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利川童年的回忆小店(古院落里红色如故)

利川童年的回忆小店(古院落里红色如故)路碑坝老院子如今已经显得冷清和寂寞,年轻人都搬出去盖起了洋房,留守在这个院子里大多都是老人,许多房屋都空着,由于长期无人居住,已经显现除了颓败和破损的迹象。路碑坝院子的西边,是潺潺而过的郁江,往西偏南一点,有一株水杉,编号为002号,人们称之为天下第二杉。这棵树在许多年前,也遭受过一次劫难。——因小孩玩火,点燃了树干中空部位的干木屑,致使火情无法控制,燃烧了一天一夜后,这棵天下第二杉居然活了过来。现在,人们在农闲之余,坐在树下乘凉时,说起那一幕,仍心有余悸。这世间许多美好的事物,莫不都是经历了磨难和才幸存下来的。至于路碑坝老院子,有多少年头了,也没有人能够说清楚,问那些老人,大多的说法都是,“我爷爷的爷爷来这里之前,都有这个院子了。”而居住在这里村民,爷爷的爷爷大多都不是土著,是从外地迁徙来此处定居的。而一直居住在这里周姓后裔只是认为,“起码有三百年”历史了,也并说不清楚来龙去脉。利川市人

关于路碑坝的来历,向来只是一个传说。

相传在很久以前,土司皇看中了位于阳河坪的一块风水宝地,便葬坟于此,怎奈何后人福缘不够,受用不起,出了“草口”,——一说出“草口”是化为人声,于夜晚喊人的名字,谁答应了谁就会死;另一种说法是“草口”是不散的阴魂,会专门迷从坟前过路的人。为了保一方平安,土司皇的后人决定将坟毁掉,在毁坟的时候,一对白鹤从坟地飞出,降落在现路碑坝院落后面的一块大田里,再也不见踪影。风水先生认为,这对白鹤是成了精的,便建议在白鹤降落处修一座石碑来镇压。

七十二岁的谭恒清老人回忆,碑约两米宽,三米高,六十多公分厚。“年轻时都见过,用条石砌成的,后来被毁了。”老人说,“现在那个田还叫做碑大田。”

可能是因为白鹤——当地人也称之为鹭鸶飞来田里,被一座碑镇压,便成了路(鹭)碑坝地名的由来。现在也有人说是路(鹭)归坝,上了年纪的人就会纠正,“是鹭碑坝,不是路归坝。”其实,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的固执,并不是执拗,而是在坚守着一种传承。

利川童年的回忆小店(古院落里红色如故)(1)

利川童年的回忆小店(古院落里红色如故)(2)

利川童年的回忆小店(古院落里红色如故)(3)

至于路碑坝老院子,有多少年头了,也没有人能够说清楚,问那些老人,大多的说法都是,“我爷爷的爷爷来这里之前,都有这个院子了。”而居住在这里村民,爷爷的爷爷大多都不是土著,是从外地迁徙来此处定居的。而一直居住在这里周姓后裔只是认为,“起码有三百年”历史了,也并说不清楚来龙去脉。利川市人民政府在周念民烈士故居的说明,也只是记录了建于清,但具体年代不详。

路碑坝老院子,按当地人的说法,确实是风水宝地,起码人丁兴旺。这个院子和对面的大湾坡的村民一起,是忠路镇小河村三组,——后来分成了两个小组。“这个院子,人口最多的时候,至少有一百五十人。”

路碑坝院子,也确实出过大人物,——革命先烈周念民就是出生于此,其老屋保存完好,由族人居住。周念民(1905年-1935年2月) ,湖北省利川人,土家族;早年赴北京求学,后入西北军教导团学习,毕业后任连长;1928年驻军济南,"济南惨案"爆发后回到北京,入方振武部,10月回到家乡,利用改造其父所创办的民团开展革命斗争;1930年4月去武汉,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奉组织之命利用民团发动武装斗争,失败后返回武汉;1933年6月返回利川,创建游击队,10月在贺龙安排下改编为红三军新兵独立团,后升任红三军九师参谋长、红三军参谋处处长、红六师参谋长等职,1935年2月,在湖南永顺县塔卧被错误杀害,年仅30岁;1983年平反昭雪。

利川童年的回忆小店(古院落里红色如故)(4)

利川童年的回忆小店(古院落里红色如故)(5)

利川童年的回忆小店(古院落里红色如故)(6)

利川童年的回忆小店(古院落里红色如故)(7)

利川童年的回忆小店(古院落里红色如故)(8)

路碑坝院子的西边,是潺潺而过的郁江,往西偏南一点,有一株水杉,编号为002号,人们称之为天下第二杉。这棵树在许多年前,也遭受过一次劫难。——因小孩玩火,点燃了树干中空部位的干木屑,致使火情无法控制,燃烧了一天一夜后,这棵天下第二杉居然活了过来。现在,人们在农闲之余,坐在树下乘凉时,说起那一幕,仍心有余悸。这世间许多美好的事物,莫不都是经历了磨难和才幸存下来的。

利川童年的回忆小店(古院落里红色如故)(9)

利川童年的回忆小店(古院落里红色如故)(10)

利川童年的回忆小店(古院落里红色如故)(11)

路碑坝老院子如今已经显得冷清和寂寞,年轻人都搬出去盖起了洋房,留守在这个院子里大多都是老人,许多房屋都空着,由于长期无人居住,已经显现除了颓败和破损的迹象。

利川童年的回忆小店(古院落里红色如故)(12)

