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人血能换钱么(你听老一辈人说过)

人血能换钱么(你听老一辈人说过)坐在房顶上的许三观觉得很疑惑,于是就请教他的四叔。四叔说身体结实的人,身上的血就是一颗摇钱树,卖一次血可以赚35块钱,而35块钱就相当于农村人种庄稼半年的收入。并且村里的人都认为人身上的血跟井水一样,卖掉两碗那血又会自己冒出来。当许三观坐在叔叔家的屋顶上,无意中听到四叔和桂花的母亲的对话,知道了大家都以男人可以吃多少饭,能不能卖血来判断这个人身体的好坏。桂花的母亲把未来的女婿叫来家里吃饭,发现了这个男人饭量不大,只能吃一碗饭。桂花的母亲由此认定这个男人身体不行,解除了这门婚事。意大利《日报》曾对这本书高度评价:“这本书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因为其内容的典型性,和他发人深省的主题思想,这部小说不同于普通的喜剧或悲剧,他是一出悲喜剧,全书充满了精巧的讽刺手法的运用,使人悲喜交加”。美国《波士顿环球报》更是说:“ 没有一个多余的词语,没有绚烂的情节,只有一个简单的故事,一个民间故事:一个中

大家好,欢迎来到五哥读书。今天我为大家解读的是余华创作的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

人血能换钱么(你听老一辈人说过)(1)

我们小时候,经常会在饭桌上剩下半碗饭或者是其他吃食,这时父母总会说要是你生在59年,想吃都没得吃呢!小时候的我们并不明白父母口中的59年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时代,但是会因为长辈突然严肃的语气和表情默默地坐回餐桌,直到把碗里的饭吃完。长大后我们知道了那是中国三年困难时期,大跃进运动以及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导致了全国性的粮食短缺和饥荒。许多作者也曾经在书中描写过这一情景。当代著名作家余华就曾在作品中不止一次的以这场饥荒作为创作背景。

提到余华,就不得不提到他的创作经历。余华的生活经历与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有些相似,他也选择弃医从文,曾经两次进入鲁迅学院进行深造。1993年余华发表长篇小说《活着》,立刻引起了文坛的巨大轰动,这本小说被人们不断搬上银幕进行改编。演员葛优更是凭借这部电影获得了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人血能换钱么(你听老一辈人说过)(2)

作者本人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等奖项,作品更是被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在国外出版。作为“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余华的写作分为两个阶段,八十年代的作品诸如《世事如烟》等通过对暴力死亡的叙述,让不少读者为之惊骇。九十年代开始,余华逐渐由先锋转为世俗,作品中开始呈现出淡淡的温情。正如作者曾提到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我们今天要讲述的这本书则是余华先生长篇小说代表作《许三观卖血记》。这部作品创作于1995年,曾被中国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为“20世纪90年代最有影响的10部作品”。

意大利《日报》曾对这本书高度评价:“这本书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因为其内容的典型性,和他发人深省的主题思想,这部小说不同于普通的喜剧或悲剧,他是一出悲喜剧,全书充满了精巧的讽刺手法的运用,使人悲喜交加”。美国《波士顿环球报》更是说:“ 没有一个多余的词语,没有绚烂的情节,只有一个简单的故事,一个民间故事:一个中国家庭忍受贫穷、饥荒以及随后的文化大革命。这听起来似乎很严峻,或者很糟糕,但余华令人惊悚的滑稽的风格使小说避免了伤感主义的情调。小说看似普通,却结构巧妙、文字优美,让人难以拒绝,令读者一唱三叹、回味无穷。”

看到这些赞誉,也许会有人惊讶,为何这样一个故事可以获得如此之多的称赞,感人至深呢?那么,就让我们在今天,走进六十年前的那个时代,看一看那些如我们一样的平凡人面对苦难的生活时做出的选择,看一看书中的小人物由厄运和温情交织成的斑斓生活。

故事的主人公许三观在县城中的一家丝厂做送茧工,这一天的许三观回到乡下去看望他病危中的爷爷,这件事促成了他人生中第一次卖血的经历。从此许三观就走上了卖血这条“不归路”。

人血能换钱么(你听老一辈人说过)(3)

当许三观坐在叔叔家的屋顶上,无意中听到四叔和桂花的母亲的对话,知道了大家都以男人可以吃多少饭,能不能卖血来判断这个人身体的好坏。桂花的母亲把未来的女婿叫来家里吃饭,发现了这个男人饭量不大,只能吃一碗饭。桂花的母亲由此认定这个男人身体不行,解除了这门婚事。

