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现千年古棺棺椁鲜红如新反光(贵州现千年古墓)
工地现千年古棺棺椁鲜红如新反光(贵州现千年古墓)挖掘现场接下来几天的挖掘中,这个墓穴给了考古人员很多的惊喜,不论是从棺椁做工的手法和材料都是相当精致的。就连陪葬品都琳琅满目,比如鎏金双鱼银洗,象纽银执壶,螭首金杯等器具,造型都极其精美,还有什么绿松石一类的宝石。就连墓中发掘出的筷子都是金子制成的,尽显主人的高贵气质,在场的所有的考古人员都惊呆了,这个墓穴的主人是何等身份,才会在死后选择这种表面看着不起眼,但内有玄机的下葬方式?在现场的考古队员们用刷子将这两道金光闪闪的东西,其周围泥土都扫开,这两道金光闪闪的东西不是别的,正是用金制作的抓钉!古人在做棺椁的时候, 经常会用抓钉来固定棺椁而抓钉一般都是用的铁制的或者是铜制的,几乎从未有人用金制的做抓钉,还真是头一次见到。这个墓让整个考古队的成员都难掩兴奋,这个土坑墓并不是如它的外表一样普通,内部是别有洞天。金制抓钉
贵州省遵义市新蒲镇决定对杨家湖进行扩建, 按照正常流程,是需要考古人员进行勘察的,但由于这边从来没有发现过什么大型古墓,所以考古人员也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前去走了一趟,但谁知道,就是这一次普通的考察,竟发现了一座千年古墓,棺椁还是金丝楠木。墓主人的身份更是令在场的人惊讶不已,那么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接着往下看。
播州军的雕刻图
当时一位考古人员正拿着铁锹进行挖掘,突然发现一块长达两米的木板,考古人员将这块木板取出,仔细看“这块木板看似没什么特别之处”,却嵌着两个长条形的金属片,经过阳光一照,竟然反射出了一道金光,此物似乎在昭示着墓主人不一般的身份。见此情形考古队员们不敢轻视,立刻向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报了上去”
挖掘现场
在现场的考古队员们用刷子将这两道金光闪闪的东西,其周围泥土都扫开,这两道金光闪闪的东西不是别的,正是用金制作的抓钉!古人在做棺椁的时候, 经常会用抓钉来固定棺椁
而抓钉一般都是用的铁制的或者是铜制的,几乎从未有人用金制的做抓钉,还真是头一次见到。这个墓让整个考古队的成员都难掩兴奋,这个土坑墓并不是如它的外表一样普通,内部是别有洞天。
金制抓钉
接下来几天的挖掘中,这个墓穴给了考古人员很多的惊喜,不论是从棺椁做工的手法和材料都是相当精致的。就连陪葬品都琳琅满目,比如鎏金双鱼银洗,象纽银执壶,螭首金杯等器具,造型都极其精美,还有什么绿松石一类的宝石。就连墓中发掘出的筷子都是金子制成的,尽显主人的高贵气质,在场的所有的考古人员都惊呆了,这个墓穴的主人是何等身份,才会在死后选择这种表面看着不起眼,但内有玄机的下葬方式?
