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孩子学东西靠模仿怎么办(孩子为什么喜欢模仿同学的不良行为)

孩子学东西靠模仿怎么办(孩子为什么喜欢模仿同学的不良行为)一是为孩子树立界限;二是跟孩子一起探讨“不同选择”,会产生“不同结果”;三是教会孩子区分判断“错误”和“坏选择”;四是在一定程度上忽略孩子的模仿,关注他们的情绪,引导出替代的好行为。那孩子老模仿不良行为该怎么办呢,我们该做些什么教育孩子,让他们少走一些弯路、让他们拥有自己的判断力、让他们避免会带来较大负面影响的不良行为呢?你需要做到下面这四件事:有的孩子还会用不良行为小小的报复一下大人,比如上面那个对迟到满不在乎的孩子。他的心理活动很有可能是,你总催我总催我,我好烦,就借别人的武器反对你、攻击你一下。孩子也经常在试探行为的不同后果,好获得关于界限的经验。就像我们大人在工作中,有些事虽然不被允许,但做了领导也没管,或者后果不严重,而且我们能从中受益,那么这个事我们就有可能还会做。但是有的事做了,后果自己承受不了,我们就知道,这个以后不能干了。孩子也需要这样的经验。所以,我们的结论就是,模仿不

有爸爸妈妈告诉我,孩子上到小学之后,遇到了一些“成熟”、“花样多”的同学,于是,就开始模仿他们的一些行为。而且果然是,“学好三年,学坏三天”,孩子似乎对我们大人不待见的坏行为一点就通,学的格外的快。

孩子学东西靠模仿怎么办(孩子为什么喜欢模仿同学的不良行为)(1)

模仿不良行为是有心理需求的。首先孩子们本来就擅长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在同龄人身上学的最快。因为大家共享同样的环境、背景信息、情景气氛和心理年龄特点。一些共同的行为会让他们有一体感,类似于团体共同信仰的功能,所以更容易发生模仿。

而且,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住着天使和恶魔,教育的过程就是让人控制恶念,向善而为的过程。所以孩子想干点儿小坏事,也不足为奇。模仿不良行为会有宣泄的快感,如果再带来大人的大惊小怪、同伴的惊叹,就会有被关注的感觉。对于有些得到积极关注很少的孩子来说,负面关注也比没有关注要好,因为人最怕的是被忽略。

有的孩子还会用不良行为跟父母争取权利,比如上面那个学同学的方法威胁妈妈的孩子,就是在用学到方法,争取玩儿的权利。

有的孩子还会用不良行为小小的报复一下大人,比如上面那个对迟到满不在乎的孩子。他的心理活动很有可能是,你总催我总催我,我好烦,就借别人的武器反对你、攻击你一下。

孩子也经常在试探行为的不同后果,好获得关于界限的经验。就像我们大人在工作中,有些事虽然不被允许,但做了领导也没管,或者后果不严重,而且我们能从中受益,那么这个事我们就有可能还会做。但是有的事做了,后果自己承受不了,我们就知道,这个以后不能干了。孩子也需要这样的经验。

所以,我们的结论就是,模仿不良行为是孩子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你先要明白并尝试去理解他们背后的心理需求。其实他们也在模仿好的行为,我们也赞许,只是没有那么让我们震惊和焦虑,所以留给我们的印象不深。

那孩子老模仿不良行为该怎么办呢,我们该做些什么教育孩子,让他们少走一些弯路、让他们拥有自己的判断力、让他们避免会带来较大负面影响的不良行为呢?你需要做到下面这四件事:

一是为孩子树立界限;二是跟孩子一起探讨“不同选择”,会产生“不同结果”;三是教会孩子区分判断“错误”和“坏选择”;四是在一定程度上忽略孩子的模仿,关注他们的情绪,引导出替代的好行为。

我们来说详细做法。

孩子学东西靠模仿怎么办(孩子为什么喜欢模仿同学的不良行为)(2)

首先孩子需要知道他们行为的界限,比如推同学的行为,会带来危险,是绝对不允许的。而说脏话,在某些情境下,也是不可以的。家长首先要表达情绪和态度,随后表达立场,最后设定后果,让孩子知道界限的存在,从而控制自己的行为。还是推同学这件事,我们可以这么说:

“对他人有伤害性的、会发生危险的事情绝对不能做,也不能模仿。”

“如果推人类似的事情再发生,我会非常生气,也会伤心和失望。”

“请你控制好自己,这样的事情绝不能再发生。”

