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九城秘密(气氛美学下的四九城)
四九城秘密(气氛美学下的四九城)美学家格诺德·波默,曾从生态学角度,提出过新美学的核心概念——气氛美学。波默认为,环境的创造与感官的相融,孕育出微妙的气氛,置身于这一氛围场景下的受众,则更容易获取认同、实现共情。夜里飞驰的飙车党、胡同大院里的四角天空……电影中许多画面,都十分注重氛围感的塑造忙碌开张的煎饼摊儿、互相逗趣的板儿爷、随意开摆的棋局……当观众在影院看到这些镜头时,定会激动的一拍大腿:这可不就是印象中那个松弛惬意着的老北京嘛!有声色,有味觉,甚至有嗅觉,电影的动人之处,便在于此,沉浸式观影感的背后,除了制作团队的匠心独具,“气氛美学”的跨界应用也提供了相当一部分的助力。什么是气氛美学
江湖远不远,人就在江湖,江湖又怎会远
破晓,卷闸缓启,一提溜鸟笼的大爷出,抖搂着肩,轻车熟路的拐了几道弯,晃悠到胡同口,行云流水且不拘形迹,将皇城根底下那股子带些慵懒意思的烟火气儿,诠释的道道地地。
以此作为延伸,电影《老炮儿》,通过细述老一辈京城顽主的故事,触发江湖过往,揭开时代隐痛。该片自上映以来,连续斩获中国金马奖、亚洲电影大奖等多项提名表彰,融合魔幻现实主义与坊间市井文化的创作风格,使其于细微处见风骨,整体呈现出浓郁大气又别开生面的影视效果。
概念式的老北京缩影,“气氛美学”下的语言特色与文化符号镜头扫过街边一景,特有生活气息
忙碌开张的煎饼摊儿、互相逗趣的板儿爷、随意开摆的棋局……当观众在影院看到这些镜头时,定会激动的一拍大腿:这可不就是印象中那个松弛惬意着的老北京嘛!
有声色,有味觉,甚至有嗅觉,电影的动人之处,便在于此,沉浸式观影感的背后,除了制作团队的匠心独具,“气氛美学”的跨界应用也提供了相当一部分的助力。
什么是气氛美学
夜里飞驰的飙车党、胡同大院里的四角天空……电影中许多画面,都十分注重氛围感的塑造
美学家格诺德·波默,曾从生态学角度,提出过新美学的核心概念——气氛美学。波默认为,环境的创造与感官的相融,孕育出微妙的气氛,置身于这一氛围场景下的受众,则更容易获取认同、实现共情。
自此,将新美学概念融会到电影制作,人的感性知觉,被规定为一种源初的、整体性的处境感受,所诞生的这份亲和力与情怀感,恰成为影片情境真实、表达妥当的关键。
气氛美学在电影里的具体应用
“气氛美学”应用Ⅰ:直观的语言特色,营造出真实的环境感与美的感染力
谈及语言,我们常说到“语境”。诚然,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是塑造氛围的灵魂。电影中大规模被投入使用的纯正京腔,不仅体现着地域文化特色,更在氛围营造上,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典型应用,当属影片开头外地小伙“没头没尾”的问路、六爷“有一茬没一茬”搭话的那段。
“我问一下新街口怎么走?”
“你跟我说话呐?”
一回对话,寥寥数语,瞬间将京腔绵软、尖刻的特点精准触达。
北京话温文有礼,但所谓礼,也并不全然端正客气,还包含了双向道德要求
——你越楞头磕脑(鲁莽冒失),我就越不跟你好好说话,这是北京话的灵气所在。
就语言特色展开,够劲儿的北京话背后,老北京浓郁练达的人情事理,也呼之欲出
——若走迷了路,想找人问问,一定要恭恭敬敬的先走到人跟前,把“您”字带出来,再说事儿,按六爷的话,这叫规矩。当然,这规矩不光是北京胡同里的,我想,在整个中国社会,讲礼貌这事儿,都应该是普世价值。
“大爷对不起了,我怕我走不出去了。”
“你看我像你大爷吗?”
