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云社和极限运动(后乐园和德云社的指引)
德云社和极限运动(后乐园和德云社的指引)而有的人就是拿到了所谓的金腰带,在国内吹嘘成世界顶级,在国际上也是被人看不起的。有人在国外就是打4回合比赛,输了满脸是血,也是真的给中国人长脸的;这场在东京后乐园的比赛,更像是一次日本踢拳界对中国拳手群的火力侦察,狡猾的日本KRUSH是想先收集一下中国的踢拳水平情报,再想想怎么对抗中国军团吧。不过我这篇文章想写的倒不是这场比赛,而是想写写比赛的举办地——东京后乐园。本来在5月30日回到北京后,我就想写这样一个内容,但是日本记者在擂台边的那种似乎带着谦卑的讪笑,让我很有点灰心丧气。
这是篇迟到了的文章,我有点懒了。
直到大东翔的邱建良等6人和日本的KRUSH拳手进行了6VS6对抗后,我才重新坐在笔记本前补完这篇稿子。
这次的中国拳手征东获得了4胜2负的成绩。不过日本方面并没有派出自己的绝对顶级拳手参加。总体来说,这次参赛对手的水平不如魏锐上一次的新生K-1战和卫冕战。
名气最大的卜部弘嵩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但是想想郑军峰在国内的名气,卜部都没能从他身上讨到好,连日本人最看重的大将战都在主场输了,本场比赛给日本踢拳界带去的震撼还是不小的。(☞点击了解日本拳迷对这场比赛的看法☜)
这场在东京后乐园的比赛,更像是一次日本踢拳界对中国拳手群的火力侦察,狡猾的日本KRUSH是想先收集一下中国的踢拳水平情报,再想想怎么对抗中国军团吧。
不过我这篇文章想写的倒不是这场比赛,而是想写写比赛的举办地——东京后乐园。
这是职业体育,不是奥运会本来在5月30日回到北京后,我就想写这样一个内容,但是日本记者在擂台边的那种似乎带着谦卑的讪笑,让我很有点灰心丧气。
-
有人在国外就是打4回合比赛,输了满脸是血,也是真的给中国人长脸的;
-
而有的人就是拿到了所谓的金腰带,在国内吹嘘成世界顶级,在国际上也是被人看不起的。
职业擂台最早其实都是表演,不管是来自古罗马的角斗士也好,是来自走遍美国乡下的大篷车马戏团里的职业拳击手也罢,他们要做的事情都是取悦观众。
-
古罗马的角斗士奋勇战斗是为了取悦观众和赛事出资人乃至皇帝,以便能够获得向上的大拇指活下去,甚至拿到罗马公民权;
-
而大篷车马戏团的那些早期的职业拳击选手,是为了取悦观众得到一餐晚饭。
现在动不动就有人说,我们是为国争光、中国人不比外国人差。
其实职业体育,特别是职业搏击拳击赛事,最先要宣扬的是人性,是个人的奋斗。
当你通过个人奋斗实现了梦想、感动了别人后,才能谈到中国梦。
但是个人还没怎么样呢,就先拉着国家的大旗吹嘘民族主义,这种对于国家的绑架,才是搏击和体育赛事应该引以为戒的。
我一直很想写一下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是怎么打搏击的,怎么参加拳击运动的。如何正确认识职业体育和个人以及国家的关系。
前一段时间,因为邹市明和裘晓君与自己的经纪公司/推广公司出现分歧,我匆忙间写了一篇稿子,叫做《从邹市明到裘晓君 中国拳手最缺的是什么》。
但是那个文章真的很粗糙,很多事情写不全,要想把整个国际搏击生态写清楚,需要写一本书。我只是一个记者,也是在这个闭锁的环外看,而没有走进去亲身感受,所以在理解上少不了偏颇的地方。
外国搞职业拳击搞了100年了,1975年职业空手道就开始成立自己的组织打比赛。
而在我们中国,1989年,散打才成为正式比赛项目,1993年才进入全运会得到发展;为了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中国在1987年才开始搞业余拳击。
中国散打接触围绳是从去参加K-1开始的,然后才有了业余规则体系变体的散打王;进而在2007年,《武林风》成为了体制外的一档节目,开始思考和国际接轨的问题;《英雄传说》成为了接替武术协会向外输送中国拳手的桥梁。
我们的整个搏击体系是从属于国家的发展大环境的,而中国的体育体系一直是以奥运会为尊。直到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我们才知道有了NBA,知道了一点职业体育比奥运会还要牛的懵懂。
但是,长期以来僵化的头脑和宣传偏向性,让国内一直都认为,奥运体系才是最好的。
因此,我们的搏击训练体系、散打规则、拳击规则的选材训练,都是按照奥运标准来安排的,国家管了一切。
这就有点像相声。
从摆地摊的街头艺术,进入了殿堂,进入了电视和剧场,成为了艺术家,结果和普通人越来越远,成为了曲高和寡的“高雅艺术”,背负上了人民的利益和国家的嘱托之后,就开始脱离群众,不谈基础,只谈顶级。
徐琰当年在日本的两场胜利,说明我们是能和世界一流拳手抗衡的;魏锐拿到新K-1的冠军,说明我们是可以在客场获得真正胜利的。
当下,中国搏击的出品人们,一做比赛就必须提高大上,赛事制作一流,灯光舞美无不殿堂,向着拉斯维加斯看齐,因为不这么做就忽悠不到钱和赞助商。
但是,那有点像空中楼阁。
为什么我们的比赛没观众呢?