挖掘现场
此外,在新蒲这种地方发现这么高贵的墓穴, 这高贵的墓穴在贵州算得上是头一例,但在全国范围内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尤其是在陕西,河南这样的古城里,这样的墓穴更加常见了。
墓穴
中华上下五千年,我们所生活的这片土地,是历代祖先生生不息世代传承繁衍而来的。能挖到古墓是自然而然的,古时候居住在贵州的多半为少数民族,且人口稀少,在这里出现这样一座豪华的古墓倒实在让人出乎意料,墓穴的主人到底是谁而变得更加的扑朔迷离。
墓穴内部
在这个墓穴中,考古人员并没有发现什么墓志铭,也没有表示墓主人身份的任何线索,这让考古人员们很是头疼和疑惑,尽管没有明确的身份标识 。不过他们想到可以从出土的文物上去找线索,于是他们先通过螭首金杯和配套金盏上的一些痕迹帮助他们确定了墓穴的年代。
螭首金杯
金杯的两侧各有一只蟠螭,传说蟠螭是龙的九个儿子之一,头上没有角。经常用在各种古代宫廷建筑之中,而银壶上则刻满了复杂的图案,壶的顶端还有一头栩栩如生的大象,通过分析大量金银器的器型,考古人员判断这座墓穴大致是南宋时期的古墓。
蟠螭壶鼎
曾经在四川彭州出土过一个南宋的象纽执壶,与新蒲墓葬出土的这个象纽执壶十分相似,根据这个器型,以及出现的云雷纹和铸造工艺来看,南宋这个结论也得到了印证。确定朝代之后,考古人员就要通过这些现有的一些线索开始推断古墓主人的身份,遵义在南宋的时候是叫播州,当时是流放犯人的地方,可根据这些陪葬物品来看,墓穴主人应该是皇亲国戚,可为什么要把墓地选在这里,考古人员也是十分好奇。
金碗
于是决定继续挖掘,看能否找到一些新的线索,很快考古人员又有了新的发现,清理出一件更大的木质文物。仔细看,发现是一面做工扎实的木质盾牌,明显是古代将军所用,而不是普通士兵所用的简单木盾,在这个腐朽的木质大盾牌下面,清理出一大堆的武器,比如有硬弓,箭壶、箭簇等常见的作战装备。也有极其罕见的黄金剑鞘,这个黄金剑鞘上的花纹雕刻和做工均华丽繁复,代表生前主人的身份的高贵,就是这么一个美轮美奂,巧夺天工的黄金剑鞘,使墓主人的身份,重破迷雾来到了我们后人的面前。
黄金剑鞘
由此可以断定,这个墓穴的主人很可能是一位征战沙场已久的男性将军,也极有可能是来自于播州吐司的杨氏家族,这些也仅是考古人员的推测而已。因为在宋朝时期就有各种的规定,禁止民间私藏弓箭,武器等,既然能把大量的兵器放进自己的墓穴做为陪葬品。这无疑证明了我们的第一个猜测,墓穴的主人在古代起码是一名级别很高的武将。
宋朝武将
于是,考古人员顺着这条线索,继续开始为方向进行推敲,开始检查剑柄和其他武器上是否有使用者的名字,因为在古代兵器上一般是要刻名字的,不过很可惜的是这批武器上并没有出现任何的文字。只知道是南宋的武将但还是无法确认身份,于是考古人员决定扩大墓室的挖掘范围。
发掘现场
扩大挖掘范围以现在墓穴为中心向外挖掘,很快考古学家们就发现在已挖掘的古墓旁边还有一个墓室,这间墓室面积同古代一些皇帝相比也毫不逊色,随后考古人员开始兵分两路,一路继续清理一号墓,一路则去清理二号墓。
夫妻墓
随着二号墓中 一件白银烛台的出土,很快就揭开了墓主人身份,用毛刷扫去文物上的泥土后,上面清楚写着一行铭文:乙卯田都统司公用。这也是我们二号文物坑当中,唯一的铭文记载,由此可以推测出,二号坑的主人,是一名贵州姓田的女子,她在公元1255年去世,也就是南宋宝祐三年的时候。
乙卯田都统司公用
有了二号墓主人的身份就可以通过史料知道一号墓主人的身份了。根据考古人员的查证,二号墓主人为播州第十四世吐司的杨价的妻子,正是来自水西(今铜仁)的女子田氏。那铭文写着的“都统司”,证明了墓主人的高贵身份,这个职位是在南宋末年时期,朝廷为了抗击蒙古大军所建立的,所以在南宋时期多个地区,都设立了该军职,这个职位权利是要比后人知道的安抚使要高。
都统司