二回,六爷呛声,眼神犀利。很多不了解北京文化的人会觉得六爷是在抬杠,其实不然。
小伙的这句大爷,重音在“大”,北京话指大伯,对于不服老的六爷来说,自然不乐意听。正确的读音,重音在“爷”,同时“大”字轻读,这才成为街坊邻里、朋友哥们之间常用的敬称。
单是称谓,落音不同,含义就有所不同,老北京的讲究,自此也可见一斑了。
“顶到头儿左拐,有牌子。”
末了,六爷虽揶揄了来问路的外地小伙子,却还是给指了方向。
说你是为了教给你,该帮还得帮,一码归一码,这才叫有理儿有面儿。
“气氛美学”应用Ⅱ:独特的电影质感,是对老北京文化与人文风俗最好的致敬与怀念
研究表明,人类80%的对外感知都来源于视觉。
因此,营造“气氛”的重要一环是在美学基础上,进行光线搭配和空间质感塑造,从而丰盈人物,彰显审美。
雾霾色的画质,老炮儿在厨房边吃饭,烟熏火燎、不拘小节,烟火气与江湖感一下子出来了
由此反观,可以发现,电影制作团队,恰是通过编排表演等主观因素,与灯光道具等客观因素之间相互作用、降维打击,从而完整呈现老北京缩影,场景中许多画面设计与人物细节,都在反复提醒着这是一部有着鲜明时代风格的电影,讲述的是老北京的故事。
画面角度来看,片中的老物件、老做派,俯拾皆是。
图为清朝末代皇后婉容骑车;美国驻华联络处主任与夫人经常骑自行车穿行于北京的大街小巷;70年代三转一响
比如六爷那辆老式“二八大杠”,影射着自行车的时代变迁史。
看过电影《末代皇帝》的观众,应该对溥仪锯掉门槛,骑自行车的情节记忆犹新,北京自行车,始于清光绪年间,民国初年,流入民间,到了20世纪60年代,能拥有一辆永久锰钢自行车,简直比现在拥有一辆超跑还拉风——那不仅是花出180块钱人民币就能买到的,还要有资格。自行车在那时,成了一代人身份地位的象征,这也就不难解释,直到如今六爷骑上自行车,都难以掩饰的满心欢喜。
圈儿锁一掰,就是可以用来茬架的武器
再比如雪夜骑车那场戏,六爷打发晓波走后,随手抄起自行车圈儿锁,用作武器,跟龚叔一行人直接茬了起来,多年实战经验的临场反应,将老道与地气儿表现的淋漓尽致。
人物布局方面,更值得一提。不同于以往的商业片,《老炮儿》中的人物大多都很立得住,镜头记录与情节转换中,老炮儿、小炮儿、话匣子、灯罩儿在特定时代背景的显衬下,生动鲜活,大放异彩。
一个女人·话匣子
话匣子,地道的北京胡同妞儿,典型的大飒蜜。“大飒蜜”,属北京特有地域词汇。
对于飒蜜这一概念,高晓松曾这样定义:
人长得好看,不仅没有公主病,而且你越男人,我越爱你。你上街打架,我帮你提板砖;你上街茬琴(跟人比琴),我帮你唱和声;你被打成植物人,我养你一辈子。
换句话说,一旦认定的人有了困难,不管怎样,绝不会袖手旁观。所以当六爷老了、六爷的规矩也老了的时候,话匣子依然愿意跟着六爷。