为什么看着有观众却卖不出票房呢?
现场已经拉斯维加斯了,制作已经看齐ESPN了,宣传也已经连公众号都开始赚钱了,但是一年打了300多场比赛,为什么看着很热闹,根上却是在赔钱呢?
不能说外国的东西在中国就肯定能成功,但是看看在我们之前发展了那么多年的外国职业体育是怎么做的,总是会有一些借鉴意义的。
2015年,当时李昆李建兄弟俩还投资昆明众威拳击有限公司的时候,应他们的邀请,我去了一次蒙特卡洛,单位出的机票,去见识了一下蒙特卡洛举办过很多职业拳击经典赛事的音乐大厅。
2016年,应盛力世家的邀请,我去了纽约麦迪逊广场,去看了下阿里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这些地方都被职业拳击宣传界冠以“圣地”之名。
拉斯维加斯的米高梅大酒店之类的拳击“圣地”很多。不过这类圣地,就像装潢豪华的米其林餐厅,只能偶然吃一顿,其实街边摊档也有品味够得到米其林星级标准的,而且更能满足日常果腹的需要。
日本东京后乐园剧场,就是这么一个类似于街边摊档米其林的地方。
后乐园剧场楼下的卖票点
后乐园、有明、两国国技馆,并称日本东京三大搏击格斗圣地。
在这周边还有东京巨蛋、代代木体育场、琦玉县的国际会展中心,每年在东京周边的这些场馆里,举行着数百场各种类型的格斗赛事。
▲后乐园前面的东京巨蛋,当年很多k-1的大比赛都在这里举行,可以容纳6万人
在日本首都圈的这些赛场当中,后乐园是最古老的,在很多拳手心目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因为很多拳手的第一次擂台处女战,都是交给了后乐园剧场。
位于日本东京都文京区的后乐园一丁目3番61号的后乐园剧场,位于一幢始建于1962年的6层楼的第5层。后乐园建成后一年,WBC才正式谈判开始组建。
-
这家剧场面积575平方米,整个会场的南向类似电影院的固定坐席,有780个座位,比赛的时候,在擂台周边还可以放大概600多个座位。
-
其运动抽拉型的坐席是东侧109个、西侧109个,舞台上后侧可以拉出405个席位。
-
一般比赛为1403个座位,如果再进行一些安排的话,比如在二楼设置坐席等,最多可以坐2005人,旁边的东京巨蛋地下有700个停车位。
以上是后乐园的文字介绍。
这家剧场的展示会场开业于1962年4月16日,最开始是叫保龄球球场,后来逐渐成为了日本东京乃至整个日本的格斗圣地。
为什么这里是圣地?因为这里几乎每天都在频繁地进行着各种组织、各种级别的格斗赛事,以及其他演艺活动。
-
以2013年1月为例,日本全月举办了371场配对格斗赛事,其中329次是在后乐园举办的。
-
每年在日本职业拳击赛事的一半,或者说55%左右,都集中在后乐园会场。
1970年,小林弘在这里打了第一场WBA的世界战后,到2012年3月为止的40年里,后乐园共进行过55场世界职业拳击的头衔战,尤其女子拳手在这里打比赛的比较多。因为女拳手相对来说影响力小,观众少,而后乐园的租金非常便宜。
阿里和猪木当年异种格斗技之战前,在后乐园举行了公开卖票的训练,入场了2000多观众;而泰森在日本打世界战前,也在这里进行过公开卖票训练。
因为后乐园剧场在5楼,而6楼就是日本职业拳击协会JBC的所在地,所以这里还会举办职业拳击选手的测试日活动。通过测试的选手,可以获得日本职业拳击管理机构JBC的C级执照,开始打4回合的职业比赛。
日本的各个摔角组织、MMA组织、DEEP等,都曾经使用过这里的设施。
后乐园规定,如果摔角打斗出了擂台,使用擂台下的折椅乱斗导致椅子损坏的话,一把椅子赔偿5250日元,有个叫做大日本摔角的组织在一次比赛中破坏了20把椅子,创造了后乐园的破坏王纪录。
当年徐琰在KRUSH比赛中KO山本优弥,就是在这个后乐园的擂台上实现的。
以前就听说过后乐园,但是从未去过。《勇士的荣耀》CEO郭晨冬去过后和我说,“日本人能用那样简陋的东西做出这样的比赛来,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示。”
到底有多简陋?
