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农林学院刘娟老师(信阳农林学院水稻博士)
信阳农林学院刘娟老师(信阳农林学院水稻博士)为何来信阳的高校呢?面对记者的提问,刘娟不假思索地说,“因为信阳是我的家乡,而且信阳是我省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希望能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为家乡水稻稳产高产贡献绵薄之力。”“刘娟博士是我院引进的第一位A类博士,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和业务水平。入职的第二年即获批了国家级科研项目,学院第一时间商议决定为其配备专家工作室,继续全力支持她开展科研工作。”该校农学院副院长董丽平告诉记者。正是学校期间的积淀,让刘娟一步入工作岗位就有了良好的开端,她于近期获批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这是该校获得的第5个此类项目。“5个项目中,我们水稻团队就获批两项!”团队成员、信阳农林学院教师刘秋员高兴地说道,“另外一项是团队成员,也是刘娟爱人季新博士于2021年获批的。”“今年是我校连续三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学校对像刘娟这样的博士重点培养,通过各种激励措施激发他们投入科研的热情,引领他们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9月18日,周日一大早,在平桥区甘岸办事处二郎村一处水稻田里,四五个年轻的身影在忙碌着……
他们中唯一的女士引起了记者注意,采访得知,她叫刘娟,2020年博士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以下简称“河南农大”),如今是信阳农林学院农学院教师。她和团队成员正在这块水稻试验田里调查水稻生长情况、记录数据……
“除了正常教学、实验室做试验外,我们每周都要来试验田好几次,每次都从早上忙到晚上。”刘娟告诉记者。
虽然刚上班两年不到,但刘娟从未停止过对水稻的研究,本硕博都毕业于河南农大的她,已致力于水稻研究10余年,科研业绩突出,近五年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5篇。
正是学校期间的积淀,让刘娟一步入工作岗位就有了良好的开端,她于近期获批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这是该校获得的第5个此类项目。
“5个项目中,我们水稻团队就获批两项!”团队成员、信阳农林学院教师刘秋员高兴地说道,“另外一项是团队成员,也是刘娟爱人季新博士于2021年获批的。”
“今年是我校连续三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学校对像刘娟这样的博士重点培养,通过各种激励措施激发他们投入科研的热情,引领他们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该校科技处处长史洪中介绍。
“刘娟博士是我院引进的第一位A类博士,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和业务水平。入职的第二年即获批了国家级科研项目,学院第一时间商议决定为其配备专家工作室,继续全力支持她开展科研工作。”该校农学院副院长董丽平告诉记者。
为何来信阳的高校呢?面对记者的提问,刘娟不假思索地说,“因为信阳是我的家乡,而且信阳是我省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希望能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为家乡水稻稳产高产贡献绵薄之力。”
1987年,刘娟出生于固始县农村,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小时候经常帮父母插秧、收稻,了解到当地机械化程度低、产量不高的现状,从此就萌生了长大做水稻研究的梦想。大学报志愿时毅然选择了农学专业。”刘娟坦言。
做科研工作要耐得住“冷板凳”,坐“冷板凳”不易,把“冷板凳”坐热更难。刘娟认为,之所以能坚持这么多年,很感谢人生中的几个人。
“在河南农大的学习经历让我终身难忘,我的导师赵全志老师对我影响很大,可以说是他让我坚定了水稻研究的信念。”刘娟若有所思地说,“记得大四时,已经是教授职称的赵老师带领我们做毕业论文。有一天,我们和他在试验田里忙碌了一上午,中午吃完饭,他让我们休息,他一个人却又去了试验田,下午接着和我们一起忙到晚上。那一刻,我感触最深!老师不怕吃苦、兢兢业业的科研态度引导着我不断前进。”
2014年11月17日是令刘娟终身难忘的日子。“那一天,84岁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来到河南农大作报告,我有幸现场聆听了报告,近距离感受老先生的魅力,对先生的科研思路、科学态度、科学精神肃然起敬,那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提及那段经历,刘娟至今仍激动不已。
“为了多去试验田,刘娟老师经常晚上带我们做实验。9点多我们回去了,她还在实验室忙碌,经常熬到深夜,白天还要继续上课,我们实在是佩服她!”学生裴奇隆提及刘娟老师,钦佩之情溢于言表。
“刘老师一切以科研工作为重。读博期间她去国外交流一年,那段时间,她三餐带饭,整天泡在实验室……”季新提及爱人的敬业态度如数家珍。
“我的导师感染了我,我也要像他那样潜心科研、作出实绩,以实际行动感染我的学生,希望引领更多的人致力于水稻科研事业。”刘娟深情地说。
“袁老先生一直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 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这就是我们水稻科研工作者不懈努力的奋斗目标!”采访最后,刘娟目光坚定地说。
来源:信阳日报、信阳农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