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学习故事(因为我是天才啊)
卡尔学习故事(因为我是天才啊)其实那篇文章,真是我七年多的思考,光整理就已经二十万字。缩减再缩减,提炼再提炼,才有了最终这一万字。很多内容都是在收着讲,并没有展开。而且我故意没有配图,就是想看看多少人能接受纯文字。看到你们还是这么傲慢,我就放心了。不过对家人来说,已经是莫大的鼓励了。我没那么玻璃心,但总归有失落的。亲戚群里也是“领导看报告,浏览抓重点”式的调侃。并不意外,毕竟我写文章这类事,始终是被看作“不务正业”的瞎折腾。
原本想取个《自媒体打工人还有机会吗?》的标题,蹭一蹭最近“打工人”的热点。但这篇还是想以自我表达为主,算作我正式迈向自媒体创作的注点。也许没多少人会看到,但是没关系,我只想若干年后自己回望这条路时,知道自己是从这个样子走过来的。没有太多的套路、技巧,不是看市场行文,而是简单的、纯粹过。
上次那篇《才二三十岁的你在迷茫什么?凭什么觉得没有希望?》差不多是我七年的心血,耗时半个月左右才完成。全文一万字,我知道很多人都不会有耐心读完。
比如我妈,仅仅两分钟后便发来一个大拇指,说“写真好!”
在很多创作者看来,这其实是一种侮辱,说明没有认真看内容。
不过对家人来说,已经是莫大的鼓励了。我没那么玻璃心,但总归有失落的。
亲戚群里也是“领导看报告,浏览抓重点”式的调侃。
并不意外,毕竟我写文章这类事,始终是被看作“不务正业”的瞎折腾。
看到你们还是这么傲慢,我就放心了。
一、人若无名,便可专心练剑其实那篇文章,真是我七年多的思考,光整理就已经二十万字。缩减再缩减,提炼再提炼,才有了最终这一万字。很多内容都是在收着讲,并没有展开。而且我故意没有配图,就是想看看多少人能接受纯文字。
事实果然证明,在没有一定粉丝基础和知名度之前,不要轻易尝试所谓的“深度”和“干货”。
“娱乐至死”的年代,大众普遍爱看轻松愉快的内容。
当然,也有受众定位和发布渠道的问题。
所以不能怪别人,得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于是,后面我紧跟热点,写了篇幅不长、图文搭配的《张策终于还是离开了朱一旦,江湖再无朴实无华且枯燥的“美丽拍档”》。半天完成,全网阅读量过十万。还有人找来,请我写文案。
虽然算不上什么成就,但对我来说已经是个突破了。
同时也给了我启发:不要太注重自我表达,有人看才是王道,内容与市场的结合,才是能持续下去的动力。
总之,路还很长。
至于梦想离现实的距离有多远?
我的答案和7年前一样:走给你看。
2013年写的空间日志
二、为什么叫日记狂人卡尔我喜欢写作,由来已久。
缘起是十岁开始的日记,到现在已经十几年了。虽然中断过,形式变过,但写东西这个习惯像毒瘾一样,深深地烙印在了我的生活里。
读书的时候,一天不写我都会很难受,潜意识里甚至觉得,日记是我一天中最重要的事。饭可以不吃,觉可以不睡,但是日记不能不写。
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发烧躺床上,脑子晕得很,忽然来了灵感,于是我忍着头疼记了下来。睡醒记梦这种更不用说了,家常便饭。
就是这么病态的程度,我才能坚持十几年吧。
(家里的书架基本被日记本堆满,因为一年当然不止写一本了。我的日记本不是那种印好日期的,因为印好日期的一天只够写一页,而我的日记写起来常常停不下来,思如泉涌......)
写日记的人很多,但像我这样,应该算得上个“狂人”吧。
至于卡尔,是因为我姓康。
(卡尔卡尔连读几遍就是“康”......)
我知道有人会疑惑:日记不就是日常琐事嘛,有那么多东西要记吗,什么都记下来岂不是流水账?有何意义呢?
没错,起初确实是流水账。但我的日记形式一直在变,像现在的程序系统,过段时间就会迭代更新,n.0版本。
流水账当然没有意义,但如果加上思考、吐槽和点评呢,不就是现在自媒体干的事嘛。事实加观点,虽然范畴只是我个体,但其实已经不仅是日记了,而是写作。
值得一提的是,我的日记并非每天睡前一气呵成,而是随时随笔有灵感就先记下,晚上再统一整合。是不是很像创作者的生产流程?我也是后来才发现的,在冥冥中我日记变换的形式,刚好符合了科学的工序。
或许这就是天才吧,但天才也有烦恼。
比如家人常常会好心地劝我:不写日记会死啊!你要是把日记的时间省下来,成绩肯定能好更多。
我想了想,觉得很有道理。也尝试过不写,但是我做不到啊......