今年5月底,应CHINA PAYMENT GATEWAY公司的邀请,我和来自大连鹰图腾以及西安王者俱乐部的6名中国初级职业拳手一起,去感受了一次后乐园。
如果把东京想像成北京,把北京的二环地铁类比成东京的山手线的话,那么穿过东京市中心的总武线这一段,就有点像北京地铁的一号线。
后乐园所在的地点水道桥,距离山手线画出的圆心更偏西一些,这个地点类似北京的西单。
出了总武线水道桥站,向北走,就是东京巨蛋体育馆,旁边还有巨蛋酒店等等。当然最先看到的是JRA赛马投注大楼,在这里20年前就可以用类似ATM机一样的机器投注马票,下一天的注。
这几个容玩、吃等一体的体育活动场所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体育娱乐建筑群落。
东京巨蛋与赛马投注大楼
从JRA大楼走向东京巨蛋之间有一个过道,过道的西侧便是后乐园剧场的6层楼——外表看起来很不起眼的一桩房子。
后乐园剧场给人的第一印象有点像到了万达广场或者大悦城的电影院,只是在楼里没有商品卖场或者大食代。和食或者洋食的快餐店、乃至24小时便利店组成的饮食店群,都在楼下,既服务于人流量巨大的JRA赛马投注点,也服务于上面的后乐园剧场。
到了5楼走出电梯,进门后是一个很古旧的左右回廊。回廊的两侧摆满了象征着后乐园历史的展品。
进入后看台外两侧走廊上的海报和宣传品
比如在这里拿到过世界头衔的职业拳击冠军们的名牌,早期的日本职业拳击金腰带,当下的日本职业拳击JBC国家头衔拥有者大幅照片,以及他们所代言的品牌在后乐园的出租小展位,卖着各种健身用品或者蛋白粉之类的东西。
旧的日本职业拳击金腰带,非常有历史感
▲走廊外的冠军榜,这里贴的是曾经在后乐园拿到世界职业拳击冠军的拳手名字,可以看到蔡宗菊击败的安藤麻里。
走廊上还有花花绿绿的历史海报、宣传日程等。
进门的地方,贴着一个盖了章的A4纸,上面写着当日的比赛是由日本JBC正式认证的,有比赛的日期,主办方、推广人的公司或者名字,乃至比赛的回合数和参加人。
比赛是在7点半开始,所有的拳击关系者4点才容许入内进行准备。
拳手裁判旁门上写着:拳击关系者4点后入内
拳手的准备室在四楼,要走防火楼梯下去。准备室都很小,有床和缠手的座位,房间里一旦站了5、6个人都转不开身。
不到15平米的拳手准备室内部
进入赛场的感觉是,这里其实更像个电影院或者舞台剧的演出会场。
WBA在宁夏进行的首场比赛,就是在剧场里举行的。拳力联盟的中国区比赛,也是在梅赛德斯奔驰中心的小剧场里举行的。所谓的圣地麦迪逊广场,其实比赛也是在一个有后看台的剧场里举办的。
职业拳击或者搏击,并不只是在体育馆打比赛。
剧场的南侧是延伸上去的电影院或者剧院那种阶梯看台,然后在擂台周围还有大约600多个临时的座位。
一些座位上套着有字的布幔,上面写着某某公司的名字,显然这些位子是长期有人包下来的,或者是日本JBC职业拳击管理机构的赞助单位。
赛前观众入场的模样
擂台是基本固定的,擂台上方一共有4圈灯,紧贴顶棚,中间还有形成十字状的两排顶灯。
擂台的拳角、拳手呕吐区等,都是固定的布置。
而在东侧看台的一个很小的角落里,有一个非常简陋的调音台,上面放着一台笔记本电脑,两名工作人员负责赛事的音响和现场大屏幕。这个调音台看起来比国内很多结婚现场新人所用的都要“寒酸”。
虽然是中日两国简单的四回合职业拳击比赛,但是赛前一天,主办方也剪辑拍摄了拳手们的赛前感言,在比赛前播放。有的可以看出是用手机拍摄的,日本工作人员都将中国拳手的话翻译成日语并打上了字幕。
这就是非常简易的一个对拳手的包装,用一个赛前小片,来让观众得到一个初期的、对拳手性格的了解。
我们经常说,职业搏击、拳击要讲故事,要让观众先了解这个拳手,才能有代入感。这种赛前的小片就是交流手段,当然这个目前国内的大多数搏击赛事已经都在做了。
