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人生哪能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感悟(人生哪能多如意)

人生哪能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感悟(人生哪能多如意)在李叔同的《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这本书中,大师通过文字告诉我们,修炼内心,看淡物欲,释然面对自我,才会活得充实、自由。正是有着看尽繁华的洞见,和执着修行的参悟,所以李叔同的思想境界极高,他的文字充满人生哲理,写尽了人生。他奠基了中国的话剧艺术,出演了第一部西方话剧《茶花女》,而且是第一个男扮女妆出演茶花女的人。他第一个用五线谱作曲,启蒙了近现代的音乐,也是油画艺术的先行者,是用裸体模特作画的第一人。后半生,他出家苦修,独独选择失传了700多年,佛教中戒律最严的南山律宗修行,成为一代高僧,从此世上再无李叔同,而是多了一位弘一法师。他的学生丰子恺说:“叔同老师的境界已经达到了忘我状态,他不追求物质,但在精神方面已经到顶峰,他追求的是灵魂超脱。”

杭州灵隐寺有这样一副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

这句饱含人生哲理的话,出自李叔同。

李叔同被人称为“半世繁华,半世僧”,他的一生,活了普通人的两世。

前半生,他是才华横溢,风流不羁的富二代,在艺术领域开创了诸多“第一”。

他奠基了中国的话剧艺术,出演了第一部西方话剧《茶花女》,而且是第一个男扮女妆出演茶花女的人。他第一个用五线谱作曲,启蒙了近现代的音乐,也是油画艺术的先行者,是用裸体模特作画的第一人。

后半生,他出家苦修,独独选择失传了700多年,佛教中戒律最严的南山律宗修行,成为一代高僧,从此世上再无李叔同,而是多了一位弘一法师。

他的学生丰子恺说:“叔同老师的境界已经达到了忘我状态,他不追求物质,但在精神方面已经到顶峰,他追求的是灵魂超脱。”

正是有着看尽繁华的洞见,和执着修行的参悟,所以李叔同的思想境界极高,他的文字充满人生哲理,写尽了人生。

人生哪能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感悟(人生哪能多如意)(1)

在李叔同的《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这本书中,大师通过文字告诉我们,修炼内心,看淡物欲,释然面对自我,才会活得充实、自由。

现在让我们走进这本书,感悟大师的人生智慧。

人生在世,克己最难

在书中,李叔同认为“克己最难”,人能做到自律、克制,是很难的一件事。

有句话说:“要想成事,必先克己。”懂得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人,一定不会差。

李叔同半路出家,却能将自己修成南山律宗第十一代世祖,跟他的“克己”很有关系。

佛家弟子讲究“一日两餐,过午不食”,即过了午时,不再进食。弘一法师严守佛家戒律,如果在外遇特殊情况,午饭时间超过了午时,即使饿着肚子,也不会再吃一粒米。

启功先生讲过弘一法师一件事情,有一次,有人在素菜馆请哲学家李石岑吃饭,客人中也有弘一法师。

李石岑有事要晚来,大家便一起等着,弘一法师什么也没说,只是在一旁拨弄念珠。待到人到齐开饭时,客人们喝酒吃饭,却见他拿起空碗,接了一碗白开水喝。

别人让他吃菜,他说:“我们有戒律过午不食,现在已经经过了几分钟,我不能吃了。”

大家都很抱歉,但弘一法师泰然处之,席间只是喝了碗白开水,没动一筷子饭菜。

弘一法师奉行“以戒律为师”,正是如此苦修,成为一代高僧。

他38岁出家,圆寂时62岁,虽然修行时间不长,但圆寂时却有1800颗舍利子,功德不可谓不高。

克己,是一种人生态度,将克己做到极至,更是人生难以达到的境界,弘一法师便是因为克己,成就了他非凡的人生。

在生活中,真正强大的人都懂得克己。

王阳明说:“人需有为己之心,才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意思是,人需要有一颗检讨自己的心,才能克制约束自己的欲望;能够克制约束自己欲望,才能成就自己。

克己并不是压抑自我,而是修炼内心的平和。懂得从更大的格局来审视自己,不逾底线,不改原则。

懂得克己的人,看似很无趣,却能在人生半坡处,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人生哪能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感悟(人生哪能多如意)(2)

时常自省,不忘初心

每个人能坚持初心,走到最后,终会历经很多波折。

李叔同先生在修行过程中,也有过困扰,那就是无法静下心来,常常被俗事干扰。

因为李叔同出家前,社会知名度就很高,出家后,更是成为一代大师。所以慕名前来谒拜,或是邀请他去讲学的人很多。

他是游方僧,经常云游四方,如闲云野鹤一般,独来独往,随意栖止。但渐渐地,这种平和的修行状态被打破了。

在书中,李叔同自省:出家二十年,竟一天比一天堕落。到处演讲,常常见客,时时宴会,简直变成一个“应酬的和尚”了。

这时李叔同已经60岁,佛学造诣很深,已然是一代大师,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无可厚非。

