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人必夸什么意思(逢人就夸郭松龄)
逢人必夸什么意思(逢人就夸郭松龄)但郭松龄依然不回复。次日,郭松龄就收到了张学良写的亲笔信。直到此时,张学良还是不敢相信郭松龄竟然叛变。他连夜赶到秦皇岛,想办法与郭松龄身边的日医联系上,提出与郭松龄面谈。郭松龄看在往日情谊上,不说难听话,只婉拒了他。
1922年,21岁张学良逢人大赞39岁郭松龄:“他就是我的灵魂!”3年后,郭松龄率军反叛,一路攻势甚猛。张学良写信求和,张作霖大骂:逆子!
听到郭松龄造反,张作霖和张学良如闻惊雷!
郭松龄与张学良关系好,起初张作霖误以为儿子和郭松龄要一起谋反,气得骂他逆子。
弄清真相后,张作霖赶紧让张学良飞赴秦皇岛,好好劝说郭松龄。
直到此时,张学良还是不敢相信郭松龄竟然叛变。
他连夜赶到秦皇岛,想办法与郭松龄身边的日医联系上,提出与郭松龄面谈。
郭松龄看在往日情谊上,不说难听话,只婉拒了他。
次日,郭松龄就收到了张学良写的亲笔信。
但郭松龄依然不回复。
无奈,张学良又致电郭松龄求和,这次郭松龄答复了。
郭松龄提出4个停战条件,其中一条就是他要独掌东北。
张作霖立马跳脚,郭松龄真是狼子野心!不和,直接打!
郭松龄冷哼,打就打!
同年11月,一场血战拉开帷幕。
-
按理说,郭松龄是张学良的良师益友,但他为何突然叛变?
主要有以下3个原因:
第一,当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后,军中杨宇霆仗着张作霖的信任,成为了张作霖称霸中原的得力助手。
但杨宇霆为人嚣张跋扈,时常限制张学良的经费预算和军械弹药供应。
郭松龄是张学良的下属,且私下里二人好到同穿一条裤子。
看到张学良受到杨宇霆苛待,郭松龄心中愤懑,他与杨宇霆渐渐势如水火。
恨杨宇霆就罢了,偏偏郭松龄心胸狭隘,连杨宇霆背后的人——张作霖,都一起记恨上了。
第二,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军事会议上,张学良提议暗中进攻,队伍由郭松龄亲自指挥。
这次暗中进攻,郭松龄胜算非常大,如果胜了,他肯定风头无两。
听了张学良的计划,韩麟春和姜登选沉默不语。
会议结束后,韩麟春说了郭松龄几句风凉话,郭松龄不甘受辱,立马违抗军令,采取正面进攻。
郭松龄此举当即被告到张作霖那里,韩麟春大说特说他破坏计划、违抗军令。
郭松龄气极了,一查之下,原来是姜登选派韩麟春告的状。
他立马怨恨上了姜登选和韩麟春,而此二人又是张作霖的五虎将,郭松龄对张作霖的恨又多了几分。
此时,郭松龄已隐约有反叛之心。
但张学良依然敬重郭松龄。甚至在郭松龄擅离职守逃跑后,张学良还上演了一出“萧何月下追韩信”。
郭松龄感激张学良的提拔与重视,他领军作战,一口气攻到秦皇岛。
后来,张作霖论功行赏,姜登选当上了安徽督军,而郭松龄劳苦功高,却什么封赏都没有。
只因在张作霖心中,自家儿子张学良跟郭松龄关系好,以后传位给儿子,自己儿子肯定会给郭松龄分更大的蛋糕,那此时封不封赏无所谓了。
但郭松龄心眼小,想不到这一层,他内心愤愤不平:张作霖,你不封赏我,还不是看我有能耐,想打压我!你封那个无能的姜登选,不就因为他是你心腹!
此事令他对张作霖积怨更深,但矛盾真正爆发还是因为第三个原因。
1925年,郭松龄去日本观操。日本参谋本部一重要职员找到郭松龄,故意挑起
他与张作霖矛盾,希望让他和张作霖打起来,日本好坐收渔翁之利。
郭松龄果然中计了,他怒火中烧,当下决定反了张作霖!
郭松龄随即联系了敌人冯玉祥,二人里应外合,一起攻打张作霖。
郭松龄反叛的心无比强烈,就算是好友张学良求和也无用。
他要独掌东三省,要天下人看看谁才适合坐那个位子!
战争爆发后,郭松龄偶然抓到逃离安徽的姜登选,新仇旧恨齐齐涌上他心头。
当年姜登选抢了安徽督军的位子,今天郭松龄誓要他命!
郭松龄一怒之下,处死了姜登选。还把姜登选扔进棺材,连尸体带棺材送给张作霖当“礼物”!
张作霖收到这份“礼物”,嚎啕大哭。
郭松龄杀了姜登选,心中痛快无比,加上军事天赋,他立马打得张作霖节节败退,张作霖深感自己要下野了。
谁料郭松龄这边攻打张作霖,背后盟友冯玉祥给自己捅了个刀子,导致自己战场无外援,最终被张作霖所俘。
张作霖仰天大笑:天不亡我!
张作霖当即命令枪杀郭松龄,曝尸三日。
纵观郭松龄一生,前半生凭借自身军事才能傲然群雄,可最后还是因心胸狭窄、刚愎自用而断了自己性命。
才华固然能送人到高峰,但性格,却决定了自己能在高峰待多久。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关注我@灵枫历史阁,把旧时光里的故事讲给你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