国内办比赛,如果没有和政府部门合作要批文缴纳所谓的管理费外,最大的支出一般是两个部分。
-
其一是拳手的出场费;
-
其二是场地、灯光、音响、高清背景板,或者吊起来的显示屏。
在日本办比赛,甚至比在中国还省钱。
在中国,安保先要你20万,场馆要你15万,你开空调,开一下5000元,每开一个小时再要5000元。灯光音响少点,我看到过3万8甚至2万9的场子,但是一般稍微有点档次的,怎么也要弄个15万的灯光音响,这些都价值不菲。
糟心的是,每次灯光音响都要从头来,拉到新场馆去,调来调去,还调不到最佳效果。中国场馆老旧的顶棚撑不住,还要进工人搭架子,跳灯,找音箱的最佳摆放点。
但是这一切在后乐园都不存在。
因为这里几乎每天都有比赛,所以这里的灯光、音响、擂台都是固定的,各个组织只需要交钱定日期就能来打比赛,场地出租者合适、各个组织推广人也合适。
灯光音响不用每天调,进去打开就能用。这里的工作人员都是正常上下班,上午来看看下午或者晚上的比赛流程,在笔记本上走一遍就OK。
连主持人都是有个像点歌单一样的本,里面有各种主持人的照片和介绍,组织者指名谁“出台”,谁就晚上来上班,拿到早就按照格式写好的流程单照着念就行了。当天比赛结束后,给这些临时打工的主持人结账就行。
▲当天售票点最贵的1万日元大约600人民币,最便宜的4000日元大约240人民币
在国内办个职业搏击比赛,准备好几个月,各种关节要打通,要找观众,和政府搞好关系,每次在现场,要和场馆安保甚至电工较劲。
在后乐园举办比赛,每天就像饭馆做饭一样,都是有固定流程的,这些工作人员早就做熟了,做油了。
在这里办搏击比赛,就好像去看场电影一样容易。
在国内的赛场擂台边,我举起照相机,想拍摄比赛。但这擂台有的搭得高、有的搭得低,有的露出来的边宽,有的留得边窄。跪着照,镜头伸不进去,站着照,后面的观众骂,老子花了800元看你后脑勺?只有摄影记者才能体会在擂台边上的苦。
当我被JBC的裁判福地勇治介绍给日本摄影记者,坐在后乐园擂台边摸得很光滑的摄影记者长凳上后,才知道,这长凳看起来有点矮,似乎不舒服,还没好好上漆,但是其高矮却是和擂台最合适的匹配。
70-200头或者105的镜头,正好可以通过擂台和最下侧护绳之间的缝隙伸进去,拍到拳手最好的角度,上面的灯还不会晃你。
擂台边上的摄影记者拍摄长凳
后乐园的擂台看起来很旧,护绳都卷起来了,一点也不漂亮,擂台边的地板,或者拳手走的地毯,都搓着毛。但是,这里绝对不会有缝隙,让人踩在上面摔跤。
坐在这里的擂台边上,我觉得周边的一切都跟用了20年一样古旧。想想也是,如此密集的使用频率,设备的折旧速度肯定是非常快的。
大楼一楼的售票点和上来的电梯处,都有5月的后乐园赛事安排表。
在这份表上,整个后乐园剧场5月只有5号、7号和12号没有任何的安排,是休息日。
3、4;10、11;17、18;24、25,这8天的周六周日,都是下午 晚上一天两场活动。
整个5月的后乐园剧场日程,几乎每天都有比赛
以3日为例,下午是笑点——这是日本落语,即日本相声演出,晚上则是职业拳击比赛。10日的全天是日本关东大学拳击联赛(业余赛事)。
新日本摔角(9号、20号、26、27日)、日本踢拳协会(25日)、大日本摔角(28日)、修搏(16日)等,各种组织的活动列表早在几个月前就已经约好交了定金,你不事先找好时间,都约不上场地。
有的赛事会用这里的擂台,而有的活动比如落语演出的话,应该是从顶棚落下幔帐来遮挡住后面的擂台,进行快速布景。
为什么说后乐园是日本职业格斗的圣地,是因为这里有着非常浓郁的草根文化。
日本的大型赛事进入代代木体育馆、有明赛场或者两国国技馆后,后乐园这里主要在举行一些日常滚动型的搏击格斗比赛,特别是较为低档次的比赛,给初级拳手练本事,提升技艺,积攒战绩。