英雄的墓与身份不匹配根据史料当中的记载,在南宋末年的播州地区,只有杨价的管衔,达到了都统的级别。宋史记载的很清楚:杨价生前即是宋朝名将,不仅英勇善战,还非常好学,文学素养极高,并且深受中原文化的熏陶。
出征前杨价
由于小时候熟读兵书,所以当蒙古铁骑即将踏上南宋国土的时候,杨价请命出兵迎战蒙古军,不仅解救了被蒙古皇子围困的四川宋军,还屡次出奇招袭击蒙古军取得胜利,使得蒙古军溃不成军。后来又率万兵在四川长江南岸安营扎寨,援助四川,使得蒙古军不敢再来侵犯,因此也获得了朝廷的器重。他去世之后,朝廷不仅赐庙,又封杨价为威灵英烈候。这样一号墓的主人是杨价的观点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这时又出现了新的问题,这杨价的墓为什么是一个土坑墓,这个土坑墓与他的身份不匹配。
金丝楠木棺椁
随着研究工作的进一步的深入,这个问题也得到了一个合理的解释。考古队员最开始挖掘出的腐烂木头,只被当做是一些腐烂的棺椁碎片,可等到整个墓地挖掘完成后,专家发现出土的的木头越来越多了,考古队员也发现,出土的木头数量巨大,远远不是一个棺椁所需要的量。木头的作用究竟是什么,考古人员们对此展开了调查发现,这些不起眼的木头,都是上等的金丝楠木,要知道这些金丝楠木可都是皇家下葬时才能用的上。
金丝楠木
考古人员们这才意识到,新蒲古墓并非是一座土坑墓,它看着是有一个巨大的墓室,但是这个墓室并不是由石头堆砌,而是用一根根上好的金丝楠木堆叠而成,这种建造法在古代被叫做黄肠题凑。这种方法多见于周代和汉代的陵墓,到这里大家要问了为什么杨价可以享受这样的殊荣。
黄肠题凑
英雄的战绩在公元前1235年年底,蒙古的铁骑开始全面攻打南宋,南宋风雨飘摇,节节败退,其主力部队实在是抵抗不住进攻,一直败退到了陕、蜀交界的咽喉要地青野原,在这里被蒙古的铁骑团团围住,动弹不得,南宋朝廷无奈之下,请求杨价带兵出战,杨价接到朝廷的命令后,亲自带着五千播州兵团,星夜向青野原奔去。
五千播州兵团
播州兵团到达目的地,已是夜晚,蒙古骑兵们已经卸下战甲,正在烧火吃着羊肉,喝着马奶酒,十分轻松。当时的南宋没有外援的力量,确实让蒙古骑兵放松了警惕 ,可让他们没想到的是播州军团就像从天而降一样,出现在他们的面前,播州军团趁着深夜,对蒙古人一阵冲杀,和南宋驻守的兵马里应外合,将蒙古人打的溃不成军。
杨价与士兵
我认为,蒙古铁骑号称打遍亚欧大陆无敌手,偏偏却打不过杨价的五千播州军,刨除地形和主场作战的优势,这要归功于杨价针对性的战术安排。一是补给,播州军猎山而食,多年养成的狩猎习惯,完全是靠山吃山。二是弓弩,配合夜战,播州军的强项,便是在夜晚发动突然袭击,硬弓强弩贴到蒙军脑门,一杀就是一大片,打完就撤退,毫不恋战。
蒙古军
蒙军是完全没有见过这种战术,每次都是还没有反应过来,就在深夜惨遭播州军的突袭,整个指挥层都被打懵了。蒙军丢下一大片尸体,才刚刚拉开骑射的距离,想要组织反击的时候,杨价早就已经带着播州军撤离。
宋军
三是伏兵,如果有蒙军壮着胆子去追的话,刚好就落入了圈套当中,又被打得七荤八素的。谁也不敢上前去硬碰硬,所以只能是被动挨打了。四是杨价治军有方,谁敢后退一步, 绝对严惩不贷。而蒙军这边一看局势不利,于是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撤出青野原,收拢蒙古军。南宋朝廷一看有如此英雄,自然是要器重播州军,重用土司杨价。由于播州军团作战英勇,救驾有功,被南宋皇帝赐封为“御前威武军”。
杨价
中国有史以来,很少有贵州的土司将领,获得朝廷重用,这也就可以解释墓中奢华陪葬品的由来。杨价本人,也因骁勇善战,所以每次都是主动请缨,冲杀在宋蒙对战的前线。然而大家都知道,局部上的胜利,是解决不了什么问题的,更何况南宋内部腐败,就算武将再怎么拼命也是没有用的。
杨价
