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是一种禅学修行(管理是一种禅学修行)
管理是一种禅学修行(管理是一种禅学修行) 所以六祖慧能在《六祖坛经》上说:无念为宗。什么意思呢?他劝诫世人排除杂念妄念,专注一念。你多了念头,念上生念,就增了“尘劳之心”。 一个不识字的大妈,年近50创业,不懂品牌却创造了大品牌—老干妈。其原因就是她没有那么多念头,想好就去做。心无杂念,而很多大企业因为职业经理人众多,架构较为庞杂,一项决定往往是三思而后行,不想好不去做,还得经过立项、评估等流程。经常是想法很多,落地很少。 “不增不减”是指想蕴,想蕴既心于所知境执取形象。既是看、听、接触东西时,会认定所对的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后为它安立名称,生起认识的心理。 在管理上制定了制度以后,不要因为某些人,某些原因而反复的变化。坚定了想法就要坚持,专注于你的目的,想方设法去实现。 想法要专注,坚持原有的想法“不增不减”。抱怨计算方式不对就去修改绩效考核,抱怨上下班时间不够弹性就去修改考勤制度,如果管理可以随时变化,那么不是管理
与一位哲学系教授聊企业管理 教授与我论道说管理真正的问题在于企业本身,用禅学去解读管理 管理即修行。
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不异空,空不异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行不异空,空不异行,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故云“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受想行识于《心经》为四蕴皆为心法,非色,即非物质。 管理意即受、想、行、识四蕴。
“不生不灭”是指受蕴,受蕴既是领取纳受之意。对于顺境与逆境的领纳感受,它可分为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乐、舍(不苦不乐)三种感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忧、喜。故受有苦、乐、舍、忧、喜五种性质。意思是说顺境时,不生贪念,不起痴心;逆境时,不逃避,勇面对,敢接受。简单理解,就是不管顺境、逆境,当下的情境都需要去面对与解决,问题的产生自然有它的原因,问题的解决自然有它的方法,不要以自我立场去分析眼前情境,不要以主观想法的做管理。
“不增不减”是指想蕴,想蕴既心于所知境执取形象。既是看、听、接触东西时,会认定所对的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后为它安立名称,生起认识的心理。
在管理上制定了制度以后,不要因为某些人,某些原因而反复的变化。坚定了想法就要坚持,专注于你的目的,想方设法去实现。
想法要专注,坚持原有的想法“不增不减”。抱怨计算方式不对就去修改绩效考核,抱怨上下班时间不够弹性就去修改考勤制度,如果管理可以随时变化,那么不是管理,是你想太多了。
一个不识字的大妈,年近50创业,不懂品牌却创造了大品牌—老干妈。其原因就是她没有那么多念头,想好就去做。心无杂念,而很多大企业因为职业经理人众多,架构较为庞杂,一项决定往往是三思而后行,不想好不去做,还得经过立项、评估等流程。经常是想法很多,落地很少。
所以六祖慧能在《六祖坛经》上说:无念为宗。什么意思呢?他劝诫世人排除杂念妄念,专注一念。你多了念头,念上生念,就增了“尘劳之心”。
我们决定了的事就全力以赴去做,不要再增那“尘劳之心”。立项,评估,相互扯皮把事全耽搁了,把人全累死了。
“不垢不净”是指行蕴,“行”是造作之义,行蕴是驱使心造作诸业,所造作的行为有善、恶、无记三种心理,称为心所生法,又称为心所。
“行”要管的行为习惯。不垢就是不好的行为习惯像污垢一样附着在我们身上,不要把不好的行为习惯带到团队,让一个人不好的行为习惯影响整个团队。管理是为了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会根据时代变化而变化,国企的管理方式与民企的管理方式截然不同,创业阶段的企业与稳定期的企业的管理方式也有很大区别。因此,管理也要根据企业的情况进行调整,或许今天看来很好的管理方式恰好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障碍物。
不生不灭视为“受”,不垢不净视为“行”,不增不减视为“想”,受想行识还有识蕴。在此依据佛教大乘的分类来解说:识蕴分为八识,它又可分为三种类:一者为心,它集起诸法,并能生起种种的法,此既是指第八识--阿赖耶识。二者为意,它恒思量我--未那识。既是我们有一种心念,它一直执著有一个“我”,称为意。三者为识,既是了别外境;能够知觉外面境界的心,称为识。
识蕴于工作上更多的是指经验。很多时候经验也是一个障碍,随着时代的变迁,市场环境与价值观都在发生着变化,仍然使用以前的经验去衡量当下的环境有失偏颇。我并不否认经验的重要性,但不能过于依赖经验。新的市场环境导致原有的经验不管用时要学习适合当下环境的方法,清空部分不适用的经验,装进新的适合当下环境的干货。
“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都指向“空”。“不生不灭”就是要空掉“受”,遇到好受的事情不要执着,难受的事情也不要逃避。“不增不减”,即要空掉“想”,这样我们就不会妄念纷飞。“不垢不净”则是空掉习性(行),不要受过去习惯的影响,过去的经验不符合当下环境也要空掉“识”,要活在当下,根据当下的环境空掉不适合的东西,重新学习并装进新的东西。空掉了“受”、“想”、“行”、“识”,过去的东西才不会对我们造成负担。
我们内心是有很多障碍的:难受是个障碍,妄念是个障碍,习性是个障碍,有时经验也是个障碍,我们要学会空掉它们,清除我们内心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