最后妥协的结果就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形式:不定期不定量的随笔,可能隔几天才记两三句心情语录。这样日记的时间便少了,但也就此埋下了伏笔。。。
----------------------伏笔-------------------
请看下集
三、天才觉醒洋洋洒洒上千字的日记,变成两三句话的心情语录,让我有了更充足的时间学习备考,忙其他的事。但是毕业后,我发现了导致的问题:我想写随笔的阈值越来越高,很多东西都觉得不值一记,矫情!
就像工作后很多人都不爱发朋友圈了一样,见识的东西多了,新鲜感减少,没有了表达的欲望。以及加的杂人越来越多,顾虑增加,挤压了展示生活的空间。朋友间的交流变少,互动都显得尴尬,遏制了分享心情的冲动。干脆活成了封闭自我,一个只看不说的隐形人。
其实这都不是理由。
杂人多了,就屏蔽嘛,分组标签是干嘛用的呢。
朋友交流少了,就去关心啊,评论互动算什么。
而表达,很多时候是为了释放自己的情绪,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痛痛快快的。总压抑着在心里,时间久了会越来越沉闷。
而日记并不存在这些问题,因为日记属于私域别人看不到,甚至连自己都不会看。
不怎么写了,主要还是内心不认可,觉得没什么意义。不如在忙碌的工作中取得实际成就来得实在,特别是挨过社会的毒打后,顾虑也更多了。
于是动态越来越少,发也只发工作相关,似乎变得很高冷。
这就是所谓的成长吗?其实特没劲。
加上工作忙碌,和朋友联系减少,生活也变得沉闷。
我不再是那个欢快的少年了。
有一天我和老婆开玩笑:你老公真没用啊,毕业三年了,还是混得这副鸟样。
结果她说:“不许你这么说我老公!我老公是有大成就的人,他很有才华,只是还没到施展的时机。”
她似乎看出了我的忧愁,接着说的几句话,让我重新找回状态,并且可能会记一辈子。
“求你以后继续装B,不要意志消沉,
我最爱你眉飞色舞吹牛逼的样子~”
我才恍然:是啊,我曾经也是英俊潇洒、风趣幽默、骚话一枝花啊。怎么进社会就被磨平棱角成这个样子了?我都好久没哼过歌了,想当年在学生会,每年我都是唱着歌上场的,连骗来的老婆都是被我人格魅力吸引接受表白的。
我的个性到底去了哪里?
经过很长时间的深度思考,我才发现:
是日记,带给我的太多了。
四、日记带给我的从小,我就是个慢性子,做什么都不慌不乱。但奇怪的是,全家除了我都是急性子,我甚至一度怀疑我不是这个家亲生的。
多年后我才想明白,是因为我写日记,长时间坐得住,会培养出耐心。
而且我的心态一直很好,也跟日记满足了倾诉欲有很大关系。基本上有任何烦心事,写出来就好多了,到第二天基本就忘了。
《莫生气》说,要想活得快乐,记性不能太好。所谓难得糊涂,我好像又是歪打正着。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日记培养了我超强的感知力。像《时空恋旅人》中一样,把每天都过了两遍,能发觉过第一遍时没注意的事情。心思细腻,可以把握容易被忽略的机会,我很多朋友都是这么来的。
这其实给我建造了非常好的底层架构。
比如有一天我回看当年写的日记,发现简直了,我几乎可以在脑海中把当天对我印象深刻的事情重现一遍。
这项能力,延伸到后面的随笔:我对着两三句心情语录可以展开成完整的叙述,扩写到至少千字。随便看到一个话题,基本两个小时就可以写出一篇文章,洋洋洒洒几千字的那种。
当然,要写得比较有深度有内容,还是得要更多时间跟自己死磕,一字一句斟酌。毕竟,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
所以,我时常会觉得:
日记就是老天赐予我的天赋。
给我埋下了太多伏笔,像一座待开采的金矿。
至于我是怎么在思考过程中找到这个天赋的?
简单讲就是因为一万小时定律。看到这个理论的时候,我想了想:我有什么事情是坚持练习了一万小时,而且并非吃饭睡觉这种随意而为的事情呢?
结果发现:我真的有啊,就是日记啊!
所以理论上来说,过去十几年,我至少积累了500万字的存货,而且是可展开扩写的那种。
有人会质疑我500万字存货的真实性,简单算一下:我写了十几年日记,一天1000字,一年365000字(36万字),十年365万字。五百万字,并不算多。
当然,对于写日记这件事,我知道很多人会骂。
我自己先来:
“正经人谁写日记啊?”
“是啊。”
“你写日记吗?”
“我不写。”
“你写日记吗?”
“谁能把心里话写日记里?”
“写出来的那能叫心里话?”
