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杀绿脚趾镜头内容(谋杀绿脚趾如何把一个)
谋杀绿脚趾镜头内容(谋杀绿脚趾如何把一个)有影评人评价:“本片其实是用正统的方式拍摄了一部没有实际意义的电影”。确实,从情节上来说,整部电影并没有清晰的主题,甚至有些情节到最后都没有解释清楚,这种模糊感让观众对电影评价也是两极分化严重,一部分人奉为神作,而另一部分人则批评这么无聊的片子为什么会评分这么高。如果光看故事简介,这是一部没什么新意的黑色幽默电影。但是科恩兄弟从不按常理出牌,采用一种随机开始又随机结束的叙事结构,和诸多反传统和反情节的叙事手法,剧本中加入了大量的对于剧情推进作用不大的台词和镜头,减缓了故事的节奏,很多情节就算剪掉也不会对影片本身的架构造成任何影响。人物的不少对话和行为是无逻辑的,就像随机发生。不少情节在刚开始就止步不前,没有任何铺垫。把《谋杀绿脚趾》归类为某种具体类型的电影是件困难的事,整体上看起来是个喜剧片,但是剧情“烧脑”程度不逊于一些悬疑电影,人物设计和对白荒诞十足,有黑色电影诸多元素,而多处超现实主
奉献过无数经典的科恩兄弟,哪一部最受影迷喜爱?
是获奖无数的《老无所依》?确立独特风格的《冰血暴》?温情脉脉的《醉乡民谣》?还是复古别致的《大地惊雷》?其实是1998年的《谋杀绿脚趾》,这部电影为科恩兄弟吸引到数量巨大的死忠拥趸。有几组数据为证:IMDB的Top 250电影中它排143位,《帝国》杂志评选的Top 100电影中,它高居第24位,这代表了专业媒体和资深影迷的认可。虽然离上映已经过去22年,但在欧美录像带市场和网络上依然火爆,相关收入已经是当年1700万美元票房收入的数十倍。
这部作品在国外的影响已经超出电影本身,派生出了“督爷主义”(Dudeism)、怪咖文化等,成为一种亚文化现象。2002年,《谋杀绿脚趾》的影迷在路易斯维尔市举办了第一届粉丝集会,此后每年一届从未间断,并扩大到纽约、伦敦、东京等城市,很难想到还有哪部电影有这种粉丝凝聚力。
把《谋杀绿脚趾》归类为某种具体类型的电影是件困难的事,整体上看起来是个喜剧片,但是剧情“烧脑”程度不逊于一些悬疑电影,人物设计和对白荒诞十足,有黑色电影诸多元素,而多处超现实主义情节使全片看起来很诡异,难怪《帝国》杂志直接把它列为邪典(Cult)电影,在科恩兄弟作品中是绝对的另类。
01 反传统、反情节的叙事结构,用荒谬表现更多荒谬电影讲述了一个名为督爷、酷爱保龄球运动的无业游民,陷入一场绑架案中。督爷为了帮助与自己同名的富翁勒波斯基找到被绑架的老婆邦妮,周旋于各方势力,最终却发现所谓的绑架只不过是富翁与其老婆邦妮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场闹剧。
如果光看故事简介,这是一部没什么新意的黑色幽默电影。但是科恩兄弟从不按常理出牌,采用一种随机开始又随机结束的叙事结构,和诸多反传统和反情节的叙事手法,剧本中加入了大量的对于剧情推进作用不大的台词和镜头,减缓了故事的节奏,很多情节就算剪掉也不会对影片本身的架构造成任何影响。人物的不少对话和行为是无逻辑的,就像随机发生。不少情节在刚开始就止步不前,没有任何铺垫。
有影评人评价:“本片其实是用正统的方式拍摄了一部没有实际意义的电影”。确实,从情节上来说,整部电影并没有清晰的主题,甚至有些情节到最后都没有解释清楚,这种模糊感让观众对电影评价也是两极分化严重,一部分人奉为神作,而另一部分人则批评这么无聊的片子为什么会评分这么高。
我个人认为,理解这部电影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是科恩兄弟的电影风格。他们喜欢设计反套路、反英雄的情节和人物来嘲讽现实,比如之后的《越狱三王》和《阅后即焚》,主要角色都是一群乌合之众,当观众以为他们要一步步逆袭的时候,却遭受了一连串意外和失败。当观众以为电影结尾会出现高潮时,科恩兄弟来了一个不寻常的开放式结局,一句“督爷接受”就让多个故事的线头就此中断,让观众感受到一种对世界的发展变化无能为力的虚弱感。
其次,电影的核心并不是绑架案,甚至整个故事都只是为了表现主人公督爷自我认知的过程。对督爷来说,周围发生的事情他都无所谓,根本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他,虽然对世界没有丝毫贡献,而且看起来也毫无责任感,但是他却找到一个让自己快乐又不伤害别人的办法。他接受自己平庸甚至失败的现实,但是对生活仍然充满热爱,对于琐碎的日常乐在其中。督爷这种人生态度是整部电影的粘合剂,自然地推进了剧情,使那些荒诞的桥段都得了合理的解释,既让故事不至于散架,也表现出了科恩兄弟对人物的一种“去精英化”设计,反而得到了很多普通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的共鸣。
