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被起外号怎么办(孩子被起外号怎么办)
小孩子被起外号怎么办(孩子被起外号怎么办)但是随着孩子们的发育,很多词汇带着特有的含义进入了他们的认知,于是就可能随着认知变得不被接受。这次安被叫“泡泡安安”,我想可能有了和以往不同的情况。我开始想到自己之前和她在这方面的互动,在这之前,安还和其他同学有过互相称呼“噗噗 xx”的情况。噗噗就是孩子称呼“便便”的孩子话,他们之间都互相称呼。她也曾称呼过我“噗噗爸爸”,我并没有表示反对,我们有时候还开玩笑说我们是噗噗一家人。在这个她非常熟悉的环境,彼此的这样称呼都是暖融融的言语上的打闹,其实并没有什么。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往往那么自然的也就成了家长的烦恼。我是一个四岁孩子的家长,我也同样遇到了“成长的烦恼”。安,这几天和我抱怨,说幼儿园有个小朋友叫她“泡泡安安”。她说起来的时候好像有点不高兴,但我没太在意,毕竟是孩子之间的相亲相杀,"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吧!"-- 我这么想。直到有一天,我去幼儿园接安。一个小朋友说“再见
作为家长,你是否担心孩子在学校“被欺负”?如果遇到孩子被同学起外号,你知道该如何应对吗?
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了一位国家注册心理师,同时也是一位爸爸,来和大家聊聊他是如何处理这个“成长的烦恼”的。
作者简介
申滨,国家注册心理师,致力于通过推广心理学让更多的人开启心智之门。
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往往那么自然的也就成了家长的烦恼。我是一个四岁孩子的家长,我也同样遇到了“成长的烦恼”。
安,这几天和我抱怨,说幼儿园有个小朋友叫她“泡泡安安”。她说起来的时候好像有点不高兴,但我没太在意,毕竟是孩子之间的相亲相杀,"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吧!"-- 我这么想。
再见,泡泡安安。直到有一天,我去幼儿园接安。一个小朋友说“再见,泡泡安安。”然后,我发现安的脸上表现出了厌恶的表情,安没有答应什么,而是拉着我的手走向了她的书包,我意识到看来这件事是困扰她了。困扰的意思,意味着她还暂时没有找到出口去不被烦扰。
我开始想到自己之前和她在这方面的互动,在这之前,安还和其他同学有过互相称呼“噗噗 xx”的情况。噗噗就是孩子称呼“便便”的孩子话,他们之间都互相称呼。她也曾称呼过我“噗噗爸爸”,我并没有表示反对,我们有时候还开玩笑说我们是噗噗一家人。在这个她非常熟悉的环境,彼此的这样称呼都是暖融融的言语上的打闹,其实并没有什么。
但是随着孩子们的发育,很多词汇带着特有的含义进入了他们的认知,于是就可能随着认知变得不被接受。这次安被叫“泡泡安安”,我想可能有了和以往不同的情况。
我把安叫到身边问她,为什么同学叫你“泡泡安安”,你不开心那?她说,“我才不是浪费泡泡安安呀!”
安的话,让我似乎明白了什么。
给安起外号的是个男孩,他的妈妈我认识,是一个对自我要求非常严格的人,同时对孩子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我想对于洗手的时候,使用洗手液的量有规定也是有可能的。
我猜想应该他们在幼儿园一起洗手的时候,安可能用了比较多的洗手液,因此那个男孩就通过自己的经验,觉得安不应该这样。而安也会对“浪费”这个词敏感,毕竟我们在对她的教育中,也曾经说过不要浪费东西。被按上一个不那么好的标签,安,自然会感到不舒服。
我曾经告诉过安,对于别人叫你什么,你可以不用在乎,你可以自己该干什么就干什么,转身就可以再去玩你的游戏,不需要理会。但是这次通过看到安的厌恶的表情,我知道这个策略并没有效果。
我得想个办法。
我还是安安!早上,帮安准备好早餐,煎蛋,牛奶,面包,奶酪。和安一起吃起来。看着那杯牛奶我忽然有了灵感。
我端起牛奶杯子,递给安,说道:“安,你把你的这杯醋喝了吧!”
安接过杯子,脸上开始疑惑。我接着又说了一次:“把你的这杯醋喝了吧!”
安:“这不是醋嘛!”
我:“那这是什么?”
安:“这是牛奶呀!”
我:“你看,这杯牛奶没有因为我说它是醋,而就变成了醋。其实你说她是醋,它也依然是牛奶,就算是所有人都说它是醋,你认为它是牛奶,它就还是牛奶。所以,就算有人说你是泡泡安安,那你还是什么呀?”
安一下子乐了,露出她特有的眯眯笑的笑脸,笑着说:“我还是安安!”
我:“对,你还是安安。”
安:“就算是我说,我吃了你的鼻子,你还是爸爸!”
沟通似乎有了效果。我心里舒怀了一些。看起来,也希望,这次心理辅导能对她有帮助。
安的这次因同学起外号引起的困惑,在四岁,是一种对于认知(行为认知)的过程中由于不同教育环境差异产生的,所以要在认识过程中给与疏导。换句话说,你要教给孩子的不是WHAT,而是HOW的过程。你告诉孩子你不是“泡泡安安”这不起效果,要给她展现如何认知“你并不是泡泡安安”的过程。
顺便,我思考了一下我当年在初中被起外号的经历。那个时候的起外号,就已经不是认知了,而是群体和个体之间的认可和接受过程。和这个不一样,如果再采用这个方法就不合适了。
关于小学以后的互相起外号,以后再说。
对了,这次我还问了一些大学同学,他们是如何处理的?有个同学说:没管。其实这有时候也是个办法。不过,一定要因孩子而异,如果你发现这件事困扰到孩子了,那么适当的给与支持是有好处的。不闻不问就不那么恰当了。
后记
和大家反馈一下,效果非常好,安对于面对这些事情现在不烦恼,但也是大概经过了一周多的时间去适应。今天我和她说起来这个事情,她和我说:“他们再叫什么的时候,我和他们一起说。”
嘿嘿,其实我最想培养她的就是这样的“不在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