“下贱。”
“下贱。”
(引自《邪不压正》)
不过就像很多人做的事情一样,被旁人误解是一种宿命。也或许真的没有什么意义,但我就是喜欢呀。写东西的时候我是真的能感觉到快乐的,我觉得自己在发光,特别有满足感。
而如果不写了,像之前那种状态,压抑着,苦闷着。
别说快乐,我整个人都黯淡了。
所以,我想找回那个最本真的我。
试着搏一搏,单车变摩托。
五、跟爸妈聊全职做自媒体这个时代,靠内容挣钱的太多了。
无论是小说剧本、影视剧小视频、演讲主持辩论赛、科研报告学术论文、广告文案新闻稿,甚至聊天吵架,核心的竞争力还是文本。
而我是有内容创作能力的,就算实力不强,但谁也不是上来就无敌的。万事开头难,只要我认准了方向,持续耕耘,我相信会有我的一亩三分地。
至于发展空间,我觉得内容是永远不会没落的。只要人类还存在,社会就需要交流。而文本,就是交流的内容。
从历史发展来说,追根溯源:八卦是人类的天性,人类的进步就来自八卦沟通。老百姓就爱凑热闹,谁茶余饭后不聊点新鲜事啊,有谈资就有存在感,聊得好便成了意见领袖。
你能聊,我也能聊。你能写,我也能写。无非看谁输出观点更吸引人,而这个是可以练习的。向好的学习,熟能生巧,记下来就是自己的了。门槛不高,但是需要积累,得勤奋。
我对自己有信心,也一直有整理摘记、思考分析的习惯。加上我有日记的沉淀,如果这真是一种天赋的话,不去专门做这个,不是浪费了吗。。。
类似的论述有准备很多,感觉说服投资人都够了。
但是真到临场,跟爸妈面谈,发觉那些都不重要。
最关键的还是:要相信我。
因为爸妈太爱我,关心则乱,我一切有可能影响生活进程的决定和行动,他们都会担心。在他们眼中,稳定压倒一切,循序渐进总是最好的。虽然没有“多少岁之前必须干什么事”这么夸张,但是基本要求是必须走在这样的“正轨”上。
所以大学一毕业,爸妈就开始催订婚,不辞辛苦的江西上海两头跑,安排双方父母见面。订好婚了催结婚,现在结婚了催生小孩,我毕业头三年尽忙活这些事了。
有人会觉得不至于,主要还是时间精力没分配好。但我可能真是“先成家后立业”的类型,只有后方安定了才能全身心投入事业。
我又是个责任感和孝心极强的人,这点被拿捏得死死的,爸妈都在操心忙活,我能不跟着配合吗。我甚至在2018年,为了准备双方父母的共同游玩,将离职状态保持了三个月。
而现在,我特别怕有了小孩之后,我再没有时间精力忙活自己的事。于是,一直在有意的推迟备孕。
今年疫情,倒是给了我一个机会,让我和爸妈郑重其事的进行了友好的会谈。
起初,他们表示:在饭桌上聊聊就行了。
我坚持:真想听我就好好讲两个小时,如果只是随口问问唠唠嗑(那不是真关心)我就不说了,因为不值得我认真对待。
终于,他们感觉到我是认真的。于是挑了个下午,摆上花生瓜子,准备听我“上一课”。
结果其实聊得还好,爸妈的接受程度比我预期强很多。担心的也只有一个问题,就是吃饭的问题。也因此,老爸给了我一个短期性回复:我想了下,觉得不行。
当时我有点上头,直接说:你想了下,觉得不行,你知道我想了多久吗?
但我也明白,最根本的问题还是钱。经典的面包与水仙花、月亮与六便士的矛盾。
才华能当饭吃吗,吃不饱能用爱发电吗。我还有家庭,后面还有很多人生任务,都容不得出差池。
不过,想要全职做也没那么难,只要这部分收入能超过工作很多,家里也不会完全反对。
所以啊,当可以用实力说话的时候,就会觉得只靠诚意去感动别人是多么的苍白无力。真把钱摆在面前,绝大多数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而目前,我只能选择曲线救国,把战线拉长。
纵使产出有限,无法全身心投入,但我也仍然会坚持写作。
这是我一生的热爱,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到并认定的东西。
六、自命不凡,自证预言天才与疯子往往一念之间,区别在于有没有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我很庆幸在二十来岁的年纪,还能找到自己热爱的东西,并有机会为之奋斗。有家人的理解支持,和较为宽松和自由的空间。
只是从世俗方面来说,我得先选择明智的做法。不能太随性而为,否则就算实现了成就,也不如平常的日子来得幸福。
毕竟就算是天才,也终将陨落。
而人生的意义,在于过的快乐。
很长一段时间,我压抑着自己,所思所想表达出来的不到万一。
顾虑很多,变得封闭起来,没有了个性。
现在,我想解开枷锁,充分暴露自己,即使泥沙俱下。
我不需要所有人都喜欢我,
也不会再把评判标准交给任何人。
我想做个天才,自己认定的天才。
然后一步步去证实,能否实现不重要,就这样过一生。
附:
这篇写给有过考虑或者正在徘徊的朋友,我把我疑虑的过程和思考剖析出来分享给大家,如果能有点帮助,是我的荣幸。
对我感兴趣的话,不妨点个关注。
如果对有些内容感同身受,或许我们可以成为朋友。
公众号:吃瓜种草
作者:日记狂人卡尔
一个阅读、写作爱好者
谢谢你看我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