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陈赓伏击见好既收(陈赓伏击见好既收)

陈赓伏击见好既收(陈赓伏击见好既收)可见129师成立初期,作战条件极为困难,无法依靠武器装备对抗日军,因此刘伯承充分发挥八路军的特长,建立之初便定下了总基调,对日军采取游击战,通过以战养战不断的扩大自己。为了拱卫陕甘宁边区留守了部分兵力,因此129师出动实际仅有九千人,装备方面129师可用简陋来形容,重武器仅有轻机枪120多挺、迫击炮6门、炮弹60多发,这些已经是129师全部的家底。作为主力师之一的129师,师长是人尽皆知的军神刘伯承元帅。129师有两个旅,分别为385旅和386旅。两个旅整编自原红四方面军,师长刘伯承和副师长徐向前。386旅的旅长是大名鼎鼎的陈赓。根据当时的编制,陈赓的386旅,下辖两个团,分别为771团和772团。建师初期,129师兵力仅有1.3万人左右,除了两个主力旅,仅有一个教导团,人数和装备缺乏的,炮兵营、骑兵营、工兵营等。

386旅首战失利挨批

1937年10月25日,延安就日军袭击八路军129师771团一事,电告八路军各师长。

小胜之后,必生骄气,轻视敌人,以为自己了不得。771团七亘村受袭击,是这种胜利冲昏头脑的结果。...........!

被重点提到的771团为何首战失利?

1937年,为了共同抗日,红军整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其中八路军下设有三个主力师,分别为115师、120师、129师。

作为主力师之一的129师,师长是人尽皆知的军神刘伯承元帅。129师有两个旅,分别为385旅和386旅。两个旅整编自原红四方面军,师长刘伯承和副师长徐向前。

386旅的旅长是大名鼎鼎的陈赓。根据当时的编制,陈赓的386旅,下辖两个团,分别为771团和772团。

陈赓伏击见好既收(陈赓伏击见好既收)(1)

建师初期,129师兵力仅有1.3万人左右,除了两个主力旅,仅有一个教导团,人数和装备缺乏的,炮兵营、骑兵营、工兵营等。

为了拱卫陕甘宁边区留守了部分兵力,因此129师出动实际仅有九千人,装备方面129师可用简陋来形容,重武器仅有轻机枪120多挺、迫击炮6门、炮弹60多发,这些已经是129师全部的家底。

可见129师成立初期,作战条件极为困难,无法依靠武器装备对抗日军,因此刘伯承充分发挥八路军的特长,建立之初便定下了总基调,对日军采取游击战,通过以战养战不断的扩大自己。

阳明堡大捷

1937年9月,115师和120师出动晋北抗日,取得了平型关、雁门关大捷。129师出动得较晚,9月底,刘伯承率领129师奔赴晋南战区。

陈赓伏击见好既收(陈赓伏击见好既收)(2)

刘伯承的授意下,385旅的先头部队769团,在陈锡连的指挥下,千里奇袭了日军的阳明堡机场。

当时769团奉命侧击日军后方,当陈锡连带队行进至滹沱河南岸时,前哨发现了日军一个机场,且机场飞机起落十分的频繁。

769团经过多次侦察,发现日军在阳明堡停靠飞机24架,白天轮番出动,晚上则停在机场的一侧,机场约有200余日军,外围有铁丝网和简单的工事防御。

陈锡连了解情况后,迅速召开会议,大胆地提出了夜袭阳明堡机场计划,得到了上级认可后,陈锡联以三营为突击夜袭阳明堡。

此战依然秉承刘伯承提出的速战速决,在运动中歼灭敌人的作战方针,769团如猛虎下山,才1个小时,获得了歼灭日军百余人、摧毁敌机24架的战绩。当敌军前来增援时,769团安全撤离了阳明堡机场,

陈赓伏击见好既收(陈赓伏击见好既收)(3)

阳明堡大捷堪称是129师的成名作,虽然此战规模不大,但极大了削弱了日军的空中力量,这场战役胜利,让129师成为了各方关注的焦点。

阳明堡大捷后,陈赓率领386旅驻扎在平定县附近,此时刘伯承收到消息,日军20师团其中一部,打算从七亘村方向来犯。

刘伯承得知消息后,让陈赓的385旅派出主力团771团,在桃家岭和七亘村的石门关一带阻击日军;陈赓则亲自率领772团,在正太路侧翼迂回袭扰日军。

可是由于771团对地形不熟悉,同时准备不足,在阻击阵地中,仅仅加固了旧有的工事。因此被途经的日军强大的火力连番冲击。

因双方在装备上完全不是一个档次,实力悬殊太大,771团为了保存实力退出了阵地,此战771团伤亡30余人,由于撤退的比较仓促又是在夜间,一度和129师总部失去了联系。