坐在房顶上的许三观觉得很疑惑,于是就请教他的四叔。四叔说身体结实的人,身上的血就是一颗摇钱树,卖一次血可以赚35块钱,而35块钱就相当于农村人种庄稼半年的收入。并且村里的人都认为人身上的血跟井水一样,卖掉两碗那血又会自己冒出来。

于是,抱着检验自己身体是否结实的想法,许三观跟着同村人方方和根龙去城里卖血。他们卖血之前要喝很多很多的水,因为大家都认为喝了水之后会稀释掉身体里的血,血液量会增多。卖血之后,方方和根龙去胜利餐厅吃一盘炒猪肝,喝二两黄酒。因为猪肝是补血的,黄酒是活血的,这两种东西一块吃,身体里的血才能重新长出来。于是许三观去城里按照这个方式卖了血,换来了35块钱。他决定用这笔钱娶回一个媳妇。他想娶的媳妇叫做许玉兰,人称“油条西施”。虽然许玉兰已经许配给了何小勇,但是许三观还是带着两瓶酒和一条烟找到了许父,并最终成功的迎娶了许玉兰。

人血能换钱么(你听老一辈人说过)(4)

结婚之后,许玉兰生了三个孩子,分别取名叫一乐、二乐和三乐。许三观的日子过的还算平静和美满,生活的平静被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打破了。一乐逐渐长大,大家都说一乐长得一点也不像许三观,倒是有些像何小勇。许三观起初对这些话并不在意,可是时间一长,不免的疑窦丛生。于是他去责问许玉兰,知道了一乐确实不是自己的孩子。这件事以后,许三观就陷入了爱与恨的矛盾中,这三个孩子中他最喜欢的就是一乐,可偏偏一乐不是自己的孩子。

一乐八岁那年,为了保护两个弟弟,把隔壁方铁匠的儿子的头给打破了,方铁匠的儿子住进了医院,因为药费方铁匠找上了许三观。这时的许三观已经知道了真相,他决定让许玉兰去找何小勇要这笔医药费。许玉兰去何小勇家闹了一通,最后却是两手空空的回来了。许三观和何小勇谁都不愿意认下这个儿子,也不愿意赔钱。方铁匠无奈之下,只能找到许玉兰,可是许玉兰也没有任何办法,最后方铁匠带人把许三观的家给搬空了。书上写着“许三观看着他和许玉兰十年积累起来的这个家,大部分被放上了那两辆板车。当板车在巷子口一拐弯消失后,许三观的眼泪也哗啦啦地下来了。他和许玉兰一起坐在门槛上,呜呜地哭了”。

为了赎回自己家的东西,许三观无奈之下选择再次去卖血。和第一次一样,他在卖血之前喝了七八碗水,卖完血之后吃了一盘炒猪肝,喝了二两黄酒。最后拿着卖血的钱换回了自己家的东西。

人血能换钱么(你听老一辈人说过)(5)

对于一乐是何小勇的儿子这件事,许三观始终耿耿于怀。他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不断指责许玉兰并拒绝承担任何家务劳动。即便这样,许三观仍然心有不平,这件事最终驱使他出轨了自己的初恋对象林芬芳。他拿着第三次卖血的钱,请林芬芳吃了“肉骨头炖黄豆”。

1958年,大跃进之后,迎来了全民饥荒,直到现在老人们还会不时谈起那时生活的艰难。许三观在一家人吃了57天玉米粥后,第四次拿血换钱,让家人吃了一顿饱饭。

许三观第五次卖血,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这时一乐二乐都已经长大并在外地工作。那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于是一乐二乐去了农村,并且一去就是好几年。一乐那个时候身体不好生病了,许三观再一次走进医院。第六次卖血是因为二乐他们的生产队长来了,许三观为了把他们调回城里来,拿着卖血凑的70块钱,请队长吃了一顿饭。

许三观没有等到一乐和二乐从农村调到城市,只看到了二乐背着病重的一乐回来。一乐在农村患上了肝炎,被紧急送到了上海医院。许三观问遍了街坊邻居,一共借到了63块钱。迫不得已的他设计好路线,在六个地方上岸卖血,一路卖血卖到上海。

人血能换钱么(你听老一辈人说过)(6)

连续六次卖血几乎让许三观丢了性命,但他最终还是顽强的活了下来,一乐也被救活了。四十年后,许三观已经六十岁了,这时他们一家已经不再缺钱了。许三观突发奇想想卖血,可是已经没有人要他的血了,年轻的血头说,只有油漆匠会要你的血。许三观想着,这些年但凡家里有什么事儿,他就去卖血渡过难关,可是往后要是再出什么事儿,该怎么办?他想到这里不由的失声痛哭。小说的结尾是许玉兰带着许三观在那家胜利餐厅点了三盘炒猪肝和三壶黄酒。