后乐园的办赛成本低,门票便宜。但是拳手一样要学会如何用自己的努力,让观众感到满意。
在这里,每年有很多的拳手带着梦想打新秀战,希望到东京的圣地来,成为未来的拳王。当然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最后都会失望地回到故乡去转型,完结自己的人生。
▲日本拳手裤衩上的赞助商,这些赞助商其实都很便宜,每个月给1-2万日元就行,也都是很小的企业,帮助拳手圆梦。
我们又回到一开始的议论,在我的眼里,后乐园有点像德云社。
郭德纲受到过很多的争议,但是他带着相声走回小剧场,走回到了普通人当中去,使得这一艺术形式在民间重新有了扎根发芽式的传承,这是不争的事实。
那么我们的职业搏击拳击,能不能也像德云社的相声一样,先走进草根群众中去,像德云社、广和楼一样,在一个繁华地点,建设一个中国后乐园剧场式的硬件配套设施。
在那里,我们可以培养草根拳手,给那些小的拳馆、拳馆联盟办比赛的机会。让这些小的联盟能够形成小的组织,成为向大比赛提供人才群,输送人才的一个通道。
6月27日,刘威在《英雄传说》一回合就KO了日本拳手中村慎之介。
打之前我就知道这个中村很难抵挡得住刘威,因为他来自日本一个比较小的联盟J-NETWORK(这次邱建良的对手小宫由纪博也是出自这个赛事体系)。
-
这个踢拳组织是关东加上名古屋等大概8-10家拳馆自己组织起来的,一般在日本被认为是KRUSH等之下的二线赛事。
-
但是J-NETWORK也出过大牌,早期在K-1曾经KO过魔裟斗的小比类卷贵之,就是从这个二线组织出来到K-1大舞台上去撒疯的。
这些小组织没有财力进入大赛场去打比赛,但是他们可以在后乐园比赛,形成自己的传承系统,乃至排名。
中国能不能在北京交通便利的西单有这样的一个剧场?
在一年中,可以在这个赛场进行150场以上的职业拳击、踢拳、MMA、各种武道展示,观众拳迷像看电影一样去买票看比赛,使得搏击成为日常可见的普遍性活动。
中国能不能在鸟巢有这样的一个剧场?
和那些来北京的旅游团、旅游公司谈好打包,每天晚上在鸟巢的训练内场打几场4回合的职业拳击,打几场年轻人的搏击,让那些到北京来看鸟巢的旅游者,也能领略体验一下职业格斗的风采。
票卖得便宜点,30或者50,先让普通人能够养成买票的习惯,培养培养真正的拳迷群体。
在菲律宾,连总统阿罗尤都是帕奎奥的拳迷
很多人一听就觉得,在万达或者大悦城很难像办电影院一样,装修一个这样的地方,因为成本太高了;在鸟巢或者北京奥体,也很难做这样的事情,不如租出去当羽毛球馆赚钱多。
但是,中国的人均GDP超过日本了么?在日本寸土寸金的地方为什么能维持、能有这样一个后乐园?而我们却没有呢?
在炒作46号文件,什么五万亿体育产业,叫嚷着要花42亿美元买UFC前,先想想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这样的大城市核心体育商业区,我们能不能创设一个观众平平常常买得起票、赛事主办方租得起的场地,能够一两日就办一场搏击格斗比赛的场地、形成良性循环。
那就是中国的后乐园。
写得太匆忙,有点语无伦次,不知道是否写明白、写清楚了我的想法。
这个月天热,我的思路也不清楚,我只是看到了人家好的东西,就有些急着写出来了,架构自己都觉得有点乱,很多词到了嘴边不知道怎么讲合适。有不全面的地方,以后再慢慢跟大家说吧。
感谢周超老师供稿~这种娓娓道来的叙述小编很喜欢,你呢?
更多热辣内容请移步微信(搜索bjqbj01),关注“搏击周评”,搏击其实很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