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郑和到底是哪里去世的(永乐仁宣增一明宣宗为何在郑和去世后停止出海)

郑和到底是哪里去世的(永乐仁宣增一明宣宗为何在郑和去世后停止出海)这种说法基本上是照抄明朝史书,在分析明朝仁宣两代的社会环境后,可以认定这就是给后世的托词而已。实际上明朝在郑和下西洋过程中获利颇丰,这种丰厚的利益远超明朝国内贸易。在朱棣执政期间,他常常带领军队御驾亲征,让明朝国库不堪重负,而郑和下西洋的贸易却成了最好的补充。主流的意见认为,郑和下西洋的活动花费了巨资建造船队,训练士兵,给国家造成了很大的经济负担。朝廷从外来朝贡的西洋各国得到的财富很少,而赏赐的财富过多,又加重了明朝的经济困难。朱瞻基是出于朝廷财政上的考虑,才宣布停止航海活动,恢复禁海令。张士诚和方国珍先后被朱元璋的部队所消灭,但他们的残余部下却在南方近海之处潜伏下来,并和游弋在东海上的倭寇勾结,多次袭扰沿海的各大州府,这让朱元璋感到头痛不已。虽然朱元璋迫使日本掌权的足利幕府称臣,并命令他们清剿袭扰明朝沿海的倭寇,但陷入内战的日本幕府却是阳奉阴违。在这种背景下朱元璋宣布禁海,投入巨资加强海

郑和下西洋发生在西方进入大航海时代之前,是我国古代航海史上最为壮举的远洋活动。这个活动持续二十余年,郑和亲自率领船队七次出示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彰显出了明朝当时傲视全球的航海能力。可是让人比较遗憾的是,明朝并未将这个活动持续下去,而是在郑和去世后停止了远洋航行活动,还颁布禁海令,让明朝错失了征服大海的良机。很多历史爱好者感到遗憾,他们认为如果明朝不禁海,继续沿着郑和的道路走下去。百余年以后,也许就没有西方列强的大航海时代,全球的海权的历史或许会被改写。

郑和到底是哪里去世的(永乐仁宣增一明宣宗为何在郑和去世后停止出海)(1)

于是问题产生了,明朝为什么会产生禁海的做法呢?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后明明让郑和进行了第七次下西洋的活动,为何在郑和去世后重新禁海呢?要问答这个问题,要从明朝两次禁海的社会背景说起。明朝最早的禁海是从朱元璋时代开始的。此时禁海的原因与后来大不相同,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海防安全。

当时明朝刚刚成立,国力并不强大,北方边境还有着北元残余军队的强大威胁,而南方各处的残余农民武装还没有完全肃清。明朝南方向来有航海的传统,其航海水平在当时冠绝全球。元末明初的农民战争中,南边的各方势力都有自己的船队,在水战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郑和到底是哪里去世的(永乐仁宣增一明宣宗为何在郑和去世后停止出海)(2)

除了在鄱阳湖中大战的朱元璋和陈友谅外,张士诚和方国珍等地方割据势力也有强大的船队。而且他们的地盘更靠近东海,在海上航行和作战的能力更强。当时张士诚一度用船队切断大运河和海上的运输通道,断送了元朝从江南到大都的补给线,扭转了全国的抗元大局。

张士诚和方国珍先后被朱元璋的部队所消灭,但他们的残余部下却在南方近海之处潜伏下来,并和游弋在东海上的倭寇勾结,多次袭扰沿海的各大州府,这让朱元璋感到头痛不已。虽然朱元璋迫使日本掌权的足利幕府称臣,并命令他们清剿袭扰明朝沿海的倭寇,但陷入内战的日本幕府却是阳奉阴违。

郑和到底是哪里去世的(永乐仁宣增一明宣宗为何在郑和去世后停止出海)(3)

