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相声演员张文琪(张文琪前卫)
天津相声演员张文琪(张文琪前卫)四是曲艺演员大多能写能演,能边唱边弹(拉),具有高超的摹仿能力,脑子反应敏捷随口就来,能将人物形象刻划得惟妙惟肖,事件的叙述引人入胜,从而博得听众的欣赏。三是曲艺主要是听觉的艺术,在听众的思维想象中与演员共同完成艺术创造。曲艺的主要艺术特征有以下几点。一是表演形式主要是以“说”和“唱”为主要表现手段,所以要求曲艺语言必须生动活泼,简练精辟并易于上口。曲目和书目的内容以短小精悍为主,便于流传。二是曲艺不像戏剧那样由演员装扮成固定的角色进行表演,而是以“一人多角”的方式把各种人物、故事展现给观众。因而曲艺表演比之于戏剧,简便易行、化妆简单且不占场地。
写在前面
曲艺来自民间,是大众艺术。中国的曲艺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历史记载先秦时期,就有民间曲艺流传,到唐宋时期已渐趋繁盛,明清时期遍地开花。我国各地、各民族都创造了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点的说唱艺术。曲种、曲目和表演家浩如烟海。要说全、说深、说透曲艺艺术是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浩大工程。本文仅尝试以当代八十余年,地域主要在山东省范围之内,曲种为现代最流行的种类,作品和人员仅涉及是部队(或曾经是)的文艺战士。从曲艺在部队文艺团体的地位、部队曲艺大事记、部分曲艺优秀作品、部分曲艺作家和演唱家等几个方面,大体记录一下济南军区(含山东军区和抗日、解放战争时期根据地)曲艺事业的发展脉络。由于受个人水平所限,尽管也查阅了不少历史资料和访问了徐桂荣等部分老艺术家,还是挂一漏万,仅供参考而已。
中国人民解放军文工团
一、曲艺艺术的特点奠定了其在部队文工团的地位。
曲艺的主要艺术特征有以下几点。
一是表演形式主要是以“说”和“唱”为主要表现手段,所以要求曲艺语言必须生动活泼,简练精辟并易于上口。曲目和书目的内容以短小精悍为主,便于流传。
二是曲艺不像戏剧那样由演员装扮成固定的角色进行表演,而是以“一人多角”的方式把各种人物、故事展现给观众。因而曲艺表演比之于戏剧,简便易行、化妆简单且不占场地。
三是曲艺主要是听觉的艺术,在听众的思维想象中与演员共同完成艺术创造。
四是曲艺演员大多能写能演,能边唱边弹(拉),具有高超的摹仿能力,脑子反应敏捷随口就来,能将人物形象刻划得惟妙惟肖,事件的叙述引人入胜,从而博得听众的欣赏。
以上这些特点都契合了部队的需求和战士的特点,使曲艺艺术必然成为部队文工团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所以自1949年5月4日前卫文工团建团之日起,前卫的曲艺艺术就和歌舞、戏剧、音乐等艺术门类一起,共同组成了这个部队文艺团体的大家庭。甚至在前卫建团之前,分布于山东各根据地的部队文工团(宣传队),曲艺创作演出就已经开展的如火如荼。八十几年来依靠曲艺人才辈出、作品丰富优秀、战士喜闻乐见和演出不受场地限制等特点,曲艺艺术一直在部队文工团充当着文艺轻骑兵的角色。
中国曲艺志(本文参考书)
二、前卫曲艺大事记
1940年抗日战争时期,山东的抗日部队就有杨星华,绰号“半台子戏”(鲁中南军区八路军宣传队),创作演出了山东快书《大战岱崮山》、《二曹大闹蒙阴城》等反映战斗场面的曲艺作品,备受战士欢迎。胶东军区国防剧团的栾少山创作演出的山东快书《大臭虫》,1943年还获得胶东根据地“五四”文学艺术大竞赛一等奖。渤海军区剧团的曹永山和王桂山联合编演的鼓词《大摆地雷阵》、《跳城》和丁方瑞创作的山东快书《八里庄战斗》、《打田柳庄》等,唱遍了抗日战场的前线后方。当年渤海根据地老百姓流传有“耀南剧团不用听,不是老曹就老丁”的口头语,可见影响之大。
