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揭阳渔湖陇上村村名的由来(揭阳潭角村名的演变)

揭阳渔湖陇上村村名的由来(揭阳潭角村名的演变)提起锡场潭,揭阳民间又有许多传说。1958年,地方行政区域变更,撤区建乡,渡头村顶、下寨的人口还不足成为一个行政乡,乃与近邻小村尚礼、肇沟、阳美合成一个大乡,这样,便必须另起一个统一认同的乡名。因为这些村落,都在榕江北河之滨,榕江北河,古时江面宽阔,江水很深,而且有好多处形成了深潭,潭前溪段有一个,锡场溪段有一个。锡场溪潭在渡头村东北,渡头这片地,古时也有“潭角”之称,因此,取乡名“潭角”,几个自然村都能接受。那又为何称“顶寨、下寨”呢?渡头许氏兴旺发展,人口众多,便有的子孙到外地另创家业。大概于清代后期,渡头许的“春房”后代,便另择地于本寨南边约一公里处新建一村,逐渐发展,成了一个自然村,都是渡头许氏,一在北边,一在南边,人们为区别,把北边主村称为“顶寨许”,南边新村称为“下寨许”或简称“顶寨”、“下寨”。至于称“潭角村”,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事。

揭阳磐东镇有个潭角村,村民姓许,创寨至今,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在这几百年间,数易村名,先称“潮临”、再称“渡头”,又称“顶寨”、“下寨”,解放后才称“潭角”。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来看许氏入潮的历史。

潭角村许氏的根源,来自于福建南诏,唐朝末年,因避战乱而迁入潮州。在府城对面的韩山创立村寨。经300年间,兴旺发达,韩山许氏,在潮州赫赫有名。从二世祖许申公至以下十一代,有文武仕宦41人,其中进士出身者19人。宋理宗时许珏为驸马,故有名贤世家之称。谁知在这鼎盛之时却遭奸害,诬告许珏子孙私通蒙古元番,企图为元兵内应。宋帝大怒,下令剿灭韩山许氏一族。幸而先得密报,子孙逃亡四方。有一世系许光祖,字福南,号致远,赐进士出身,官至湖广武陵县尹,升东昌府知州,后辞官归隐,“韩山事件”时与弟光族,避居豹岗。见揭阳县地理优越,乃遍历揭阳山川,至磐溪西北,见一片平川,碧水环绕,田畴广阔,林木苍翠,古溪扁舟,风景如画,遂与三弟在此创立村寨。因见潮涨时,水势汹涌,沟港皆满,乃以“潮临”为村名(村中现有“潮临古庙”存在)。韩山事件平息,光祖公置业有谷万七石,潮临人称光祖为万七公。光祖长子君佐,乡进士,授湖南武昌县教谕,不仕,回家隐居,为潮临村之始祖。子孙分春、夏、秋、冬四个房份。

为什么又称“渡头”呢?

其实许氏并无正式更改村名。只因村之南面有一大村,原名“乔林”,但人们口头都称“潮林”,两村相邻,村名音相同,容易引起混淆,发生误会,而潮林寨是创于宋理宗朝,年代较之久远。所以,社会人只好改变潮临村的叫法。潮临村地近榕江,与锡场寨隔江相对,这里是交通要道,是县城通蓝田都的必经之路,所以设有渡口,接引行人,人称锡场渡,渡的都是潮临人,潮临村离渡口不远,故被人称为“渡头村”。久之约定俗成,潮临许氏也只好承认,而其原来的潮临村名反而被人遗忘了。

那又为何称“顶寨、下寨”呢?

渡头许氏兴旺发展,人口众多,便有的子孙到外地另创家业。大概于清代后期,渡头许的“春房”后代,便另择地于本寨南边约一公里处新建一村,逐渐发展,成了一个自然村,都是渡头许氏,一在北边,一在南边,人们为区别,把北边主村称为“顶寨许”,南边新村称为“下寨许”或简称“顶寨”、“下寨”。

至于称“潭角村”,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事。

1958年,地方行政区域变更,撤区建乡,渡头村顶、下寨的人口还不足成为一个行政乡,乃与近邻小村尚礼、肇沟、阳美合成一个大乡,这样,便必须另起一个统一认同的乡名。因为这些村落,都在榕江北河之滨,榕江北河,古时江面宽阔,江水很深,而且有好多处形成了深潭,潭前溪段有一个,锡场溪段有一个。锡场溪潭在渡头村东北,渡头这片地,古时也有“潭角”之称,因此,取乡名“潭角”,几个自然村都能接受。

提起锡场潭,揭阳民间又有许多传说。

锡场潭,其深不可测,而且形成一条地下河,直通曲溪的缶灶。据传说,涨潮时缶灶潭便起漩涡,水从锡场潭涌出,退潮时则锡场潭起漩涡,水从缶灶潭涌出。每逢新亨、锡场地区大暴雨时,山洪冲入榕江,水色变黄,还未流到榕城河段,而缶灶河便有黄色洪水泄出,可见其地下河是相通的。传说,明朝年间,榕江北河赛龙舟,便有一条乌龙钻入深潭。现在还留有儿歌:“红龙红酣酣,乌龙钻入潭,白龙磨去看,黄龙划溪中。”传说乌龙是龙砂村所造,因为用古铜钱做龙鳞,使乌龙成了活龙,故而钻入龙洞。而今,五月龙舟下水,必先到深潭献纸。解放前,渡头村有不少专门捞深河蚌者,曾有人连接两支长竹竿,于潮水退尽,水位最低时也探不着潭底。

潭角之名,自此代替了渡头,就算行政区域数变,乡改为村,潭角又拆出阳美、肇沟两个自然村,只与尚礼合成一个行政村,也仍以“潭角”为名。

▶ 潭角古渡(图)

揭阳渔湖陇上村村名的由来(揭阳潭角村名的演变)(1)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