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带头人的典型事迹(靠勤劳双手成村中致富带头人)
致富带头人的典型事迹(靠勤劳双手成村中致富带头人)“他们都帮我想办法,让我克服自卑心理,残疾不可怕,怕的就是没有志气。”赖德接说,“自那开始,我认识到政府和工作队是实实在在地想帮我,也了解到一些好政策,决心利用这次改变命运的机会,摆脱当前贫穷面貌。我的腿脚不行,但还有双手,我要在村里搞些种养产业。”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后,赖德接看到了希望。驻村工作队和镇村干部多次主动上门,全方位讲解精准扶贫政策,帮助分析致贫原因,寻求找准脱贫办法。赖德接是省定贫困村——青塘镇建新村赖屋组的一位残疾农民,因患有小儿麻痹症,肢体三级残疾,家里有年迈体弱的老母亲和5个未成年子女,一家8口人的生活全靠妻子陈小计支撑。2016年,赖德接家因残疾、缺劳动力等原因被精准识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那时候,我夫妻俩从年头忙到年尾,省吃俭用,一年也才挣到两万元钱,家里穷得叮当响。”赖德接说,看着周边邻里,对比自家生活状况,他心中很不是滋味。“老母亲年长身体不好,家里还有5个小
|
赖德接种植了20亩菜瓜地。 |
天刚拂晓,青塘镇建新村村民赖德接开着三轮车到自家菜瓜地里,将辣椒、节瓜、丝瓜等各类新鲜菜瓜麻利地装筐、装车。“菜瓜现摘现卖,都是集中收购,价钱还好,不愁卖不完。”谈起自家的20亩瓜地,赖德接脸上洋溢着幸福和自信。
41岁的赖德接是村里有名的种养大户、致富带头人。在纳入精准扶贫之前,赖德接家庭贫困,如今在当地政府和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他克服先天不足,带着妻子,靠勤劳的双手走出一条养殖脱贫路。
生活压力下寸步难行
赖德接是省定贫困村——青塘镇建新村赖屋组的一位残疾农民,因患有小儿麻痹症,肢体三级残疾,家里有年迈体弱的老母亲和5个未成年子女,一家8口人的生活全靠妻子陈小计支撑。2016年,赖德接家因残疾、缺劳动力等原因被精准识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那时候,我夫妻俩从年头忙到年尾,省吃俭用,一年也才挣到两万元钱,家里穷得叮当响。”赖德接说,看着周边邻里,对比自家生活状况,他心中很不是滋味。“老母亲年长身体不好,家里还有5个小孩,最小的才1岁,老人和孩子都需要照料,我腿脚不便又没啥文化,就靠散种散养的一点收入,根本不够支撑生活。”赖德接的压力越来越大。
不等不靠用双手推开致富大门
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后,赖德接看到了希望。驻村工作队和镇村干部多次主动上门,全方位讲解精准扶贫政策,帮助分析致贫原因,寻求找准脱贫办法。
“他们都帮我想办法,让我克服自卑心理,残疾不可怕,怕的就是没有志气。”赖德接说,“自那开始,我认识到政府和工作队是实实在在地想帮我,也了解到一些好政策,决心利用这次改变命运的机会,摆脱当前贫穷面貌。我的腿脚不行,但还有双手,我要在村里搞些种养产业。”
随着各项帮扶措施精准落实,赖德接的致富信心越来越足。“政府帮我们购买医保、社保,发放肥料,我一家8口都纳入了低保,小孩上学有生活补助,驻村工作队又发放鸡苗、饲料、种子给我,节日有慰问,每年还有近八千元的入股分红,等等。”赖德接说,“有这么好的政策,我不能辜负,我不等不靠,要靠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
赖德接虽然身体残疾,但脑瓜子灵活,不怕苦不怕累。在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的建议和帮助下,他承包了周边村民闲置的土地,逐步扩大规模进行蔬菜种植、家禽家畜和鱼类养殖。
“我种的蔬菜是深耕细作的那种,基本施用农家肥,养殖的家禽都不喂饲料,我自己也喜欢琢磨,还跑到英德西乡那边学习种养经验。”望着成片长势良好的辣椒地、瓜菜地,赖德接自豪地说。
在青塘镇,赖德接种养的产品口碑好、价格实惠、又无公害,不仅本村人夸,外来的商贩也点赞,从来不愁销路,深受市场欢迎。2016年,其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仅3500元左右,到2019年已达13000多元。
拓宽销售渠道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一家富不算富,村里的贫困户都脱贫了,我才高兴。”经过近两年努力,生活条件大大改善的赖德接不忘同乡邻里,将自己积累的种养经验教给其他贫困户。虽是散种散养,但规模较往年明显扩大,村里的闲置田地得到了很好利用。
为进一步提高村民种植积极性和收入水平,在驻村工作队的积极协调下,以赖德接种植的有机生态蔬菜为主要供应源,建新村民委员会代表贫困户与广州奥蓓斯化妆品有限公司成功签订《生态有机蔬菜订购协议》。根据《协议》约定,贫困户的蔬菜种植收入水平至少提高30%以上,该村建立起消费扶贫长效机制。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 陈咏怀
通讯员 黄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