1945年解放战争时期,栾少山(胶东军区文工团)创作演出了快板书《刘兰香》和歌剧《解放》等。张富忱(晋鲁豫军区宣传队)创作演出了《大战杨湖》、《打阳谷》等曲艺作品。刘学智(胶东军区文工团),徐桂荣(渤海军区文工团)等曲艺演员也开始了创作演出曲艺作品,为解放军战士鼓劲歌唱。山东鲁中、鲁南、滨海、胶东、渤海以及冀鲁豫边区解放区的部队曲艺工作者,一手拿枪,一手拿鼓板,充分发挥曲艺文艺轻骑兵的特点,边战斗边演出,创作演唱了大量的优秀曲艺作品,为解放全中国做出贡献。
1951年6月,受华东军区派遣,山东军区文工团在军区文化部杨觉民和文工团张展团长的带领下,赴东北地区慰问志愿军战士,历时三个半月。曲艺名家刘学智、王桂山、徐桂荣等参加了慰问活动。大家深入部队搜集素材,边创作边演出。这次慰问志愿军,王桂山、刘学智根据搜集的素材,创作演出了山东快书《一车高粱米》,李二、刘学智创作演出了《三只鸡》等全军有影响的曲艺作品。
1952年7月,山东快书《一车高粱米》、《三只鸡》在山东省文联举办的“山东省文艺创作评奖”中分获甲、乙等奖。
1953山东军区文工团进行改编,为适应部队需求,文工团正式设立了曲艺队。
1953年6月,李二、李玉山编写的《海防线上的子弟兵》(文艺丛书)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1954年7月至1955年2月,山东军区文工团代表华东军区赴朝鲜慰问志愿军历时6个月。曲艺家张军、徐桂荣的山东琴书《梁祝下山》、《大刚与小兰》唱遍了朝鲜新义州至三八线的整个朝鲜,深受志愿军指战员欢迎。
1955年1月,李玉山的《石泉湖》(曲艺丛书)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国戏曲志(本文参考书)
1955年2月,山东军区改建为济南军区,山东军区文工团改称济南军区前卫文工团。下设戏剧队、音乐队、舞蹈队、曲艺杂技队、舞美组和创作组。
1957年,山东省举办曲艺汇演。前卫文工团马增昆表演的评书《七煞闹花灯》获表演一等奖。刘秀德、徐桂荣演唱的山东琴书《梁祝下山》获演唱二等奖,李自爱、徐桂荣演唱的河南坠子《小姐妹捡棉花》获演唱三等奖。
1958年5月,高昂、冯予、李二的《新闻号外》由山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959年11月12日,济南军区与沈阳军区部队文工团交流演出,曲艺队随文工团出发,历时两个多月,迎风冒雪走遍了黑龙江畔,长白山麓和渤海前线的所有部队,下连队进哨所,采访英雄慰问伤病员,边演出边服务,给沈阳军区广大官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60年前卫文工团的合唱队、舞蹈队、民族乐队和曲艺队合建为前卫歌舞团,话剧队改建为前卫话剧团。
1961年12月,张军改编的《温酒斩华雄》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1962年,山东省文化局在济南举办山东琴书流派座谈会,历时7天,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副主席陶钝、高元钧莅临指导。徐桂荣、畅雪丽示范演唱了东路山东琴书《梁祝闹五更》,刘秀德、徐桂荣示范演唱了现实题材山东琴书作品《将军让车》。
1963年2月初至5月初,前卫歌舞团奉命参加中央慰问团,在总政文化部副部长李伟的带领下赴四川成都、重庆等十五市地慰问对印自卫反击战作战部队,曲艺家刘秀德、徐桂荣、林晓华、姚念贞、许冠英等随团慰问作战部队。
1964年4至5月,全军第三届文艺汇演,由王群生、徐桂荣创作,刘秀德、徐桂荣、朱桂英演唱,姚念贞等伴奏的山东琴书《姑娘的心愿》,获得优秀节目和优秀创作奖。同年由中国唱片公司将刘秀德、徐桂荣等演唱的山东琴书《姑娘的心愿》、《黄焖鸡》、《张老汉吓了一大跳》三个唱段,灌制成唱片一套五张公开发行。