但他对这样的状态十分不满,认为这样有悖出家修行的初衷,别人或许能理解,自己决不能原谅。

于是,他下决心了结这一切,将“法师”、“老法师”、“律师”等名目,一概取消,将邀他讲学、前来拜访的人一概辞谢,拒绝参加一切宴请,回归孑然一身,遂自己修行的初衷。

在生活中,成功的路上会有很多的阻碍。

很多人走着走着,常常忘了为什么出发。

《西游记》中,师徒四人里,唐僧是最弱的一个,却能成为核心领导者,就是因为他始终坚持初心,不论是磨难还是诱惑,都没办法改变他前行的方向。

选定目标,坚定前行,当偏离航向时,懂得自省,回到正确的轨道,定能到达成功的终点。

这个成功,不一定是功成名就,但必会拥有达成理想的幸福。

一个人,越能掌控自我,越能靠近幸福。

人生哪能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感悟(人生哪能多如意)(3)

凡事不求完美,只求尽心

李叔同他出家前患有“神经衰弱症”,这是一种长期紧张,高度压力下产生的一种心理疾病。这也许跟他从小家教严苛,被要求做事尽善尽美有关系。

出家后,他参悟了人生真谛,在书中写道:“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

意思是人生没有百分之百的圆满,总会留下无尽的遗憾。万事只求“半称心”,才能更坦然地面对人生。

这句话,他是对世人说的,也是对自己说的。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圣人孔子也是如此。

他学富五车,被称为“天纵之圣”,本来也有一腔报负,却不被重用,在鲁国时受到鲁王排挤,不得不背井离乡,离开鲁国。

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见了大小国君70多个,到处找可以一展宏图的平台,推行自己的仁政思想,发扬儒学,却四处碰壁。

尽管孔子没能施展报负,但通过办学,终将儒家思想发扬光大。

不执着于君王的认可,孔子反倒在民间达成了自己的愿望。

他的人生虽有遗憾,却十分丰盈。

孔子并不是个追求完美的人,他提倡“尽人命,听天命”,做事只求尽心,努力之后能不能成功,就看老天的安排了。

道家说:“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涵容以待人、恬淡以处世。”也就是说,月盈则亏,月满则溢,凡事总要稍留欠缺,才能保持平恒。

有的时候,凡事太追求完美,反而不是好事情。所求过多,必会深受其累。

人生皆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尽心尽力做事,认认真真生活,终有一天,会收获美好的结果。

人生哪能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感悟(人生哪能多如意)(4)

做到慎独,内心才会强大

李叔同是个时常审视自己的人,寻常人家过新年,贴春联,穿新衣,以求万象更新的好彩头,而李叔同眼中的“新”,却是“改过自新”。

他会在新年之时,回看总结自己,一言一行有无恶念,接人处事有无不妥,有问题的话,及时改正。

除时时注意改过之外,他还在每天临睡时,将白天所做的事详细思考,记录下来,随时更正。

李叔同修身讲究“慎独”,他认为一个人有没有修养,并不表现在人前,而是要看他独处的时候,有没有恪守情操。如果人前一套,人后一套,便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东汉时期有个名人叫杨震,被称为“关西孔子”,他做官时清正廉洁,有一次他赴东莱做太守,路过昌邑休息,这里正住着被他推荐为秀才的王密。

王密得知恩师到来,自是十分欢喜,又想着将来在仕途上可以依傍杨震,便趁夜独自去见杨震,送去黄金。

见此厚礼,杨震勃然大怒:“本以为你会和我一样,坚守为官正道,没想到你却做出这样的事,让我难堪。”

王密连忙解释,天黑,并没有人知道。杨震更生气了,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叫没人知道?”一句话说得王密羞愧难当,收回黄金,灰溜溜地走了。

杨震的品行传为佳话,也诠释了“慎独”深刻的内涵。

《中庸》中说: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在没人看到、没人听到的地方,也会小心谨慎,有所顾及,越是身处隐蔽之地,越不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时刻保持自律。

古人说“慎独即不自欺”,一个人独处时不能自欺欺人去做坏事,而是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知廉耻,懂进退。

慎独的人,无论何时,都内心坦荡,光明磊落。

同样,做到慎独,必会心存浩然正气,内心充实而压大。

人生哪能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感悟(人生哪能多如意)(5)

作家张爱玲说,世人都说我高傲,我从来不是,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李叔同有过无数身份,俗世时,他是才子,艺术大师,人生轰轰烈烈,恣意酣畅;出家后,他是高僧、学者,超凡脱俗,淡定从容。

但无论哪种人生角色,对于他来说,都是一种修行,他的内心始终宁静、自由。

人生是一场修行,每个人都想成为最好的自己。

而自由,是一个人最高级的修行。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