曾经人来人往的朝门,如今进出的人已经很少了。被脚板磨平,踩出了印痕的石梯,慢慢地长上了青苔,一场雪,还未来得及覆盖,就将化去。

利川童年的回忆小店(古院落里红色如故)(13)

利川童年的回忆小店(古院落里红色如故)(14)

利川童年的回忆小店(古院落里红色如故)(15)

天井里的青石板,一如既往地保持着沉默,但是它用隐约可见的錾子印记忆着这个院子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红白喜事。

利川童年的回忆小店(古院落里红色如故)(16)

神龛上的香火,字迹已经很陈旧了,纸张不知道从何时开始褪色,但是,只有在这样的堂屋里,才能感受到血缘的威仪和庄重,让人肃然起敬。在这样的香火面前,曾有新人拜堂成亲,曾有老人驾鹤西去,生命,就是这样一代代生息繁衍,无限延续。

利川童年的回忆小店(古院落里红色如故)(17)

利川童年的回忆小店(古院落里红色如故)(18)

板壁上工整的记录着人间烟火。二0一八年十二月三十日立春,“十年难逢金满斗,百年难逢顺交春。”这位记录的人,想必内心充满了无比的喜悦和兴奋。人生苦短,许多事情可遇而不可求。

利川童年的回忆小店(古院落里红色如故)(19)

深凹下去的大门槛,需要多长的岁月才能够让它在人间弯腰驼背,需要多少次跨越才能来到这太平盛世。可以肯定,无数脚板从这里走向了人生的远方和辉煌。

利川童年的回忆小店(古院落里红色如故)(20)

窗棂上精致的雕花,还是未能抵挡住时光的侵蚀,虽说依然倔强地保持着与生俱来的高贵,但是肉眼可见的老态龙钟,让人感叹光阴易老,人生易逝。

利川童年的回忆小店(古院落里红色如故)(21)

利川童年的回忆小店(古院落里红色如故)(22)

利川童年的回忆小店(古院落里红色如故)(23)

没有了把手的石磨,一半向南一半朝北的石碾,倒立在地坝里的石缸,很容易让人想起之前生活的简陋和艰辛。它们从现代文明里逐渐退隐,回归到属于它们的时代以里,人类的进步,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今天的美好生活,均是从以前的原始蜕变而来。

利川童年的回忆小店(古院落里红色如故)(24)

站在路碑坝院子的对面,只能看见其一个轮廓。说到对面,就不得不说说碗厂坡。碗厂坡因为曾在这里开办过陶器社而得名。所谓的陶器,也只不过是生产土碗,坛子之类的简单物件而已。

据了解,陶器社在一九五四年左右就成立了,先是以柴禾烧制,后来在一九七?年开始修建以煤炭为燃料的新窑,但是新窑的寿命并不是很长,在一九九0年左右,由于新经济形势的冲击和影响,解散了。

“可惜了那些器具,在分下去之后,都被毁了。”在寻访碗厂的遗址时,一些村民说,”后颈窝的头发,摸得到看不到,谁也不晓得社会发展得这么快,更不知道那些旧器具的价值,在不要了之后,就成了废品。许多制作精美的器具,都被花来当柴禾烧了。“

利川童年的回忆小店(古院落里红色如故)(25)

利川童年的回忆小店(古院落里红色如故)(26)

利川童年的回忆小店(古院落里红色如故)(27)

利川童年的回忆小店(古院落里红色如故)(28)

利川童年的回忆小店(古院落里红色如故)(29)

目前还残存的,是碗厂坡新窑的遗址,在皑皑的白雪的覆盖和荒草杂树的掩映下,已经看不出端倪,至多能知道一个大概。至于热闹的劳动场景和人声喧哗的热情,也就是脑海里的一个想象了。

利川童年的回忆小店(古院落里红色如故)(30)

利川童年的回忆小店(古院落里红色如故)(31)

利川童年的回忆小店(古院落里红色如故)(32)

竹鞭穿透窑坚固的石壁,在窑门前垂下来,在窑门口,有煤炭燃烧后的残渣,硌得脚生疼。而在炉膛里,还能够找到一些陶器的碎片,借着电筒的灯光,拍了照之后,又让这些碎片回归到黑色之中。

利川童年的回忆小店(古院落里红色如故)(33)

这是在碓房处发现的唯一的还保存完好的两口石缸,用来盛装空气的石缸里面,长满了杂草。据说,这两口石缸是用来”洗白浆“的。

利川童年的回忆小店(古院落里红色如故)(34)

利川童年的回忆小店(古院落里红色如故)(35)

原来的厂房,也在改制时卖给了当地的村民,几经翻修后,已经不再有原来的模样,即使是曾经在碗厂里工作过的人,也只能说出个大概轮廓了。

利川童年的回忆小店(古院落里红色如故)(36)

在碗厂坡有一条青石板路,是以前小河这一带的村民进山出河的主要通道,由西上去是糖厂,过石门坎,就是以前的四川,现在的重庆菜籽坝地界了。

无论是路碑坝老院子不详的修建年代,——按当地的传说来看,应该是在清雍正改土归流稍微靠前一点,还是碗厂坡由兴旺到落寞,都是历史惊鸿一瞥。有些事物失去了就成为永远的记忆,但是,社会文明的向前发展,几乎都是建立在推陈出新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无法复原的历史记忆,终将在人类的繁衍过程中逐渐遥远,并不需要扼腕叹息。

回首,是厚重的历史,向前,是光明的未来。愿生存在这里的人们,幸福康宁。

作者: 罗明刚 来源:利川访谈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