在这种背景下朱元璋宣布禁海,投入巨资加强海防、组织舰队、训练水军,然后出兵剿灭了盘踞在南方东海之滨的倭寇和农民军的残余武装。为了避免明朝内部残余武装与海上倭寇勾结,朱元璋用禁海的方式切断其联系,并让备倭军严加防范,才确保了海疆的安宁。靖难之役后,建文帝朱允炆为了对付南下的朱棣大军,调动备倭军北上,于是倭寇再次卷土重来。朱棣即位后,一方面加强对日本的足利幕府施压,另一方面加强海禁和清剿倭寇,明朝的海疆才重新恢复安宁。因此这种禁海的目的是为了国家安全,是完全从军事上考虑的结果。

郑和到底是哪里去世的(永乐仁宣增一明宣宗为何在郑和去世后停止出海)(4)

郑和下西洋的活动开始后,禁海便逐渐松动起来,明朝与海上诸国的贸易和外交活动不断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原有的禁海命令形同虚设,明朝实际上又回到了开海的状态。朱棣去世后,明仁宗朱高炽停止了郑和下西洋,海禁一度重新恢复。但不久朱高炽去世,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后又开始让郑和筹备第七次下西洋,这是明朝最后一次大型远洋航海活动。在这次远航中,郑和在归国路过印度古里时去世,船队在副使王景弘的带领下回到明朝。此后明朝便终止了持续二十余年的远洋航海活动,重新回到禁海的状态。

郑和到底是哪里去世的(永乐仁宣增一明宣宗为何在郑和去世后停止出海)(5)

主流的意见认为,郑和下西洋的活动花费了巨资建造船队,训练士兵,给国家造成了很大的经济负担。朝廷从外来朝贡的西洋各国得到的财富很少,而赏赐的财富过多,又加重了明朝的经济困难。朱瞻基是出于朝廷财政上的考虑,才宣布停止航海活动,恢复禁海令。

这种说法基本上是照抄明朝史书,在分析明朝仁宣两代的社会环境后,可以认定这就是给后世的托词而已。实际上明朝在郑和下西洋过程中获利颇丰,这种丰厚的利益远超明朝国内贸易。在朱棣执政期间,他常常带领军队御驾亲征,让明朝国库不堪重负,而郑和下西洋的贸易却成了最好的补充。

郑和到底是哪里去世的(永乐仁宣增一明宣宗为何在郑和去世后停止出海)(6)

据明朝史料记载,每次郑和下西洋都会从海外运回巨额的各种特产品。这些特产品现在南京的国库中存放,然后再分批次的运往北京。《明英宗实录》记载,正统元年的时候郑和的副使王景弘将南京国库的物资运往北京,装了一百余船,光胡椒就有三百万斤之多。这还只是其中一批次的运输量,而当时的运输船遮天蔽日的笼罩了整个大运河,可见其贸易的繁盛程度。而胡椒正是大航海时代最为昂贵的贸易品之一,据说能与黄金白银等量交换。以此来计算,郑和七次下西洋获利是多么丰厚,否则经不起朱棣御驾亲征的挥霍。

郑和到底是哪里去世的(永乐仁宣增一明宣宗为何在郑和去世后停止出海)(7)

正是出于这种考虑,在经济拮据和国库空虚之时,朱瞻基才想到了下西洋的招,让郑和和王景弘进行了第七次的远洋航海行动。可是这次下西洋后,朝廷就以船队耗费过大,国力难以支撑为由,禁绝了远洋贸易。那么史书记录和朝廷的圣旨,哪个反应的才是明朝的真实情况呢?

