞檐,执戟作战的女子造型宛似皮影形象,正方形画面中并没有交战场面,用女将和城楼作为符号,象征性地表达战边关的场景。这一时期创作的作品还有《祈祷》《将军与僧侣》《假日》《清歌》《藏民》《午会》《苏醒》《自由的呼唤》《坐着的女裸》等,全部用正方形构图,多以石青、石绿、赭石、藤黄等色,加以墨色和墨笔线条,进行造型,画面构图饱满,形象和景物都是近距离加以并列表现,抑制三度空间而呈平面装饰性,视觉效果强烈。这组作品运用圆形、筒体、锥体等几何形为基本造型语言,将人物的颈子、脸部拉长变形,肢体和手臂也作夸张处理,直线和圆弧线交替使用,立体主义语言和表现主义方法综合运用,创造出一种崭新的墨色交融的水墨抽象表现主义,画面形象和造型语言与方法,均具有强烈的当代性和前卫性,体现了韩敬伟在中国画形式创造上的不断探索的试验精神。这组作品,创造出中国画的新的视觉图式,是将西方现代艺术因素,同中国画的色彩与水墨方法及民间艺术中的想象夸张手法相结合,综合创新的结果,从一个方面有力推进了中国画的当代进程。(陈池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来源:丹青圃)
画家简介
韩敬伟,笔名老坡。1957年生。1982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李可染画院研究员。
主要作品曾获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铜奖;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奖;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铜奖;全国第二届中国画展银奖;第二届“中国美术金彩奖”展铜奖。主持中国山水画专业教学建设与改革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主讲《山水画技法》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出版教材《笔墨训练教程》《山水写生教程》《韩敬伟扇面集——山水教学稿》。出版画集《韩敬伟艺术探索》等十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