听完这个故事,也许很多人会感到震惊。当时的贫困状况已经不是现在的我们可以想象得到的。甚至有人专门算了一下,许三观在这十三次的卖血中,几乎是将身体的血液换了个遍。

作者围绕着卖血的经历,展现许三观生活的点点滴滴,体现出了一个男子在家庭中承担的责任。同时也通过对小人物描写折射了大的时代巨变。就像大家评价的那样,它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

中国当代作家王安忆曾撰文说,“余华的小说是塑造英雄的,他的英雄不是神,而是世人。但却不是通常的世人,而是违反那么一点人之常情的世人。就是那么一点不循常情,成了英雄。许三观的英雄事迹且是一些碎事,吃面啦,喊魂什么的,上不了神圣殿堂,这就是当代英雄了。他不是悲剧人物,而是喜剧式的”。

小说中的主题思想除了主人公许三观面对磨难时勇气与担当,更突出了这个人物心中的爱。许三观是一个善良的,在面对困难时毫不余力的保护家人的人物形象,他在贫困的时候选择卖血养活家人。同时他作为一个俗世中人,纲常伦理是他的安身立命之本。所以在方铁匠带人搬走他们家的东西时,他说:“你们进去搬吧,能搬多少就搬多少,就是别把我的东西搬了,一乐不是我儿子,所以我的东西不能搬”。 但是许三观最终又背离了这个常理,他还是为了一乐连续卖血,来喂养这个他老婆和别人的儿子。纵观许三观的一生,他所做之事不是为利己,而是问善。

文中他与一乐的几次交流中,无一不显现出他对这个养子的细致照拂,他曾经对一乐说,“就算你不是我儿子,就算再骂你,你饿了还是要给你买面吃”。后来为了救活一乐,他连续六次不断卖血,几乎是以自己的生命换回了养子的生命。而这种跨越血缘的爱,才更催人泪下。许三观是一个平凡的送茧工,书中写尽了这个小人物再平凡不过的一生,写尽了他的卑微与伟大。

这就是余华笔下的小人物的伟大之处,余华曾说:“虽然善良在任何时代都不是会有‘走红’的品质,但它是我们的血与肉。我书中的主人公,也都是一些善良的人,他们不断遭遇苦难、失败和死亡。但我绝不是在控诉命运的残暴,相反,我希望你读到的是生命的坚韧、力量、爱情、友谊甚至本能焕发的快乐”。 作者在描写这种底层小民的的社会生活时,一改前期作品的冷峻笔调,从人性之恶逐渐转为关注生活中的温情。

同时小说中有着无处不在的幽默情节,这反而冲淡了大的时代背景下的苦难。例如许三观在卖血换回自己的家当后,对许玉兰说:“我许三观卖了血,替何小勇还了债,我许三观卖了血,又去做了一次缩头乌龟”。再比如许玉兰和何小勇的妻子吵架,方铁匠来劝许三观去看看,许三观直接说:“她是破罐子破摔,我也就死猪不怕开水烫了”。底层小众之间的互动,让我们感到了一丝真实,冲淡了卖血这一凄惶的事实,整部小说都呈现了人类在苦难面前的积极自救。

这本总共十几万字的小说,整体读下来几乎是一气呵成。作品语言风格质朴平实,作者大多采用短句,少用长句,采用对话叙事的方式,整体文章十分流畅,更加吸引读者。

知乎上的网友曾经这样评价余华,“莫言有他的高密乡,孙犁有他的白洋淀,贾平凹有他的商州,汪曾祺有他的高邮,徐志摩有他的康桥,王小波有他的长安。余华,什么都没有,但没有不等于虚无,放弃了这些,余华获得的是超越性的视野和更终极的关怀”。

作者正是怀抱着对平凡人生的终极关怀,给我们呈现出不同时代的人们面对生活给予的磨难时,做出的不同选择。无论是怎样的时代,主人公无一例外都是坚强而乐观的。如果说《活着》展现的是现实中的压抑与悲伤,那么《许三观卖血记》就是悲伤下无处不在温柔与力量。

现实是苦难的,生活是美好的

坚定的拥抱生活,

不是为了苦难,而是为了美好

平凡是永恒的

我们接受平凡,却依然伟大。

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如果我们觉得生活有些苦涩,不妨来看看这本震惊中外的图书。它只是一个小人物的平凡一生,可在这里我们能看到温柔与力量的光芒。看过之后,我们不要忘记,与这个世界贴身一一过招之后,我们还能笑着称赞春花秋月。

人血能换钱么(你听老一辈人说过)(7)

猜您喜欢: