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朗读者经典语录第三季(朗读者3时隔3年回归)
董卿朗读者经典语录第三季(朗读者3时隔3年回归)董卿回应道:就供您一个人读书了。杨院士出生在苏北农村,家里有兄弟姊妹7个人,当他说到:我们家里人读书都很好,但真正读出来的就他一个。成就背后是遗憾。每个人,为了家国大业,牺牲了小我,每个人心底都有一段不能触及的柔软。杨元喜院士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副总设计师。
《朗读者3》,制载誉归来,导演、制片兼主持的董卿,带着那些让人泪目的故事
时隔三年,《朗读者3》终于开播了。眼含热泪,看完了第一期。
这一期的主题是:我们能改变世界吗?
节目从科技、教育、体育、文学四个方面来阐述,还加上刻苦的攻坚精神。
成就背后是遗憾。
每个人,为了家国大业,牺牲了小我,每个人心底都有一段不能触及的柔软。
杨元喜院士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副总设计师。
杨院士出生在苏北农村,家里有兄弟姊妹7个人,当他说到:我们家里人读书都很好,但真正读出来的就他一个。
董卿回应道:就供您一个人读书了。
杨院士好像被触动了,他停顿了,手指动了动,平复了一下心情。
因为父亲是残疾军人,母亲有病,家里生活条件很艰苦。
杨院士从小就没有别的爱好,就是读书,父母是为了成全杨院士。
一提到自己的父母家人,他就特别动容,是对家人发自内心的感激和爱。
杨院士有多爱学习呢?他高考考数学的时候,他觉得题不是一般的简单,是太简单了。
他就用墨水瓶盖画圆,用书背画辅助线,就把题做完了。
一个监考老师走到他身边,说:不用检查了,你是我见过的第一个数学考满分的同学。
只是在学习的路上,杨院士让英语拉了后腿。
1982年,杨院士考研究生,总成绩第一名,可是英语不及格,所以就没被录取。后来,他就开始学英语。食堂排队打饭的时候,手里拿着英语小卡片背单词;晚上听着英语睡;周末请外国人吃饭,练口语。
后来,他英语就考过了。读研究生时,成绩一直保持班里第一名。
见微知著,就是这个道理。能在学习上吃苦的人,就没有做不好的事情。
他们那个年代都是吃苦过来的,做起科研来,也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张桂梅是牡丹江人,年轻的时候,跟着姐姐到了云南。
在那里,她经人介绍,认识了自己的爱人,结了婚。
她的爱人也很优秀,是第一届高考就考中了,但是他还有更大的目标,就是读研究生。
天不遂人愿,张老师的爱人年纪轻轻就得了胃癌晚期。
他们在黑夜里坐在那儿哭,张老师的爱人一夜白发,连胡子都白了。
最终他离开了,张老师带着爱人的骨灰,回到他们最初的地方,葬在了他们学校后面的苍山上。
后来,张校长到了华坪,也就是现在的华坪女高。
有一个家长,夜里两点开始往学校走,走了10个小时到了学校。
家长拿了一袋子零钱,最大的是5毛。“只有这么多了,不够的,等我有了就给送来。”
张校长数完了,还差 100块,她就给补上了。
孩子们读着读着就不在去了。当她问为啥不上了,学生就说:妈妈不让上了,让她嫁人。
这让张校长做出了一个改变孩子命运的决定:办免费的女子高中。
最开始很难,她差一点就放弃了,可是在最后的关头,她和四位老师守住了阵地。
硬生生地把华坪女高办了下去,送出去1000多个大山里的女孩子。
张校长把心血都放在了学校和学生身上,最大愧疚就是自己的家人。
张校长是家里的老小,最得宠的孩子。
为了华坪女高,张校长都没能送哥哥、姐姐最后一程;母亲的坟,她也只去过一次。
是信仰支持着张校长走下去。
尽管一身病痛,但是她仍旧坚持早上五点起,晚上12点半睡。
除了敬佩,还是敬佩。祝福张校长身体健康。
莫言说,他从小就是个书迷。为了看书,可是付出不少苦头。
晚上点着煤油灯看书,光线太暗,他就把头使劲往前拱,不小心火苗把头发撩了。
邻村小伙伴家里有一套《封神演义》,他们答应莫言,拉五圈磨,可以看一张。
想想这同学们也是够坏的,为了看书,莫言不知道拉了多少圈磨。
听着莫言说这些童年趣事,就能感受到一个作家对文化的渴望。
在莫言的笔下,大多都是高密的故事。他说高密是他的原点,从这个原点出发,到很远的地方,最终还是要回到这个原点。
莫言说:文学是看不见,摸不到的,但是能感受到的。
这种感受就是读者对作品中的人、事、物总体感觉,大到对一个民族的感受。
文学是可以影响世界的,是可以改变外人的眼光。
写在最后科技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教育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文学改变了世界对我们的看法。
其实还有体育,体育精神改变了我们对人的认知。
创造不可能。
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只要勇气,就可以不断挑战不可能。
向他们致敬!
作者:青苔上,多平台原创写手,执笔写流年,不负一世繁华。
原创不易,点个赞再走吧。每一个赞,我都当成是你的喜欢。
#朗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