陈赓伏击见好既收(陈赓伏击见好既收)(4)

幸好,771团临危不惧,以其非常丰富的游击战经验,很快散开的各连又汇聚在一块,经过清点人数,伤亡并没有扩大。虽然损失不大,但终归是打了败仗,

771团因此被延安“点名“,时任二战区副司令黄绍竑,幸灾乐祸对刘伯承说:你的游击战术好像不灵。

一雪前耻,再战反败为胜

771团失利被点名,刘伯承感觉对不起771团的战士们,他也清楚旧工事不可靠,但前线的变化太快,还没能及时纠正战斗就打响了。

初战失利,771团在七亘村受损,刘伯承和警卫急忙奔赴七亘村,一边寻找召集散落的771团战士,一边观察这里的地形。通过观察他发现这个村子虽然不大,但村边的土路最宽处不到2米,道路的南边是连绵起伏的土坎,北边则是深达几十米的山沟,路长达几十里沿着河沟蜿蜒起伏。

陈赓伏击见好既收(陈赓伏击见好既收)(5)

七亘村这样的地形,在刘伯承认为是一个伏击的好地方。为了在太行山扎根,建立敌后根据地,因此刘伯承指示陈赓的772团,进至孔氏村地区,准备阻击敌人的进犯,

1937年10月25日,刘伯承获悉20师团又再次计划向平定城方向进犯,这次规模更大,单后勤轴重的人员达千余人,这批的日军因为时间问题,还停留在距离七亘村10公里远的测鱼镇。

刘伯承查看地图,自觉告诉他这批敌人必然选择七亘村这条土路,向平定进发的日军输送物资,立即下令陈赓安排一个营再次伏击,陈赓挑选了772团战斗力最彪悍的三营,到达七亘村南的险要地带,伏击途经这里的日军。

三营临走时,陈赓要求营长王近山,此战要一雪前耻。为何陈赓把如此重要的任务,交给了王近山,王近山在129师外号叫“王疯子”,打仗是出了名的不要命,他又是八路军中一位智勇双全的悍将,热播电视剧《亮剑》的主人公“李云龙”的原型人物,就是王近山。

陈赓伏击见好既收(陈赓伏击见好既收)(6)

26日拂晓,王近山率领三营提前占据了七亘村南峪,依托有利地形设置伏击圈,并且让各连队在阵地中做好各种的伪装,没多久日军200步兵前锋掩护着辎重部队缓缓而来。

到了辰时,日军的先头部队100多人走过了伏击区,辎重和骡马进入了伏击圈,此时后面掩护百余敌人还在较远之处,王近山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战机,命令各连同时向日军的辐重部队发起冲击,

在山路上的日军被打得措手不及。3营趁机冲进敌群,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敌人的兵力在山路上无法施展,首尾无法相顾,失去了指挥的敌军东躲西窜。

陈赓伏击见好既收(陈赓伏击见好既收)(7)

在三营左冲右突下,日军除了少数在后面的掩护部队和一些骡马逃走外,大部分为三营歼灭,战后计算,这次伏击战,约见地300多人,缴获大量的各种物资,三营伤亡仅为10多人。

此战的胜利让129师一雪前耻。七亘村战斗胜利后,陈赓让王近山带着缴获的物资撤离到附近的村落,次日陈赓打算开会总结此战,见好就收转移驻扎地。

忽然刘伯承下令,让王近山在七亘村原地再伏击日军,这道命令大出陈赓意外,历朝历代的伏击战,从来没有同一个地方伏击二次的战例,而七亘村129师是已经阻敌一次,伏击一次,原来地点再伏击一次,胜算有几何?

刘伯承为何会这样下令呢?

七亘村伏击战虽然取得胜利,但刘伯承却高兴不起来。原来汤恩伯电告他,将决定放弃娘子关,劝129师也尽快想好去留.

而迫在眉睫的,是当天得到新的消息,娘子关日军也继续向旧关推进。走还是留?

