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来风吹走听秋水问蜉蝣歌词意思(寻遍江南鬓已霜)
晚来风吹走听秋水问蜉蝣歌词意思(寻遍江南鬓已霜)山花蕉叶暮色丛染红巾白马踏新泥一)第一部分:主歌 副歌,主歌的前5句描写江南春景——例如,青砖伴瓦漆、山花蕉叶、烟雨袅袅,然后一声叹息“我思念的你在哪里?”,紧接着副歌开始抒情——“多少个日日夜夜寻你不见,只有在梦中重温往日的点点滴滴。”1、主歌:“青砖伴瓦漆
该图来自好友珍
不知大家看到《声声慢》是否就想到了李清照的那首词呢?然而,本次我要分享的是一首颇有江南小调韵味的现代流行歌,歌名与李清照词的词牌一样。由于这首歌特别入耳、耐听,于是我就开始解读它的歌词,读完发现原来这是一首表达“寻觅与相思”的歌曲。并且我也从这首歌里边看到了《蒹葭》的影子,即“锲而不舍地找寻一位女子的故事”。
接下来,我将从“歌词解读”以及“美感分析”这两方面来与大家分享。
一、歌词解读:
这首歌词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标红的地方意为重复),结构为:“主歌 副歌”×2 “主歌”。每个部分都是“先以景起兴,再婉诉相思。”,具体解读如下:
一)第一部分:主歌 副歌,主歌的前5句描写江南春景——例如,青砖伴瓦漆、山花蕉叶、烟雨袅袅,然后一声叹息“我思念的你在哪里?”,紧接着副歌开始抒情——“多少个日日夜夜寻你不见,只有在梦中重温往日的点点滴滴。”
1、主歌:
“青砖伴瓦漆
白马踏新泥
山花蕉叶暮色丛染红巾
屋檐洒雨滴
炊烟袅袅起
蹉跎辗转宛然的你在哪里”
2、副歌: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月落乌啼月牙落孤井
零零碎碎
点点滴滴
梦里有花梦里青草地”
二)第二部分:主歌 副歌,主歌的前2句描写江边浣女——即“长发引涟漪、白布展石矶”,第3句意为“舟行江上的我已是白头翁”,第4~6句重复了第一部分主歌的后半部分,表达“细雨绵绵,我思念的你在哪里?”,接着到了副歌抒情部分,也是重复第一部分的副歌。
1、主歌:
“长发引涟漪
白布展石矶
河童撑杆摆长舟渡古稀
屋檐洒雨滴
炊烟袅袅起
蹉跎辗转宛然的你在哪里”
2、副歌: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月落乌啼月牙落孤井
零零碎碎
点点滴滴
梦里有花梦里青草地”
三)第三部分:重复第一部分的主歌部分,起到延续强化作用,即“绵绵相思无尽期。”
“青砖伴瓦漆
白马踏新泥
山花蕉叶暮色丛染红巾
屋檐洒雨滴
炊烟袅袅起
蹉跎辗转宛然的你在哪里”
二、这首歌美在哪?
回顾整首歌词,我觉得这首歌之所以给人美的感受,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意象的组合:
1、这首歌词所写的景,充满着江南独有的清新、温婉之美,比如“青砖、瓦漆、山花、蕉叶、青草”;
2、倾诉这份相思的人,是哀伤的、孤独的、痴情的,比如“雨滴、乌啼”代表着哀伤,“月牙、孤井”代表着孤独,而“炊烟袅袅、涟漪、古稀”代表痴情。
二)与古典诗词的链接:
其实,这也是基于上述意象的组合运用的效果,从歌名开始它就链接了储存于读者脑海中的一些古典诗词,比如:
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这是被直接引用的,还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是被化用进去的,还有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还有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中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三)写作手法:
我们知道《诗经》里运用的写作手法有“赋、比、兴”以及“重章叠咏”,这些写作手法在这首歌里边就有着非常充分的体现,这也是这首歌比那些“爱来爱去”的口水歌要好听且耐听的原因。
就这首歌而言,我个人觉得它的主题以及写作手法与《蒹葭》非常相似,主题表达的是“一位男子对一位女子穷极一生的寻觅与相思”,而这其中所包含的“时间线”以及“执着的追求”恰好与《蒹葭》里的“时间线”(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已”)以及“不懈的追求”(即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右”)是一致的。
另外,之所以觉得这首歌所传达的情意美,这也跟我们中国人传统的审美有关系。相比那些“直白的狂吼”(比如,《死了都要爱》光是看歌名不禁要摇头),我们更喜欢“委婉的倾诉”、“诗意的浪漫”。
最后,附上本人所写的一首打油诗来为本次歌词解读作结:“山花烂漫蕉叶青,几度霞晖思伊人。水岸船头鬓已苍,悠悠江水知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