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宗的杨氏太极拳传人有哪些(当杨氏太极拳遭遇)
正宗的杨氏太极拳传人有哪些(当杨氏太极拳遭遇)宋书铭究竟是功夫非凡之人,许禹生竟然根本不是对手,面对耄耋武者,壮年的许禹生不胜惊叹。许禹生与属下教员中的太极拳好手纪子修、吴鉴泉、刘彩臣、刘恩绶等人讲述了和宋推手较技之经过。年过六旬性情庚直的纪子修不相信真有此等神人,于是撺掇许禹生、吴鉴泉、刘彩臣等五六人,一起造访宋书铭。待到和宋书铭一接触,方知古稀之年的宋书铭果然身手不凡、武技高深莫测,接手瞬间,纪吴等人无不跌出丈外。宋书铭真有过人的地方。宋书铭,民国开国总统袁世凯的幕僚,自言是宋远桥的后代,精通易理,擅长太极拳术,但是与其他人练习的太极拳有所不同。总统府任职的宋书铭与教育部任职的许禹生私下关系甚好,许禹生与宋书铭的交往中也学习到了不少太极拳的道理和方法,“与余素善,日夕过从,获益匪鲜”。许禹生的太极拳是杨家传授的,一直跟随杨健侯练习多年有着深厚的感情,而他愿意拜访师宋书铭,说明宋书铭一定有过人之处或者说他的拳术一定有与众不同的地方。
文/李通国
话说教育部官员、北京体育研究社常务副社长、太极拳名家许禹生,因为工作关系结识了总统府一个叫宋书铭的幕僚,隐于世的武者,颇有几分神秘的人物。两人意外邂逅,碰撞出了电闪雷鸣般的火花,惊到众人。于是有了杨氏太极拳杨少侯,三世七太极拳宋书铭的狭路相逢!一争谁正宗?
三世七太极拳传人吴图南年轻时的拳架
一、故事开场了许禹生在《太极拳势图解》(1921年版)“太极拳之流派”一节中写道:“有宋书铭者,自云宋远桥后,久客项城幕,精易理,善太极拳术,颇有所发明。”许禹生的书中第一次提到一个神秘人物宋书铭,此时,宋书铭和他所练习的拳术才始为世人所知。
宋书铭,民国开国总统袁世凯的幕僚,自言是宋远桥的后代,精通易理,擅长太极拳术,但是与其他人练习的太极拳有所不同。
总统府任职的宋书铭与教育部任职的许禹生私下关系甚好,许禹生与宋书铭的交往中也学习到了不少太极拳的道理和方法,“与余素善,日夕过从,获益匪鲜”。
许禹生的太极拳是杨家传授的,一直跟随杨健侯练习多年有着深厚的感情,而他愿意拜访师宋书铭,说明宋书铭一定有过人之处或者说他的拳术一定有与众不同的地方。
宋书铭真有过人的地方。
宋书铭究竟是功夫非凡之人,许禹生竟然根本不是对手,面对耄耋武者,壮年的许禹生不胜惊叹。许禹生与属下教员中的太极拳好手纪子修、吴鉴泉、刘彩臣、刘恩绶等人讲述了和宋推手较技之经过。年过六旬性情庚直的纪子修不相信真有此等神人,于是撺掇许禹生、吴鉴泉、刘彩臣等五六人,一起造访宋书铭。待到和宋书铭一接触,方知古稀之年的宋书铭果然身手不凡、武技高深莫测,接手瞬间,纪吴等人无不跌出丈外。
在清末民国初年的北京城里,但凡练习太极拳的人,基本上都是直接或是间接出自杨家,习练的自然是杨家的太极拳,包括北京体育讲习所里的大多数太极拳名师。此时的孙禄堂跟武式太极拳传人郝为真习练太极拳才一年多,也许还不能归入太极拳名师行列吧。时下京城,人们只知道有杨家传承太极拳,突然冒出一个精通太极拳的宋书铭,着实让人吃惊。于是众人仰慕叩首请为弟子。“本社教员纪子修、吴鉴泉、刘恩绶、刘彩臣、姜殿臣等多受业焉”。
除纪子修拒绝宋书铭“不许传人”的戒律约束,独自退出外,许禹生、吴鉴泉、刘恩绶、刘彩臣、姜殿臣等俱师从宋书铭学练“三世七”。
与年轻时杨澄甫的拳架比较一下
二、少了重要人物跟随许禹生一同拜访宋书铭的教员纪子修、吴鉴泉、刘恩绶、刘彩臣、姜殿臣等一干人里面少了重要人物——杨氏家族的人。
1916年,在许禹生倡导下,北京体育研究社成立了附属北京体育讲习所,聘请吴鉴泉、杨少侯、杨澄浦、孙禄堂、刘恩绶、张忠元、佟连吉、姜东撰、纪子修、刘彩臣等武术名家执教。当时的杨少侯和杨澄浦都在体育讲习所任职,难道对这件事情他们能充耳不闻吗?
