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被灌输家里穷的孩子怎么摆脱(从小被父母喊穷)
从小被灌输家里穷的孩子怎么摆脱(从小被父母喊穷)网友@安小乔说:这种观念也被保留下来延续给了下一代。所以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从小就被父母灌输家里很穷
曾经的年代里,
由于物资匮乏,
大家都有一个[精打细算]的金钱观,
乃至到了如今,
这种观念也被保留下来延续给了下一代。
所以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
从小就被父母灌输家里很穷
网友@安小乔说:
“小时候想换支钢笔,想要个新书包,
父母都会直接说“我们家很穷”。
等到上初中,有一次想要五十块钱买新衣服,
结果父亲气得把钱扔在地上,
当时眼泪就在眼睛里打转,
而那50元我始终没有勇气捡起来,”
喊穷,
似乎成为父母约束孩子节约的一种手段,
大部分孩子都曾经历“喊穷”的窘迫。
而我们的父母,
又很喜欢在教育中追求一切夸张的做法,
比如苦难教育,打压教育,鞭策教育…
因为这样的警示作用对孩子来说更刻骨铭心。
但殊不知,过度喊穷,只会矫枉过正而已。
1
弗洛伊德曾说,
童年无法获得满足的孩子,
内心会自卑胆小于常人。
当我们凡事向孩子“喊穷”时,
就一定能教会他们节俭吗?
并不会,也或许能吧。
但是请相信,
此时孩子内心的第一个念头,
绝对不是节俭,而是[胆怯]。
因为觉得自己家穷,
所以什么都不敢想,什么都不敢试,
不敢对父母提要求,不敢表露自己的渴望,
喜欢的东西不敢用,好的机会不敢去,
因为知道要求会遭拒绝,因为知道家里穷,
所以不配有奢望。
看见同学换新衣服新书包了,
想要,
但是想想还是算了,
这么穷,凭什么有新书包?
即使长大后,也依然自卑且怂。
我大学时有个成绩非常好的同学,
那个时候非常流行出国留学,
很多同学都赶了留学热,
我就问她为什么不考虑去留学,你这么优秀。
她却说留学根本不可能,
那是有钱人的选择,
因为她从小受到的观念就是:
“家里穷,不要妄想”,
所以留学这种事情想都不敢想,
碰都不敢碰,
甚至哪怕多问几句,
她都不敢去问,
骨子里的自卑感,
让她觉得自己并不配这些美好的东西。
现在很多年过去,
她在工作中的业务能力很强,
依然优秀,
只是我有时候在想,
如果出国深造了,
她会不会更优秀。
也或许,因为在最该虚荣的年纪里一无所有,
即使工作赚钱了,
财富自由了,
内心的空洞无论如何也填补不了吧。
2
东野圭吾在《时生》一书中说:
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
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
所以面临父母的频繁喊穷时,
孩子能做的除了让自己变得更懂事外,
更甚,只能无限度让步牺牲自己,
来保护家庭。
因为父母说的每一句话,
孩子都会单纯的信以为真。
@梦实:
很早的时候我妈就跟我说家里很困难,
总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
上高中住校,饭堂1顿饭固定5块钱,
吃一顿给一次钱,
我不敢跟家里要钱,
为了省钱中午改成吃泡面。
正在长身体的时候,
每天3顿都吃上还不一定够,
何况一顿改成泡面,
那时候经常晚上饿得睡不着觉。
有人说,孩子这辈子最大的敌人是父母,
因为他们会改变自己对一切事物的看法,
父母频繁喊穷,想让孩子学会节约,
但其实不然,
喊穷并不会让孩子有正确的金钱观念,
只会让他们在长大后依旧克制自己的需求,
时刻为钱而精打细算,
或者选择疯狂购物来弥补自己内心的缺失。
他们的症状在于,
即使花一点钱也会觉得惭愧不安,
偷偷买了一个冰激凌吃,
也会在下一刻认为自己罪大恶极,
这种负罪感会伴随他们一生。
自卑亦如影随形,
造成他们不愿与人倾诉的别扭性格。
@sun:
感觉自己现在养成很奇怪的性格,
有时候花钱大手大脚,根本不考虑值不值,
有时候却又会为一块两块抠的要死。
所以你看,喊穷是会让孩子节约,
可换来的不单是物质上的拮据,
还有心灵深处的匮乏,
以及,无法与心中的负罪感顺利和解。
3
曾经教我新闻的老师讲过一个故事:
一个小女孩看中一件很漂亮的衣服,
回家后央求自己妈妈去买,
她妈妈拗不过她便买了回来,
可是,买回来的却不是那件很漂亮的衣服,
而是另一件灰色的更加单薄的外套,
女孩不要这件衣服,
一直哭着对妈妈说“你骗我”,
结果她妈妈就打了她一巴掌,
嘴里不停地说:
你懂不懂事!你知道那件衣服多贵吗?
这件衣服不好吗?我已经给你买了!
女孩的鼻血流了一地,
她妈妈也有点慌了,
但是依旧板着脸放不下架子。
那件衣服女孩还是没要,
但是从此后,
她再也没有向父母伸手要任何东西,
也不会对父母提任何要求,
她变得很懂事,
很独立起来。
老师当时给的结论是:令人发冷。
仔细想想,往往不正是这种:
“不要、不说、不敢”的懂事和独立,
让我们的孩子吃了太多太多的苦头吗?
出了事不敢和家里说,
闯了祸以为自己可以扛,
面试碰了壁,丢了工作,发烧生了病,
哪怕缺钱的要死,哪怕过得很难很辛苦,
宁愿借高利贷,也不愿找父母寻求帮助,
等到被生活逼成抑郁症,
却到死也不说一个字。
父母明明是孩子的避风港啊,
临到了却成了让孩子最不安的人,
明明孩子已经走到绝路,
却还觉得自己身后空无一人。
这些事情不是宝妈杜撰,
而是今年切切实实发生的新闻事件。
当一个孩子妥协于父母的说辞,
失去对父母的信任与依托,
以及伸手的欲望,
我们又还有什么理由可以去证明,
他的精神世界是富足的呢?
4
是的,我们可以说父母的初心都是好的,
甚至他们也成长于这样的哭穷环境中,
但他们的教育方式往往就是这样极端,
要么报喜不报忧,要么报忧不报喜,
孩子的需求在他们眼中如同洪水猛兽一样,
一定要分个有用没用,
一定要无数次提醒孩子:
没钱,就不要奢望。
但其实,教育不能这样较劲,
不是必须要强调结果好坏。
最基本的教育,是实事求是。
我们想让孩子有正确的财商意识,
只要让孩子清楚事实的真实情况就好了,
而不对孩子喊穷,是为人父母的基本自觉。
其实孩子对物质的追求没有你想的那么厉害,
如果家境真的不富裕,他们也会体谅父母,
这是比学会任何一项技能更重要的事。
而比起不断给孩子灌输家里穷的观念,
让孩子无形中接收来自于你的压力,
我们最该做的是成为更有分寸感的父母。
相比表面的节约拮据,
或是刻意约束孩子不盲从不虚荣,
其实父母最不能忘的是教育的舒适度,
而孩子内心的富足,
才是无论贫富贵贱都应该坚守的教育原则。
想起朋友圈有位妈妈给自己儿子说的话:
“我们家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也没有很宽裕,
但如果真有什么事情,爸爸妈妈有钱“。”
或许,千言万语都不抵这一句吧,
有时候,保护孩子对于金钱正确的认知,
甚至保护他们的梦想、希冀,
以及对父母的期待,
其实往往只需要这一句话就够了,
这将是一个孩子将来出去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