1976年4月,济南军区组成曲艺代表队去南京参加全军(南方片)曲艺调演。人员由原前卫歌舞团曲艺队艺术家徐桂荣、姚念贞、吉连军等同志,加上从26军、67军、山东省军区和军区装甲兵等借调的李乃高、徐聿生、许冠英、杨福生、李绪胜、尹宝生等25人组成。山东琴书《老解放》、相声《登山队长》、数来宝《两个指导员》等节目参加了组台演出。
1976年济南军区曲艺代表队去南京 参加全军(南方片)曲艺调演
1976年6月12日,曲艺家徐桂荣、姚念贞、许冠英、王云台、李绪胜、徐聿生、李乃高、尹宝生、黄志强等15人去北京,代表解放军参加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全国曲艺调演。调演开始前,受总政委托代表中央军委赴大同、秦皇岛、天津和唐山等地慰问了北京军区所属部队。
1977年1月,前卫歌舞团重新设立曲艺队。张西文任队长,徐桂荣任教导员。(1969年10月前卫歌舞团因文革被撤销。1970年7月成立济南军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部分曲艺演员保留在歌舞中队。1976年4月重新恢复济南军区前卫歌舞团)。
1979年3月,前卫歌舞团曲艺队许冠英、范元斌、李连伟等部分艺术家随团参加中央慰问团赴广西前线慰问部队,历时40余天,行程6千余公里,先后在南宁、桂林、兴安和全州等地为部队演出53场,观众达8万多人,受到中央首长的表扬。
1979年11月6日至12月15日,受中央军委、军委三总部委托,济南军区前卫歌舞团以曲艺队为主组成二十四人的演出小分队,赴西沙群岛前线慰问演出,历时40天。期间遇到了许多困难,有时甚至危及到生命,全队同志团结一心、同舟共济,与各种困难做斗争,顺利完成慰问演出任务。在40天的时间里,小分队空中航行近6千公里,海上航行约9百海浬,陆地行程约200公里。这一次出发共带了可演出的节目10多个小时。为了有针对性的为守岛战士服务,他们前期专门联系了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等已经慰问过西沙群岛的文艺团体,有针对性的准备了包括曲艺、器乐、声乐、戏剧等节目形式。专门购买了3斤优质山东白菜籽和1斤大葱籽。携带了“傲蕾、一兰”等几部最新上线的电影。带了照相机、胶卷和照片洗印设备。带了钟表零件、机油、修理工具和理发工具,还带了肥皂、洗衣粉、针线等若干。40天的时间,大部分同志“一专多能”,共为战士大型演出26场,为炊事班和值勤点的战士演出随时随地。为守岛战士照相洗印170余个胶卷,为战士缝洗衣服150余件,理发55人次,修理钟表85只、航海钟10只、电唱机2台、手电筒6个、收音机5个,为守岛干部战士诊病治疗若干次,集中辅导战士文艺骨干11批次等。
为表彰这次慰问演出任务的顺利完成,济南军区政治部给演出小分队记集体“三等功”一次。济南军区“前卫报”1980年1月,分别以“山东物种栽西沙、战友情谊永相连”和“西沙战友来信”为题,两次刊登文章宣传报道这次慰问活动。
济南军区前卫歌舞团赴西沙群岛慰问演出小分队合影
1980年1月20日至2月10日,前卫歌舞团曲艺队在46军副军长和临沂地委副书记的带领下,赴临沂老区慰问演出,先后走访慰问了临沂、临沭、郯城、苍山、费县、平邑、沂水、莒县、莒南、沂南、蒙阴、沂源、日照等县并上门看望了部分支前模范、军烈属等。