刘伯承看着地图研究了许久,认为日军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由于战线拉得太长,此时急需前方物资,在当时看来七亘村是日军必选要道。日军不可能舍近求远,绕行其他地方。七亘村是日军唯一的一条便捷通道。

日军有许多中国通,他们也熟读中国古代的兵法,特别是深信兵法提到的“用兵不复”,因此他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如果在七亘村再次设伏,估计日军是怎么想也想不到。

经过多次的分析,刘伯承认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不遵常用兵的一反常规,决定在七亘村再次伏击。

日军也万万想不到,刘伯承会有如此的大胆,准确地把握住日军教条的心理,在已经伏击过一次的的地方,会继续第二次伏击。

陈赓伏击见好既收(陈赓伏击见好既收)(8)

10月27日,测鱼镇日军派人到七亘村清理道路,准备继续运送物资。此时,日军认为129师在伏击胜利后,按照游击战的战术,会转移别处去了,决不会也不敢再一次在七亘村设伏。

而此时的刘伯承为了配合伏击,大张旗鼓的佯装他去,等敌人把道路清理完毕后,依然让王近山带领三营悄悄的来到七亘村设伏。

王近山把伏击点稍微的向西挪动一点,但依然是选择以七亘村的土坎、沟壑等自然地貌为掩护。 到了10月28日一早,在100多骑兵与300步兵掩护下,测鱼镇的日军继续带着辎重西进。

到了中午,日军的骑兵谨慎地通过伏击圈,我军战士虽然已经埋伏了一夜,但依然是沉着冷静。等日军的骑兵完全通过后,辎重再次地进入了伏击,

此时王近山一声号令,三营利用新缴获的装备,对敌人猛烈火力压制,随即就冲进道路,和狄然展开了殊死搏斗。不过日军这次防范比上次要严密,双方战斗至黄昏,敌人大部不敌逃走,此战再次毙敌100多人,缴获一批重要物资。

陈赓伏击见好既收(陈赓伏击见好既收)(9)

七亘村之战胜利的关键

三天之内,刘伯承在同一地点两次伏击敌人,都获得了胜利。似乎违背了兵法。可事实上,刘伯承正是巧妙地运用了兵法,大胆而灵活地赢得了七亘村之战的胜利。

而此前卫立煌曾经致电刘伯承,认为他拥有精良的武器和装备,如此众多的部队,都无法阻挡日军西进,八路军用什么办法抗日呢?

战后刘伯承给他送去了日军的战马、军刀、大衣等战利品,很明确地告诉卫立煌,虽然日军骄横一时,但决不是不可战胜的。卫立煌对刘伯承巧妙运用“兵家大忌”赢得伏击战胜利是敬佩不已。

刘伯承一直以来主张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特别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很反对那种“牛抵角”的战法和鲁莽蛮干、不动脑筋指挥打仗的“战将”。

陈赓伏击见好既收(陈赓伏击见好既收)(10)

而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必须要求指挥员的指挥素质过硬。

刘伯承要求指挥员,每次实施战役、战斗,必须重视调查研究,掌握敌我情况,情况不明时,决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

他总结指挥员战前要做到五行,既清晰地掌握“任务、敌情、我情、地形、时间”,他说:“五行不定,输得干干净净”,他认为战前只有“五行”做好了,对敌我了如指掌,才能制定合理的作战计划。

他非常信任下属,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他主张指挥员要亲自到前线,这有很多好处,不但可以鼓舞士气,把握形势,及时处理问题。

同时他也要求,不替指挥员指挥战斗,指挥员也不应该有依赖感。他们依据自己的职权范围和专业知识,必须果断行动,以此来培养属下的勇敢、灵活、独立作战的能力。

刘伯承还要求大家在下达作战计划和接到任务后,要细心耐心研究细节,使战士们明白自己的任务,同时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在不偏离总作战计划下,按照上级的意图和要求,机动灵活,创新性地完成任务,在战场绝不能依赖上级,绝不能相互推搡,不能优柔寡断贻误战机。

陈赓伏击见好既收(陈赓伏击见好既收)(11)

总之,在用兵之法上,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思想,是刘伯承同志数十年战争中,一贯遵循而又运用得法,并富于创造性和不断发展的。

在刘伯承的鼓励和提拔下,129师走出了许多著名的我军战将,陈赓,王近山,陈锡连,徐向前等等,而陈赓率领的386旅更成为了日军的噩梦,王近山作为李云龙的原型,其从不吃亏的性格,灵活的战术也深入人心。

从阳明堡大捷到七亘村设伏,我们都能看到在用兵方法上,刘伯承在始终遵循、运用、创新和发展了灵活的战略战术思想。所以,他指挥的战役、战斗,仗仗打胜,从不失误,从“不做亏本的生意”,不愧为我军的军神。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