分析明朝当时的社会经济形态,可以发明朝重新禁海的确是经济原因,但与圣旨上说的不同。实际上明朝在对海外贸易中获利颇丰,而这种丰厚的贸易是由世界经济的特殊结构造成的。当时明朝是全球最强的国家,国内生产总值世界第一,所出产的产品活动东西方各国的追捧,对外贸易非常便利。

郑和到底是哪里去世的(永乐仁宣增一明宣宗为何在郑和去世后停止出海)(8)

这种便利一方面是因为明朝的生产力水平冠绝全球,另一方面是因为全球白银价格的低贱。中国自古以来便是银本位的货币制度,而白银又与铜捆绑,用铜制的钱币进行日常消费。中国大地向来缺银和铜,所以一旦经济飞速发展,很快因为钱币过少而进入经济通缩状态。而海外东西方的生产力都远不如明朝,但银铜的产量却远超商业贸易的需求,于是造成了货贵而银贱的价格倒挂现象。因此海外商人拿着大量的白银,到明朝可以购买远超其他地方的商品,所以明朝可以通过贸易获取超额的白银,于是在对外贸易上出于顺差的收益。

郑和到底是哪里去世的(永乐仁宣增一明宣宗为何在郑和去世后停止出海)(9)

郑和下西洋时带着大量中国出产的布匹、丝绸、瓷器、茶叶等等出海,带回了大量的金银财富和沿海各国的特产,这给明朝廷带来了丰厚的收益。这种情况站在贸易的角度上看是非常优良的商贸现象,但对当时的明朝未必是好事。因为贸易的发达造成了手工业的快速增长,明朝社会开始进入资本主义萌芽时代。通过手工业赚取了巨额利润的商人们,开始威胁到了小农经济的基本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大量耕地被棉花、桑树等手工业原料生产所侵占,这就对明朝的粮食安全产生了巨大的威胁。

郑和到底是哪里去世的(永乐仁宣增一明宣宗为何在郑和去世后停止出海)(10)

粮食为一国之本,而明朝作为封建朝代,小农经济又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再加上很多官宦大族和士大夫阶层来自于农耕经济的层面,新兴的商人群体也就冲击到了他们的根本利益。在这样的情况下,朝中出现了反对进行海外贸易的声音,同时要求将朝贡贸易的规模进行限制和压缩。

实际上当时全球基本上处于粮食危机的红线之下,而这种情况还要延续至少一两百年时间。明朝是当时少有的在农业上自给自足的国家,所以来明朝朝贡的船队除了大量采购各种手工业产品外,粮食也是他们采购的重要商品。这种毫无限制的自由贸易,让明朝用赖以生存的粮食换取了不能吃的金银。

郑和到底是哪里去世的(永乐仁宣增一明宣宗为何在郑和去世后停止出海)(11)

当时明朝的农业虽然强盛,要养活全球人口却也是不可能的。而金银的过度输入也会形成通货膨胀,对明朝的小农经济体系造成重大的冲击。因此明朝必须采取限制贸易的措施,而禁海令就成了这个措施上最重要的一环。比如对于日本的朝贡船只,当时明朝就规定"船不过三条,人数不过三百人"。这一方面是为了安全,另一方面也是限制了出口产品的数量和进口的金银数量。除了日本之外,明朝对其它进行朝贡贸易的国家都有规定和限制,这包括了郑和下西洋所带来的所有朝贡贸易参与国。

郑和到底是哪里去世的(永乐仁宣增一明宣宗为何在郑和去世后停止出海)(12)

因此明宣宗采用海禁的方式来限制对外贸易,初衷是为了保护本地的小农经济体系免受外来的冲击,维护土地主和士绅阶层的利益。同时坚持海禁又能延续朱元璋定下的国策,加强海防对倭寇的清剿,在政治上取得一定的优势。但这种做法只是一种保守的选择,可以临时采用,却不能作为长久之计。

可是朱瞻基之后的明朝皇帝将海禁作为长期国策,却给明朝带来灾难。一方面是朝贡贸易被太监、勋贵把持,产生了大量的腐败。明朝朝廷不但没赚到钱,还养出一大堆蛀虫,加剧了土地兼并。另一方面,南方沿海的官宦世家与备倭军勾结,绕过禁海令进行走私商贸。不但军队腐败堕落,也带来了倭寇的隐患。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