02 熟悉的陌生人,科恩兄弟电影怪咖人物设计中的巧思这是一部几乎没有正常人的电影,不断出现的各具特色的怪诞人物,是整部影片最大的亮点。
对美国各阶层人物的漫画式讽刺。主人公督爷整日无所事事,穿着睡衣和大裤衩,穿着塑料凉鞋,总是把“放轻松”(take it easy)挂在嘴边,是一个对生活中的一切都感到无所谓的嬉皮士。他的两个朋友,胖子沃尔特是一个深受战争阴影毒害的退伍老兵,脾气火爆头脑简单,无论任何事情都要扯上自己的越战经历。唐尼则是个只会打保龄球的胆小鬼,最后在与绑架犯的对抗之中突发心脏病意外死亡。还有,自称左派艺术家兼女权主义者的富豪女儿、为了100万美元切掉女朋友脚趾的虚无主义者、通过表演塑造为成功人士的假富豪、标榜自己是政治倡议者的色情业大亨等等,几乎每一个登场人物都有亮点。科恩兄弟通过这些漫画式的角色来淋漓尽致地嘲讽美国的各个阶层,也是一种嘲笑一切、戏谑一切的充满黑色幽默的行为艺术。
独特的怪咖人物塑造。电影中性格迥异行为古怪、带有科恩兄弟标签的怪咖,带有悲喜剧的双重色彩。我们在观看这些小人物时总能产生熟悉的陌生感——我们坚信生活中存在这样的人物,但是他们又离我们非常远。这得益于科恩兄弟对现实生活的深度观察,以及对小人物形象的特殊艺术建构。他们选取小人物身上鲜明的个性特征,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将这些个性特征进行放大展示,并通过幽默的台词来固定人物在观众脑中的形象。这种手法最大的特色就在于辨识度高,这也正是科恩电影中那些小人物在我们心中久久无法忘记的原因。
科恩兄弟似乎对胖子情有独钟,从《血迷宫》开始,他们的电影中总是能看到长相古怪而且有着怪异性格的胖子。电影对胖子沃尔特的雕琢有着深刻的救赎意味,沃尔特是一个沉迷于过去无法生活在现实的人物,他喜欢按照战场的规则来约束身边的人,但是他却时时面临着遵守战场规则与现实生活原则的冲突,他的身上有一种不可调和的自我矛盾,电影的结尾沃尔特的爆发,像是科恩兄弟为小人物寻找的精神归宿,在四处碰壁后得到了暂时的救赎。
怪诞背后的怜悯。电影中的人物具有道德上的模糊性,他们潇洒地宣泄着他们的愤世嫉俗,但却永远逃不出自己给自己设置的生命障碍。伊桑.科恩在拍完《血迷宫》后说:“无辜者应受苦,罪者应受罚,人饮血而为人”。这句话成为了科恩兄弟所有作品的主题之一:在关于人性善恶的理论之间,他们似乎更倾向于后者。善人是无力的,或者注定要受苦的,善恶交半的人是彷惶懦弱的,唯有那些道德底线很低的“混不吝”才得以存活下来,这种对人性充满着尖刻的暴露和无情的剖析,背后饱含着深切的人道主义关怀和悲悯。
03 从“督爷主义”到反战思考,科恩兄弟把一个“无意义”的故事讲出了高级感“督爷主义”是一场亚文化的狂欢。由于督爷这个经典角色的塑造,《谋杀绿脚趾》的粉丝创造出了一种亚文化现象:督爷主义。在欧美受到了近乎宗教狂热般的追捧,有专门的网站,全世界有40多万粉丝,他们在聚会上打保龄球,喝电影中出现的白俄罗斯鸡尾酒,模仿督爷的打扮、言行和生活哲学,以电影台词作为“暗号”交流,产生类似于我国“李毅吧”式的网络文化狂欢。督爷不单单被视为单一个体,而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一种生活态度,是对精英文化、主流价值观的一次反抗。
用超现实主义情节编织现实与梦境的边界。布努艾尔曾说过:“电影是表现梦、情绪、本能的最好的工具。”,影片展现了督爷两次超现实主义的梦境世界,一次是督爷被追杀,在走投无路之时突然找到一块飞毯,飘荡在洛杉矶的夜空之中,另一次梦境中,督爷变成了保龄球,从美女的裙底下轻轻飞过,这个桥段被姜文在《一步之遥》中致敬过。这两段梦境既是督爷内心情感的投射,刻画了人物性格,巧妙过渡了人物剧情,同时也暗示了命运的不确定性,正如督爷的一句台词:“我们不可能真正了解发生的事情”,为影片增添了神秘主义色彩,让观众反复思考其中含义,可谓一举三得。
隐藏在主线故事中的反战情绪。故事的背景正值克林顿政府发动的美伊战争时期,这并不是偶然。沃尔特不停的提起越战,以及多次表现战争对他的创伤。而电影的结尾,督爷和沃尔特与三个德国裔“虚无主义者”的一番滑稽的群殴,沃尔特把它称为“捍卫美国精神之战”,像先辈一样又一次击败了德国,则明显是又一次对战争的戏谑。特别有意思的是,督爷这个角色是根据独立电影制片人杰夫•多德创作的,这位制片人在美国是个广为人知的强硬反战分子,不爱公开表达政治观点的科恩兄弟,把这些“梗”埋在了电影的情节之中。
写在最后正如很多人说的一样,《谋杀绿脚趾》是一部“混乱”的电影,但科恩兄弟显然要颠覆传统,用如此多的荒谬、如此多的莫名其妙去表达一种对现实与人性的反讽。
这得益于科恩兄弟立足于现实主义的基础之上,把视角聚焦于美国社会文化中的深层次问题,对社会丑态进行辛辣刻薄的讽刺,为影片注入了深刻的人文反思,使得观众在一个无意义、无结果的故事中感受到意味深长的高级趣味。
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