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什么奇葩相亲节目(相亲类节目为何越来越奇葩)
你见过什么奇葩相亲节目(相亲类节目为何越来越奇葩)嘉宾演技在线,观众权当戏看这档节目特别的一点在于运用了“盲选”的概念,同时加入了大数据的元素,通过数据分析,比较客观地呈现出嘉宾的性格特色。主张颜值即正义的当下,不看脸就约会,在同类节目中算得上是一次创新。在这里同样会涉及与父母在择偶观上的冲突问题。父母推荐人选时多以自身经验出发,一般都会选择看起来踏实可靠、成熟稳重的类型,而朋友因为年龄相近、价值观相似,推荐的人选更为符合嘉宾的期待。大数据则通过对委托嘉宾性格等各方面的分析,提出比较理性的建议。其中有一期,委托嘉宾是一位90后的姑娘,她希望对方幽默风趣,偶尔会制造一些小惊喜,但妈妈却希望她能遇到一位成熟稳重,可以去照顾她的男生。女嘉宾看不到三位男生,也不知道他们由谁推荐,只能通过听声音、查看淘宝购买记录、了解对感情的态度去判断是否适合自己。其实一个人的性格能够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妈妈挑选的男嘉宾在“你的声音”这个环节唱了一首抒情的老歌,
最近深圳卫视推出了一档名为《爱情找对门》的相亲类节目,这是继《中国式相亲》后又一档带着父母来相亲的综艺。
不看脸就约会,是创新还是噱头?
相对于《中国式相亲》颠覆式的风格及奇葩言论,这档节目稍显温和。《爱情找对门》每期只针对一位嘉宾的交友委托,通过父母推荐、朋友推荐和大数据分析,为委托交友的嘉宾挑选出匹配度最高的三位异性嘉宾。
然后进入到盲选阶段,委托嘉宾会根据“你的声音”、“你的手机”、“你的世界”、“你的感情”四个环节,了解对方的生活习惯,消费观念及对待感情的态度,选择出最喜欢的一位。
在这里同样会涉及与父母在择偶观上的冲突问题。父母推荐人选时多以自身经验出发,一般都会选择看起来踏实可靠、成熟稳重的类型,而朋友因为年龄相近、价值观相似,推荐的人选更为符合嘉宾的期待。大数据则通过对委托嘉宾性格等各方面的分析,提出比较理性的建议。
其中有一期,委托嘉宾是一位90后的姑娘,她希望对方幽默风趣,偶尔会制造一些小惊喜,但妈妈却希望她能遇到一位成熟稳重,可以去照顾她的男生。女嘉宾看不到三位男生,也不知道他们由谁推荐,只能通过听声音、查看淘宝购买记录、了解对感情的态度去判断是否适合自己。
其实一个人的性格能够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妈妈挑选的男嘉宾在“你的声音”这个环节唱了一首抒情的老歌,他的淘宝购买记录均与工作相关,消费水平也是几位男嘉宾中最低的。与女嘉宾心中幽默风趣又浪漫的形象不符,就只能被淘汰。
这档节目特别的一点在于运用了“盲选”的概念,同时加入了大数据的元素,通过数据分析,比较客观地呈现出嘉宾的性格特色。主张颜值即正义的当下,不看脸就约会,在同类节目中算得上是一次创新。
嘉宾演技在线,观众权当戏看
《爱情找对门》是灿星与深圳卫视合作的相亲节目。从《我们约会吧》《非诚勿扰》时期兴起的单身男女来交友,到《中国式相亲》组团来考察,再到《爱情找对门》式的“盲约”,素人相亲节目俨然已经走入3.0时代。
但即便节目如何翻新升级,依然难掩相亲类节目风光不再的事实。
2010年,《非诚勿扰》开播,收视率一度突破4%,不断刷新省级卫视收视记录,但走到2016年,该节目的收视率一度跌破1%,今年更是经历改版危机。一方面源自各种真人秀的冲击、电视收视率的下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相亲节目固有的“历史问题”。