这就是明确界限的表达。如果事情发生后孩子能承担后果,会是一个加强式的反馈。让孩子承担什么后果呢?其实在学校被老师批评,已经是一种后果了。在家里我们建议,如果这样的事情再发生一次,就相应减少孩子一次娱乐活动,并让他们利用这个时间来反思。

这需要提前向孩子说明,可以这么说:“如果可能带来危险的模仿行为再发生,就取消一次看动画片的时间,并用那个相应的时间来思考自己的行为。”

而非原则性的不良行为模仿,可以跳过这第一步。比如说写连笔字这件事,就可以直接从下一步开始。

第二是跟孩子探讨“不同选择,不同结果”。我们需要向孩子提问:如果我们持续连笔字,会有什么结果?如果按照目前学业和语文老师的要求写字,会有什么结果?如果我们不在意早晨的时间、像经常迟到的同学一样,会有什么结果?如果我们在早晨有时间观念、抓紧时间行动,按照学校规定的时间到校,会有什么结果?

其实这个年龄的孩子比较少有这种对于行为选择和行为结果的认识。如果能放在一起对比考虑,能促进他们理性认识的发展,会对他们的行为选择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你不妨拿过来一张纸,把你本来要讲的正反道理、孩子对这两种情况的思考和说法,以简洁的方式写在上面。这会让孩子印象更深刻、思考更充分。写下来跟说出来相比,较不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我做了这样一张图,在文稿区域,你可以参照。

比如这些说法:“一年级练习好写字基本功”、“写工整,未来才能写各种漂亮的字体”,本来都是你要讲的道理,现在都包含在积极做法的结果当中了。

第三是,跟孩子一起区分“错误”和“坏选择”。错误是由于自己不知道、没经验时,初次带来的麻烦和问题;而坏选择是,已经经历过、遇到过负面结果,有了经验并且能预期,但由于控制不住而选择会带来坏结果的行为。比如说我知道在教室里、在大家面前说脏话会让老师批评我,会影响我自己文明优雅的形象,会让我自己更生气,但还是习惯性地,或是控制不住地说了,这就是一个坏选择。而我没留心,把实验材料放在了桌子边,结果掉了撒了一地,这就是个错误,提醒我以后注意把东西往里面放一些。

当孩子明确这个概念和区分时,我们就能鼓励孩子做到“我能控制自己,我会做好的选择”。这样,再跟孩子来分析不良行为是不是要模仿时,我们就有了依据和方向。

最后,在一定程度上忽略孩子的模仿,引导孩子使用替代的好行为。因为我们总是提醒、反复劝说、时时呵止,不仅效果不佳,还会强化孩子的对不良行为的模仿。因为我们但凡回应,就是关注,就是对这个不良行为的强化。很多父母认为,只有正面反馈,比如表扬和肯定,才是强化,会增加孩子出现好行为的频率。而批评、制止等方式,是负面反馈,不会增加行为的频率。但事实证明,不管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会增加孩子出现相应行为的频率。我们前面也说过,对孩子来说,负面关注比没有关注好,因为他们最怕被忽略。而且,当你说“不要说脏话”时,孩子也听到了“说脏话”三个字,这是一种无意识的强化。

在学会同学的方法威胁父母的例子中,我们甚至要忽略威胁本身,来关注孩子的情绪。对孩子说:“你非常想要玩儿这个,如果我不给你玩儿,你会非常失望。那你可以怎么合理健康地表达呢?”还可以跟孩子一起制定规则,如果根据你们的约定确实不能玩,你就使用我们前面讲过的“允许情绪、限制行为”的做法。当威胁的这个方法在孩子那里被忽略的时候,当孩子背后的情绪被看见时候,他们就会选择更合理的做法。

孩子学东西靠模仿怎么办(孩子为什么喜欢模仿同学的不良行为)(3)

【总结】

孩子模仿不良行为是有心理需求的,会让他们有接近同伴、被关注的感觉。不良行为常常也被当作是争取权利和报复大人的方式。另外,孩子在用模仿探知行为界限。而我们需要为孩子树立界限,让他们明白“不同选择,不同后果”,区分“错误”和“坏选择”,最后恰当地忽略对不良行为的模仿,关注孩子的情绪需求,引导他们练习正确的行为方式。

更多早教经验:

《家里有7~10岁孩子的家长必须了解的10件事(一) 》

《家里有7~10岁孩子的家长必须了解的10件事(二) 》

《家里有7~10岁孩子的家长必须了解的10件事(三) 》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