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钟华最新书法作品(于钟华博士在书法档案中的谬误之一)
于钟华最新书法作品(于钟华博士在书法档案中的谬误之一)笔法并非唐朝几名大家的专利,我们可以翻阅隋唐时代的碑帖,无论是出自何人之手,以现今的审美要求,皆可成为一代名家,与其他几名大家又有何区别?难道别人也是世代单传?这些碑帖只证明了在那个年代写一手好字就如穿件华服于街中行走一样,太普遍了,只怪于博士孤陋而寡闻了。大家可以重温百家讲坛《书法档案》第一集。下回于钟华谬误之二,欲知后事如何,敬请关注陈门书法。
第一集,皇帝书法班引伸的有关书法笔法"秘传"中的理论错误。
根据本人对汉字书法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汉字的笔法,这套承载着汉字血脉的书法笔法贯穿着汉字的整个历史演变过程,并非如于博士所讲的是"密而不外传的秘技"相反书法笔法是路人皆知的书写方法,也就是说,所有有机会读书的人都会使用这套笔法,而且是只要学会最基本的笔画配上文字结构口诀就能在短期内书写出各自风格的书体。为什么说书写笔法是路人皆知的?其一、文字的本身是传播要素,是当期社会信息传播的唯一途径,认其字,必学其法。其二、笔法并非只有在晋唐时期才有的产物,而是由始至终伴随着汉字成长的书写法则,早在隶书的创立,笔法已是形成一套完整的规则(隶书古时候称为真书)。其三、隶书在当时洛阳太学府前的"熹平石经"就是大众学习的范本,从逻辑上说,老师教你认字会不教你书写吗?,既然教你书写,又会是个"秘密"吗?
于博士因为要坐实"秘密"的真实存在,引用了武术传统传授方式来比喻书法的传授过程,列举了武术有内外功之分,书法也应有内外功之分。想必于博士也是个武术迷,要么不会这般猜想,但是于博士忽略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行业的特殊性,武术为高危行业,冷兵器时代,身怀武功,就如身藏利器,因此有内外功之分,所以要择人而授。又如医术一样,在择人授业时必须为心性善良,天资聪颖,胆大心细等条件才能得以选取。这两类都是人命关天的行业啊!但书法有这个必要吗?更何况孔夫子早就倡导"有教无类"读书写字是无分老少尊卑的,书法有心法也是为了更好的学习知识而已,比如说,我们小学学的乘法口诀,就是心法,是个秘密吗?就算笔法是个秘密,那为什么唐代之前所有的汉字都藏有笔法的痕迹?
再有是皇帝书法班的故事,于博士真的似亲临其境一样揣测着唐朝皇帝与大臣们的心思。有趣!皇帝真的是为写书法,出大家而专门培训这六十名学员吗?这有点象某些机构办的兰亭奖冲剌班的味道。执掌教官分别为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其中虞世南还是皇帝的老师,三名顾命大臣攻守同盟,欺君罔上,该当何罪?故事讲述三名老师对学生只传外功,不传内功"笔法"。那么外功是什么?就象现在书法一样临帖?这里又有一个逻辑上的错误,既然虞世南为皇帝的老师,他曾经有没有将内功心法教给皇帝?,也就是说皇帝有没有得到虞世南老师的"真传"笔法?如果没有,那么皇帝就不知有内功的秘技,如果有,难道皇帝就看不出老师们没有将"内功笔法"传给学生,难道三位大臣就不怕犯有欺君之罪?于博士看宫斗剧多了,以至将剧情搬进了德高望重的百家讲坛里。
笔法并非唐朝几名大家的专利,我们可以翻阅隋唐时代的碑帖,无论是出自何人之手,以现今的审美要求,皆可成为一代名家,与其他几名大家又有何区别?难道别人也是世代单传?这些碑帖只证明了在那个年代写一手好字就如穿件华服于街中行走一样,太普遍了,只怪于博士孤陋而寡闻了。
大家可以重温百家讲坛《书法档案》第一集。下回于钟华谬误之二,欲知后事如何,敬请关注陈门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