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姑姑包包子(包包吃姑姑等)
给姑姑包包子(包包吃姑姑等)“包包吃”就有多土气、多直白“戴胜”这个名字有多洋气、多内涵凉棚、废弃的土房子等地方做窝是常见的鸟类都是新疆人家的好邻居
在新疆方言里
戴胜鸟叫“包包吃”
斑鸠叫“姑姑等”
这两种鸟都喜欢在牛棚马圈、杂物间
凉棚、废弃的土房子等地方做窝
是常见的鸟类
都是新疆人家的好邻居
“戴胜”这个名字有多洋气、多内涵
“包包吃”就有多土气、多直白
“包包吃”,新疆方言读音为【bāo bāo chi】
据说这个名字的来历和戴胜的觅食方式有关
也有人认为是“鸨鸨吃”或者“报报吃”
戴胜和啄木鸟外形有些相似
啄木鸟是啄木找虫子吃
而戴胜是在地上的土包包里找虫吃
所以就被叫做“包包吃”
这个称呼仅在中原官话和兰银官话
部分地区使用
在晋语区的山西太原等地
人们把啄木鸟叫做“报报声”
因为戴胜和啄木鸟外形相似
所以也有一种说法
就是“包包吃”来自“报报声”
新疆还有一首有趣的方言民谣
与“包包吃”有关:
“包包吃,要要吃,
拿上棍棍儿叨屎吃”
这首民谣在过去是
用来形容懒惰的人的
这里的“要要吃”
就是“要饭吃”的意思
所谓“棍棍儿”
是指“包包吃”细长的喙
而“叨屎吃”其实是个误会
因为“包包吃”是在粪堆里找虫子吃
而不是人们以为的“叨屎”
其实“戴胜”,就是戴着“胜”的鸟
“胜”在这里和胜利沾不上边
而是古代女性的一种华丽头饰--“华胜”
当古人看到这种头上长有羽冠的鸟时
感觉跟女子头戴华胜的样子很像
便称呼此鸟为“戴胜”
《山海经·西山经》记载:
“西王母其状如人
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戴胜鸟象征着祥和、美满、快乐
唐代诗人贾岛写《题戴胜》诗:
星点花冠道士衣,紫阳宫女化身飞
能传世上春消息,若到蓬山莫放归
在现代,中国金币总公司在
2000年新春佳节期间发行过“戴胜鸟”
彩色一盎司银币
寓意“千年伊始,戴胜如意”
戴胜如此吉祥,但却不大招人喜欢
原因是戴胜连同它的巢都奇臭无比
小编尕时候就经常闻到这种味道
新疆人俗称“包包吃味道”
一种闻过之后让人终生不忘的味道
后来查资料才弄明白,这种味道
是因为“包包吃”从不清理巢中的粪便
并且雌鸟在繁殖季时
尾脂腺会分泌油状物质散发臭气
这样其实是为了凭借臭气
有效地驱赶天敌、保护雏鸟
“包包吃”的叫声为“咕咕-咕咕”
所以也被称作“臭咕咕”,此外
“包包吃”还有“胡哱哱”、“花蒲扇”
“山和尚”、“鸡冠鸟”、“臭姑鸪”
“咕咕翅”等各种别名在各地方言中出现
“包包吃”叫“臭姑鸪”
而斑鸠这种像鸽子的鸟
在新疆方言中被称为“姑姑等”
读为【gǔ gú dèng】
因为斑鸠的叫声是“咕咕噔-咕咕噔”
听着像是“姑姑等-姑姑等”,因此得名
并且“姑姑等”这个名字后面
还有很多不同版本的故事流传
沿河西走廊一路到新疆,几乎每个地方
都有关于“姑姑等”的传说
小编今天就选其中一种最具说服力的
话说在远古时
有姑侄俩在一山修道即成
约定鸡叫时分升天
姑姑在当晚睡觉时对侄女说:
“你安心睡觉,待鸡叫时我们一块升天”
结果半夜,姑姑自己一个人升天了
她即将飞升到南天门前时
才学鸡叫了三声
侄女惊醒,发现姑姑已升天去
就边扎腿带,边喊叫:
“姑姑等!姑姑等!... ...”
终未追上姑姑,而且只好扎了一条腿带
最后侄女化作了“姑姑等”鸟
至今这种鸟的一条小腿上长有羽毛
一条小腿上没有羽毛
就是因为有羽毛者是没扎带的腿
无羽毛者是扎了带的腿
其实并不是所有的斑鸠一条小腿长羽毛
而另一条小腿上没羽毛
但是小编尕时候见过的斑鸠
有很多确实像故事里说的那样
所以就姑且信了吧
元·僧守仁·《戴胜》:
青林暖雨饱桑虫,胜雨离披湿翠红。
亦有春思禁不得,舜花枝上诉春风。
赵高龙·《“姑姑等”的叫声》节选:
那恒古、遥远、不息的叫声
“姑姑等姑姑等”
清晨那般清脆而急促的叫声
唤醒少年时美丽、快乐的梦
唤起乡土上过往岁月的故事
带我重返那个纯真、稚嫩的年代
......
那恒古、遥远、不息的叫声
“姑姑等姑姑等”
犹永不衰老的万世物换星移之见证者
亲历了尧舜禹的三皇五帝
亲历了人类古老农耕文明
目击着足下黄土塬的长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