用半生时光与你相遇,半生时光爱着你生活,岁月迟暮,回想往昔,仍会在相遇那天等你。风情万种又不失果敢独立,话匣子身上这份率真与局气,与新时代女性的概念不谋而合。
几对后起·小炮儿
胡同串子里的“古惑仔”、不可一世的富二代,作为电影设置的对照组,小炮儿们,同样性情辛辣,亮点纷呈。他们是“炮儿精神”的延续,更是被赋予厚望的“时代新秀”,从遇事兜不住就要跑的小兔崽子,到热血局气的北京爷们,他们在拔节成长,电影真正的内涵也因此愈久弥香。
一场江湖·老炮儿
闷三儿不管招呼不招呼,都掏心窝子的为六爷两肋插刀,灯罩儿早早拎着油漆桶给人刷漆,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京城老炮儿,傲气、自嘲、有着挥之不去的优越感,生活的地界儿中,义字当头,为了兄弟,怎么着也得两肋插刀。
六爷也是从生瓜蛋子成长起来的,年轻时的莽撞,会给他人与自己带来诸多伤害,只是年轻人还很难懂得这个道理
老炮儿有老炮儿的规矩——茬架可以,打脸,不成
老炮儿也有老炮儿的温情——生瓜蛋子办事不牢靠,万一惹起来谁都压不住
可不是么?就像灯罩儿说的:茬架,也是江湖。
披风斩棘,挑眉争朝夕——《老炮儿》中的线索表达与镜头运作电影线索围绕时间顺序展开,在镜头语言的润色下,逻辑自洽,层级分明。
通过线索梳理,我们大致可以将故事划分成以下几个重要节点:
①谈判·矛盾
晓波因为划了小飞的跑车被扣下,老炮儿前去赎人
六爷为从小飞手里赎出儿子,重出江湖,与小飞之间的几场对话,直接成为了点燃剧情的导火索。两人初次交锋,在北京的夜色里。飙车、飞驰,光怪陆离的世界,令老炮儿眩晕,面对锃亮跑车上的划痕,以及冷眼嘲笑的年轻人,他那样苍老、无力,却又那样坚定、沉着,“三天后还在这儿,十万给你,不报警。”简单几句,掷地有声,赌上了京城老炮儿的尊严。
六爷自己,确实没多少钱,只得腆着脸跟从前的老哥们借,电影采用内视角的叙事手法,以六爷的视角、听觉、角度,全方位展示了境况的窘迫为难,十万终于如数凑齐,老炮儿也如期赴约,情感被推向新的高潮。
这茬过后,一张关键的对账单,再度让事件变得错综复杂,小飞与六爷进行了二次谈判,亦敌亦友的支线剧情也就此展开,这次,不掂量钱权,只讲江湖。
我以为像您这样的人,只出现在书里
原以为要在迷雾中找不到出口,可还好,这个冬天,你抖落风雪出现,准备与我来一场撕裂黑暗的对决。一句“对不起”,一番迟疑后伸手的有力掌击,少年浅笑,郑重的向老江湖,递上了带着温度的“投名状”。
②鸵鸟·破局
老炮儿追着鸵鸟,为它加油鼓劲
老炮儿在辅路上蹬着自行车,看到了那只逃窜出来的鸵鸟,北京的清晨,概念隐喻的一幕,充满了魔幻现实色彩。
被有钱人圈养在四合院的大铁笼里的另类宠物,挣脱牢笼狂奔于车水马龙间,恰似六爷,决定从自己后海的院子里奔逃出来,重新寻找尊严和内心的安稳。
他兴奋地为它呐喊加油:“跑啊!快跑啊!”