以《非诚勿扰》来说,节目中出现的奇葩嘉宾一遍遍刷新观众三观,“宁可坐在宝马里哭,也不会坐在自行车上笑”的言论当时引起网民热议,乐嘉、孟非也是因为这档节目迎来了事业的高峰期,就连那些奇葩言论的制作者也因此成为网红,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
关于这类节目的真实性,一开始还有人耿耿于怀,后来就权当看戏了。知乎有网友说“我以前陪我妈看某个节目,就纳闷哪来这么多人到电视上吵,还都这么奇葩。读大学后,看到了一个某位学长上了某档节目。”这个学长告诉他,有剧本有钱拿,都是安排好的。
另一位网友也分享了看这类节目的感受,“看某档相亲节目觉得女嘉宾好眼熟,好像在同类节目中看到过,搜了一下果然是一个人,在一个中叫小英,职业是旅行社前台。另一个里就成了英子,是个博士。这类节目利用的就是中国人喜欢看热闹,而且还不怕事大的心理。”
尽管如此,这类节目依旧有一大批忠实受众:关心子女终身大事的父母、与嘉宾同年龄段的青年,甚至于有些观众纯粹把这些节目中的奇葩人物作为一种解闷的谈资。
这些节目也非常善于利用社会现象制作话题。如金钱与感情、异地恋、婆媳关系,《爱情找对门》第三期节目就出现了“妈宝男”这一相亲节目必备的话题良药,果不其然掀起一轮热议。诸如此类的社会话题在相亲节目中经久不衰,屡试不爽。
滋润相亲类节目茁壮成长的社会因素是什么?
到底是什么样的土壤孕育了相亲类节目?
首先是基于经济的发展,女性自我意识和地位逐渐提高,追求精神自由,主动选择单身的女性增多,就像《剩者为王》里的台词“她不应该为父母结婚,不应该在外面听什么疯言疯语听多了就想着要结婚,她应该想着跟自己喜欢的人,白头偕老的结婚,昂首挺胸的,特别硬气的,憧憬的,好像赢了一样”,这是现在很多单身青年对婚姻和爱情的态度,而对于爱情和婚姻态度的变化也是单身人数增多的原因之一。
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了第四次单身潮。根据国家民政局数据显示,中国单身男女已接近2亿,而全国的独居人口也已经从1990年的6%上升为2013年的14.6%,随着第四次单身潮的来临,单身独居群体逐渐庞大。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30岁及以上的女性人口中,单身人数占比0.92%,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这一比例已经从十年前的0.92%,上升到了2.47%,增加了近2.7倍。
正是基于这样的市场需求,相亲类节目逐渐成为综艺节目中的重要门类。除江苏卫视《非诚勿扰》外,《相亲相爱》《中国式相亲》《单身战争》《玫瑰之旅》《相亲进行时》《拜托了前任》《马上来电》《单身日记》一大波为单身男女准备的相亲节目轮番上阵。
特别是作为十大单身聚集地城市排行榜第一的天津卫视,比较有标识性的几档节目均以情感或相亲为核心元素。很有趣的一个现象,在360搜索中输入天津俩字,下拉框中出现的都是天津卫视的相亲或情感类节目,比如《爱情保卫战》《非你莫属》《幸福来敲门》。2017年《爱情保卫战》全网播放量达到33亿,这类节目不仅成了天津卫视标志性的节目,甚至提高了天津卫视整体内容的网络影响力。
其实任何一种事物的存在不仅与当下的社会现象有关,更重要的在于潜在受众群体可以为这个现象买单,并产生消费行为。
同样相亲类节目市场正随着单身人群数量的增加而扩大,这也是即便认为这类节目越来越奇葩,也没有太多营养,仍然有平台愿意掏腰包去购买制作的原因之一。比较划算的一点是,这类节目的受众还存在“买一送一”的优惠,其受众群体除了能够通过数据预估出来的单身人群,这些单身人士的父母、甚至是七大姑八大妈都有可能成为节目的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