1980年9月18日,受中国共青团中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和北京市电视台的联合邀请,济南军区前卫歌舞团曲艺队的徐贵荣、姚念贞、许冠英、杨福生、吉连军、商清秀、米永健和张文琪等一行八人来到北京。和同时得到邀请的中央广播说唱团的相声演员马季、唐杰忠、姜昆、李文华,中国铁道文工团的相声演员侯耀文、张志宽,军委工程兵文工团的快板书演员高明远,河北省曲艺团的快板书演员常志和军委基建工程兵文工团的单弦、空军政治部歌舞团的相声等七家单位三十余人共同举办“庆国庆曲艺专场”演出。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中央电视台录像,为“十一”播出做准备。专场演出特邀侯宝林同志做艺术指导。在北京的七天时间里,先后在中央中直礼堂、中山公园音乐堂和北京物资局礼堂等公演四场,场场观众爆满掌声热烈。驻京的新闻媒体给予了及时宣传和充分报导,在北京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1980年9月曲艺队部分同志在北京演出
1982年3月9日,济南军区前卫歌舞团曲艺队的徐桂荣、赵希臣、周斌、董惠丽、姚念贞、杨福生、商清秀、贾祥玺、李汝贡、张文琪等一行十人和海军政治部歌舞团的常宝华、常贵田,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的牛群、赵福玉、赵建国、张文甫、陈秀敏,广州军区战士歌舞团的张继良,昆明军区国防杂技团的李宏、吕中甫,福州军区前锋歌舞团的耿俊奇、吴庆瑞,军委二炮文工团的魏兰柱,国防科工委文工团的王双福和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的徐林达、顾之芬、杨福蓬、于紫菲等 66人组成解放军曲艺代表团,去苏州参加全国曲艺优秀节目(南方片)观摩演出,历时23天。参加观摩演出期间还代表总政在苏州、常熟、无锡和常州等地慰问了部分南京军区所属部队。前卫曲艺队创作演出的山东琴书《慈母心》获作品创作二等奖,表演一等奖。
1982年10月16日至12月17日,济南军区前卫歌舞团曲艺队的徐桂荣、姚念贞、杨福生,赵希臣、商清秀、刘燕君、李汝贡、张文琪等八人,联合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福州军区烽火歌舞团、武汉军区胜利歌舞团、广州军区战士歌舞团、海政歌舞团、空政歌舞团、军委工程兵文工团和基建工程兵文工团的曹莉、牛群、赵福玉、杨子春、史琳、许默文、耿俊奇、程国栋、吴庆瑞、唐文光、赵建国、张文甫、张继良、刘冰、冯书本等军旅表演艺术家40余人,组成解放军“总政慰问团”,由总政文化部郝干事任团长、徐桂荣同志任教导员,代表中央军委和军委三总部赴福建前线慰问部队。历时六十天,正式演出四十多场,小型演出随时随地,受到了福州军区前线官兵的热烈欢迎。
解放军慰问团在福州(部分人员)
1985年12月,部分曲艺家参加济南军区和山东省联合慰问团,在军区迟浩田政委的带领下,赴云南老山前线慰问自卫反击战作战部队,同志们有时冒着生命危险,深入猫耳朵和前沿阵地,有时一天演出七八场节目鼓舞士气。有的同志火线入党。
1989年9月,在军区文化部田爱习部长的带领下,前卫歌舞团部分音乐、曲艺节目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全军纪念建国四十周年联欢演出。
1990年10月,部分曲艺演员赴京参加第一届中国曲艺艺术节演出活动。
1995年10月,前卫歌舞团曲艺演员随解放军代表队,赴河南参加第二届中国曲艺节,相声《关键时刻》等四个作品,三个节目获“牡丹奖”。
1996年6月,前卫歌舞团有三件曲艺作品参加了第一届全军新作品评奖,其中相声《嫂子》和《爸爸的故事》分获二、三等奖。
1997年4月,在第二届全军新作品评奖中,前卫歌舞团的河南坠子《母亲河》获一等奖。
1998年8月至10月,部分曲艺演员随团到石首、荆州、洪湖和沙市等地参加抗洪救灾慰问活动,演出20余场,观众达3余人。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