为数不多的浪漫一笔,令人动容。我想,在那一刻,老炮儿的灵魂,也一定是自由的。
③冰湖·信仰
已是强弩之末的六爷,仍然决定孤身赴战
穿上当年叱咤街头时那件军大衣,仍然很合身,就这么着,带着犹如千军万马的少年心性,赴一场无关结局的约定。
故事发展到这里,导演给了个一镜到底的长镜头。
长镜头,作为一种相对于蒙太奇的拍摄方法,包容了较多所需内容,镜头流转,导演的特定构想和审美情趣得以完美发挥,具体而言,《老炮儿》中的长镜头设计,实现了以下功能:
(一)、增加剧本真实性,引发观众共情
长镜头通过镜头运动,建立局部与整体的联系,实现空间的自然转换,同时,也排除了一切作假、替身的可能性,具有不可置疑的真实性。
冰面很厚、也很脆,迎着光,耀武扬威的扎着眼,吉他鼓点衬底,六爷大吼、军刀出鞘,情绪从紧张到失落之后平复爆发,艰难喘息中,他挥着军刀,冲向对手,短短几分钟,通过长镜头的展现,将演员、剧本、情节串联的无比连贯,让观众仿佛置身戏中,能设身处地的感受到主人公的矛盾与力量。
(二)、渲染氛围,连续记录时空、传达事态进展
长镜头的另一个功能,是采取不打断时间的自然过程,保持了时间进程的不间断性,从而实现局部与整体的联系。
冰湖这一长镜头,先拍的近景,冰面特写后镜头漫漫拉开,成全景,停顿几秒,随音乐节奏上摇,渲染紧凑的氛围节奏,然后在高处俯拍,聚焦于冰面上这个渺小又凸显的身影,暗示人物处境,此时铺垫已然接近尾声,镜头随即边拉边移退到六爷背后,横扫全场,实现了悲壮却有力的意境表达。整个过程,运动中的镜头,忽而突出细节、忽而强调气氛,既保持了内容的完整,又产生了一种真实自然的效果。
时代命题:江湖情怀与世俗化信仰,平民世界里的痞子英雄他们从四面八方奔向他,也奔向自己曾经拥有、一去不复返的青春。
六爷为了信仰,把命送了。即便精疲力尽,拼尽全力也不愿认输,在实用主义的时代里,如同神话般令人感佩。大银幕电影里,信仰算是稀缺题材,但电影《老炮儿》,却通过细致的情节铺垫,向观众具象了这种中国特有的、世俗化的信仰。
——当大部分人都在碌碌无为中,沦为生活的阶下囚时,总有人终其一生,都未曾向现实妥协,这就是中国的老北京、胡同里的老炮儿。
片尾彩蛋,结局揭晓,原来在约茬前,六爷就上交了那张对账单,从来不肯报警的老炮儿,在这一次,举报了。
自此,再次回看影片中出现过的情节伏笔
- 偷钱算了,但钱包证件必须得还
- 罚款拉车可以,打人不成
- 看不惯高楼底下围观人群的冷漠和无情,对着这些人们痛口大骂
细节追寻,我们才发现,电影形散神不散,反复渲染叠加的片段,都是想告诉荧幕前的观众:
在原则性、根本性的是非问题面前,总要有自己的主见与规矩,做一个刚直的人。
就像六爷那句:“小老百姓,有些事,也得办。”
他没说什么公民意识的话,只是说了平民意识的话,脱离了高大全,却成就了真正像样的、特别贴合中国现实的,亦正亦邪、半黑半白的痞子英雄式人物。
你会记得一个时代在老去,可是你却曾为了它,心波涌动
看所守大门缓慢打开,背景音乐是崔健的《花房姑娘》,镜头推近,一群老炮儿出,带着笑意、又有些互相嘲弄的意思:都成老家伙了,可还好,我们仍然是我们,我们还得告诉他们
——做人,有所不为,有所必为。
就像电影中的小炮儿一样,年轻的孩子们,热情青涩、懵懂忐忑,会对过去否定,会对未来充满膨胀和幻想、对社会质疑、甚至对时代迷思。
所以,有“恩佐法拉利”,也要有“二八大杠”,有洋酒威士忌,也要有二锅头泡酒。
是时候该听听那些老炮儿,听他们将那些规矩、那些标尺与原则,认认真真的说个明白——
“有仁认之道,可以为名,以利为名,有不利之患矣”,不能为了利益,抛弃底线、丢掉规矩
自由是相对的,丢了规矩,哪来真正的自由?
为着那个江湖、那些道义,他们执拗了一辈子,也坚守了一辈子,像赤诚的火焰、倔脾气的光,现在或未来,远远走来的迷茫旅人看到这样的火光,定会有人踉踉跄跄、呼号着奔向明亮,火焰不会灭,只要我们彼此将火把,温柔交接。
结语:电影《老炮儿》,不仅以挑剔的美学态度重现老北京,更从胡同参透人生,用艺术弘扬文化,影片对谁都没漫画化,真情实感、温暖踏实的传递出规矩、道义以及老江湖的宽容与人性的智慧。
通过这部电影,城市中的年轻人,一定可以在忙碌的缝隙,感受到灵魂的复归与现实的启迪,获得一次放下自我且深度思考的神秘体验。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老炮不死,江湖,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