杨少侯可是公认杨家继承了杨班侯拳风者,最能打的一个人。
杨少侯,本名杨兆熊,字梦详,号少侯。后人常常记得他的大号而忘记了他的大名。杨少侯七岁学拳,得到祖父杨露禅,伯父杨班侯和父亲杨健侯三人的口传身授。功夫了得,善用散手,出手即攻。出手速度快,真有拳打人不知的境界。
据说“年十九,与班侯之徒万春者比手,跌万春与门扉,门扉震坏,由是知名”。
【1】万春,可是杨露禅的得意门生,有自己独到技巧的能手。
1916年大师杨健侯已经77岁了,不言武事。此时还只是在北京流传的太极拳,以杨少侯的功夫最高,名声最大,远在弟弟杨澄甫之上,人称“太极第一人”。
关键是,杨少侯什么寡言却又性情刚强好胜,他能容忍宋书铭,当时还寂寂无名的“三世七”太极拳,无言的挑衅吗?
年轻时吴图南
三、有了一场对决吴图南讲述了后来发生的事情,似乎是这件事情的后续。
杨少侯听说后,带着一帮门徒:东润芳、尤志学、乌拉布(吴图南)、马润芝等人拜访宋书铭。这更像是一场挑战,又人多势众。见贯了大世面的,老于世故的总统府幕僚宋书铭,不问也知道杨少侯一帮人等等意图。杨少侯的性情耿直,直截了当表明切磋拳艺的来意。
宋书铭:“久已闻少侯先生名,能与先生接手,是一份殊荣,何况登门造访。”
“宋书铭与杨少侯一搭手,竟然空如无物,知道遇着对手了。杨少侯也觉得宋的全身没有实处。正是棋逢对手,两人似乎都定在了那里,外人看不到他们发出什么动作。只见杨少侯像是在练气功,头悬、身正、气沉、体舒;宋书铭则相反,运功、提气,不敢稍有松懈。突然,少侯抬手,一拉一放,就见宋书铭像被风刮跑了一般,倒出三丈开外,连退数十步,才慢慢停下来。”【2】这是杨少侯带着众徒弟之一的吴图南自述。按吴图南的说法,他是这场较量的亲身经历者,见证人。他以一个太极拳专家的眼光,描述两人较技的过程。网友中的高手,可以评论一下,吴图南先生的话是否是专家级的眼光呢!
这场较技,是文雅的,结局又是出人意料的,“宋书铭像被风刮跑了一般,倒出三丈开外”。以杨少侯大胜而结束了这场无声的挑战而告终。
据说,杨少侯,使用了“凌空劲”,宋书铭还写诗一首称赞它:
无形无象,全身透空。
应物自然,西山悬馨。
虎吼猿鸣,泉清河静。
翻江倒海,尽性立命。【2】
时年,杨少侯五十岁,宋书铭已经七十岁。不知道这件事可信否!
年轻杨澄甫
四、对决之后无论这件事真,或是不真,但有一件事则是能说明杨氏太极拳的地位。
许禹生编著《太极拳势图解》,是历史上第一部公开出版的太极拳著作,最终选定以杨澄甫的拳势作为范例,太极拳技术完全以杨家所传太极拳为蓝本。
虽然许禹生和几个太极拳名家一起拜访过武术隐士宋书铭,并且还与他有过深入的切磋和交流,虽然许禹生也颇为赞许宋书铭不凡的功夫,但是在编纂太极拳书籍中,所采用的太极拳技术完全采用杨家所传,而没有采用宋书铭的技术。
研究太极拳颇有心得的二水居士提供了另外一种说法,在他的《一多庐太极体悟录》中叙述确定杨家太极拳架为《图解》原型的过程。“市井素有大架、中架、小架之争。时俗以为大架善健身,小架主技击,而中架则兼而有之,由此也显得神秘莫测”“上个世纪初期,北京体育研究社的学员也分成了意见截然不同的两派:一派以为大架是长功夫的架子,一派以为小架具有技击作用。两派矛盾最后直指大架的代表人物杨澄甫老师与另一名师。”【3】另一名师是谁,二水居士没有指名道姓。
最终许禹生出面,请两位老师手谈一次,由赢家这一风格的架子,来作为该社统一推广传授的拳架。结局是不言而喻,《太极拳势图解》就成了杨氏太极拳的图解。
二水居士讲述的故事,大约是为了说明杨澄浦大师功夫高超,因为这个拳架的定型是杨澄浦用拳头争取来的。
不过许禹生并没有完全放弃宋书铭一派。
吴图南
五、太极拳历史有了样许禹生在作《太极拳势图解》一书中专门辟《太极拳之流派》一个章节,把宋书铭所传授的太极拳称为“三世七太极拳”。而且,在太极拳历史一章,毫无保留地继承了宋氏拳谱的说法并加以发挥,把太极拳的传承脉络连接成了一个有序的体系。
如此,一个流传了千余年,传承有序的太极拳脉络,被许禹生首次公诸于世,张三丰名言正顺地成了太极拳的祖师爷。
太极拳的历史有了样!
注释:
【1】陈微明.志杨少侯先生.《申报》中华民国十九年(1931)三月二十二日。星期六,第五张。
【2】于志钧.杨少侯“凌空劲”艺折宋书铭.武当.1994(03)
【3】二水居士.一多庐太极体悟录.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