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教孩子不和陌生人说话(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怎么教孩子不和陌生人说话(不要和陌生人说话)3.不要跟孩子强化“某类人”是危险的,因为决定一个人的好坏,不在于他是谁,而是他做了什么。所以帮助孩子理解哪些场景会对他们构成威胁,有了怎样的感受时,他们可以求助更为重要。2.当强调“陌生人是危险的”这个概念时,无疑强化了“熟悉的人是安全的”,但很有可能实际情况不是这样。前提:任何启蒙教育,最忌讳的是让孩子产生困惑。当我们不能帮助孩子澄清某个定义时,孩子就会根据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有限认知来进行解释。书里对“要不要教孩子和陌生人说话”这点也提到了自己的观点:1.陌生人里有好人和坏人,不能一概而论。比如遇到危险需要帮助时,警察对孩子来说,也是陌生人。
最近电影《失孤》原型里的爸爸郭刚堂终于找到了被拐卖24年的儿子,一家人团圆了。这是这个悲伤故事的最好结局,也是我们最想看到的结局。
这个社会很复杂,有美好和善良,也有很多阴暗面。身为父母,我们既要教会孩子保持真善美,同时也要让他们知道如何避免发生危险,学会保护自己。
但在一些模棱两可的事情上,总觉得尺度不好把握。比如:上面的那个故事,人贩子是什么样的?到底要不要教孩子不和陌生人说话?
最近在看大J的《跟早教专家学儿童潜能开发》,里面有讲到安全教育法则,我觉得挺有参考价值的,整理了一下,做分享。
前提:任何启蒙教育,最忌讳的是让孩子产生困惑。当我们不能帮助孩子澄清某个定义时,孩子就会根据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有限认知来进行解释。
书里对“要不要教孩子和陌生人说话”这点也提到了自己的观点:
1.陌生人里有好人和坏人,不能一概而论。比如遇到危险需要帮助时,警察对孩子来说,也是陌生人。
2.当强调“陌生人是危险的”这个概念时,无疑强化了“熟悉的人是安全的”,但很有可能实际情况不是这样。
3.不要跟孩子强化“某类人”是危险的,因为决定一个人的好坏,不在于他是谁,而是他做了什么。所以帮助孩子理解哪些场景会对他们构成威胁,有了怎样的感受时,他们可以求助更为重要。
这就引申出了安全教育法则:
1.安全教育应该强调感受。
平时应该教会孩子什么是舒服和不舒服的感受,让孩子学会任何人即使是认识的人,只要让他感到不舒服,都可以直接拒绝,并且第一时间寻求妈妈的帮助。
2.安全教育应该融合场景。
利用各种生活场景,让孩子理解安全的概念。要让孩子明白跟他人的界限在哪里,什么是可以,什么是不可以。
比如在路上遇到别人,可以打招呼,聊几句,但是不可以跟着他们离开。跟别人离开,都需要得到妈妈的允许。
3.安全教育应该告诉孩子“为什么”。
只是告诉孩子“不可以”,很多孩子并不会听进去,而且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常常是我们越说“不可以”,他们反而越想尝试。
帮助孩子理解背后“不可以”的原因,才更关键。
比如:“大人比小孩有更多的本领,如果一个大人要帮忙,一定会找其他大人,而不是小孩。如果你遇到大人向你求助时,一定要拒绝,并且第一时间告诉妈妈。”
4.安全教育功夫在“平时”。
做好预防,利用生活中的场景或者所见所闻,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引发思考。孩子不知道怎么回答时,可以分享自己的答案,告诉他怎么做,并解释为什么这么做。
比如:“你今天和妈妈去超市购物,超市人好多啊,如果哪一天你和妈妈走失了,你会怎么做?”
“可以去收银台找收银员帮助,这是妈妈最容易找到你的地方。不要跟着其他人走,因为这样妈妈就找不到你了。”
书里提到:给孩子做“安全教育”,不该给孩子竖立一道隔绝世界的厚厚的墙,而是帮助孩子打开心里的那双眼睛,让他明白哪些是危险的环境,怎样是不舒服的感觉,以及如何向人求助。这才是安全教育的核心所在。这点,我非常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