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化学课题2溶解度笔记(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
九年级下册化学课题2溶解度笔记(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考点2、不饱和溶液1、定义:我们把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在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四、知识点考点1、饱和溶液
一、命题规律
高频考点:溶解度(10年10考)
二、课标要求:
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
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四、知识点
考点1、饱和溶液
1、定义:我们把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在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考点2、不饱和溶液
1、判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方法:要确定某一溶液是否饱和,只要看在一定温度下,有没有不能继续溶解的剩余溶质存在,如有,且溶质的量不再减少,那么这种溶液就是饱和溶液;
2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3、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考点3、溶解度
1、溶解性:通常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溶解性的大小跟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2、溶解度大于10g叫易溶物质;溶解度大于1g叫可溶物质;溶解度小于1g叫微溶物质;溶解度小于0.1g叫难溶物质;室温时,固态溶质的溶解度与其溶解性之间的关系,为了方便记忆,可用数轴分别表示物质溶解性强弱:则
①难溶 ②微溶③可溶④易溶。
3、固体的溶解度
(1)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理解溶解度概念的四要素:
①条件: 一定温度 ②标准: 100g溶剂
③状态: 达到饱和 ④单位: g
举例:“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
分析这句话的含义就是:其中溶质、溶剂、溶液三者之间的关系:
温度:20℃ 溶质: 36g氯化钠
溶剂: 100g水 溶液: 136g氯化钠溶液
表达方式:20℃时, 100g水 最多能溶解氯化钠固体 36g 。
在20℃时,100g水中溶解36g氯化钠 溶液达到饱和。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 ②温度
4、溶解度曲线信息
①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及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
②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情况;
③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的溶解情况;
④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个点表示的是某温度下某种物质的溶解度。
⑤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⑥根据溶解度曲线,选择分离某些可溶性混合物的方法。
⑦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此时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
5、气体的溶解度
(1)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 ①气体的性质 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
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考点3、混合物的分离
1、定义: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以晶体的形式析出,这一过程叫结晶
2、常用的结晶方法
(1)蒸发溶剂: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固态溶质。如NaCl(海水晒盐)
(2)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固态溶质。(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如KNO3)
注:如要从溶液中得到全部溶质晶体,只有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
考点4、根据曲线图可确定
(1)某温度下的溶解度;
(2)比较某温度下的溶解度的大小;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确定;(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来衡量)
(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换方法;(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增加溶剂)(改变温度一定要根据曲线的变化趋势)
(5)计算溶液溶质及其质量分数;(用溶解了的溶质除以溶液的质量;溶液中未溶解的部分不能视为溶质)
(6)物质的分离;(提纯溶解度变化大物质用降温结晶;提纯溶解度变化小物质用蒸发结晶)
(7)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大小比较(不论是由温度高变为温度低,还是由温度低变为温度高,任何一种物质的在两下温度下都有两个交点,我们一般是变化后的溶液溶质量分数取较低的那一交点,最后比较确定这几种物质交点的高低,就是物质变化后的质量分数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