所以在公元1242年时,蒙古铁骑卷土重来再一次打入四川成都,下一步就要杀去重庆了,宋军有人着急了,这可怎么办,就有人去请杨价出山,可谁知杨价却因为劳累过度,与世长辞了。噩耗传回朝廷,皇帝悲痛万分,为了表彰杨价所做的功绩, 皇帝还特别下令给予其皇家厚葬的待遇,允许杨价夫妻用金丝楠木来打造棺椁,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考古学家挖掘出来的腐朽木头是金丝楠木了。由此也就揭开了贵州杨氏家族大土司杨价墓的全部谜题。透过那些文物,仍旧能感受到这位大将军的英雄气概,这种英雄的气概其家族后人一代代传了下去。
杨氏土司城
后代子孙不争气,败光家业但春来花常在,树无万冬青,杨氏家族世世代代都是好孩子,为朝廷做出极大的贡献,直到明朝万历年间,土司杨应龙这里发生了变化,他依靠十三万军队,以及祖辈留下来的工事,野心膨胀,试图谋反。
金盘
杨应龙越来越有恃无恐,他本人又骁勇善战,自认为有天险可守,有精锐之师可用。他做土司之后,昏庸无道,无法无天,还劫掠贵州大部分豪族的家产,所以惹得是天怒人怨的。
金杯
万历朝廷因为当时要打倭寇,所以尽力安抚着杨应空,谁知他倒好,开始变本加厉,毫不犹豫的展现出自己的野心,等万历腾出手,开始收拾他的时候,因为他那性格也激起了民愤,于是百姓们也是纷纷支持万历,拍手叫好,结果可想而知,杨应龙所依仗的工事也在他自己的手里全部败光了。
玉杯
历史再一次证明了古老的世袭制度不再适应这个蓬勃发展的时代了,但是我们换个角度看,纵观杨氏统治播州的这700多年中,对外驱逐南诏,抗争蒙古,征讨叛乱,维护国家统一,对内鼓励农耕,发展教育,兴修水利,造福一方,也是中国历史长河中一段辉煌的存在,通过这个棺木,让我们了解到杨价这个人的伟大。
杨价
从皇帝对杨价的态度上可以看出,他生前究竟做出过多么卓越的贡献,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奉献和爱国,在杨价的一生中,他努力地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为了国家而活,为了国家利益而活,他都没有多余的时间留给家里人,但在墓室沉睡之后,他与妻子两个人却可以一直相伴,不受外人的打扰,这一切或许是冥冥之后自由安排吧。
夫妻墓穴
如果他贡献不是很卓绝,皇帝也不可能让他拥有那么高规格的墓葬礼仪,值得一提的是,古墓中的部分艺术品,甚至还对美术史研究有很大帮助。总的来说,杨价的古墓是一个宝地,不仅是贵州“播州土司”考古的重大发现,完善了对土司埋葬制度和丧葬制习俗、土司历史等研究资料也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而且让土司遗址的申遗工作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也是一个值得考古专家探索的地方。
墓穴现场
历经七百年的杨氏家族就此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随着一座座古墓的发掘,一件件文物的出土,杨氏家族慢慢出现在世人面前,可惜已经不再世上那传奇一般的家族了,虽然现在还有一些杨价的后人生活在遵义这里,但是我们之前所追忆的一些事情,大多已失真,他的境遇与气度,在这个地方也是可以略见一斑,总之他的思想和气概是值得我们去好好学习,我们也要谨记一句话,文物和历史一样都值得被尊重,被优待。
墓穴俯视图
但也有不少曾经感慨的说到,幸好这个地方没有被盗墓贼破坏,否则的话后果真的是不堪设想呀。不过要给大家科普一个小知识:土司的存在,是我国早期一国多制的历史见证,具有文化和族群的多样性,兼容并蓄,求同存异,也是中国发展历史过程中不可磨灭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